另一個人 解析篇(1 / 2)

具有多重人格的主人公和父母原本一起生活在家中。

(多重人格的事情主人公本人並不知曉,唯一知曉的人是其母親和他的另一個人格,我們先把他稱作“弟弟”)

因為家庭的變故(或者說是父親人生中的變故,可能是得了抑鬱症之類的),父親開始頻頻尋死。

但是因為母親的妨礙(出於愛的保護,又或者是家庭的責任,想要給孩子一個健全的家),父親求死不能。

但是正如母親所說。“一個人想死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擋不住。”

求死心切的父親借用了孩子的手。他讓孩子去買安眠藥。什麼都不知道的孩子(年齡尚小,注意原文用詞是“過去”,說明買藥事件發生在主人公離開家鄉很久之前。)把藥買了回來,遞給父親,然後父親在孩子麵前吞下安眠藥自殺。孩子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以為父親在吃藥之後就開始睡覺。(原文:爸爸永遠睡著的場麵)

等到身為醫生的母親下班回來後,父親已經死去。母親沒弄懂發生了什麼,問孩子。孩子不知道父親已死,告訴母親買藥經曆。母親情緒失控,當場說了過分的話(類似於為什麼要幫他買藥?你害死了你父親之類的)

由此孩子造成了陰影,認為父親的死是自己造成的,他瘋狂責備自己,無法原諒自己,每天都在向爸爸懺悔贖罪(爸爸,對不起,我錯了。我會好好贖罪的。請你一定要原諒我。拜托了!),也沒有勇氣走出房門麵對外麵的世界。(執拗於過去)

母親在說完情緒失控的話後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的異樣。幾個月後發現孩子總是陰沉地把自己鎖在家裏從不外出,然後發現是自己那天衝動的話語給年幼的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於是她安慰孩子,開導孩子,但是一切已晚,孩子持續陰沉,沒有什麼改變。(心理陰影已經形成,很難再做出什麼改變)

持續陰沉的孩子不去上學,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整日把自己關進家中,身為醫生的母親懷疑孩子有抑鬱症前兆。已經失去丈夫的她不願意再失去孩子,她想盡辦法卻無能為力。

就在母親行將絕望的時候,一天晚上,孩子突然走出房門,並在她麵前展露笑臉,這讓母親很是詫異。

這個孩子是“弟弟”(弟弟隻能在主人公入睡之後行動)主人公的第二重人格。弟弟並未像哥哥一樣深陷於殺父的罪惡感中。他認為一切都是哥哥的所作所為,與他無關。弟弟在母親眼中,就像遭遇變故以前的孩子,這給了母親一線希望。

如果自己的孩子以這一重人格生活下去,那他就還有未來。(執拗於過去的人是不會有未來的)

經過長達一年的思索與對弟弟的觀察,母親終於下定決心讓弟弟取代哥哥。

於是他們一起策劃了“另一個人”計劃。

由於弟弟作為第二個人格長期被哥哥壓製,隻能在哥哥進入深度睡眠的時間才能起床活動。因此要想讓弟弟占據主導權,就必須延長哥哥深度睡眠時間。同時把哥哥逼到精神崩潰,為弟弟奪取身體主導權減少難度。

他們選擇把哥哥帶到其他城市,是為了增加陌生感(在陌生的城市不利於哥哥本人對身體的操縱,即原文所謂“適應期”)

為了延長深度睡眠時間,身為醫生的母親很便利地弄來了大量安眠藥,讓弟弟下到哥哥的飲用水裏。(所以哥哥才會說“搬到這個城市以來,就一直很疲憊。每天像是睡不夠一樣,經常會莫名其妙的犯困,而且一睡就能睡很久。”)

接著就是“另一個人”開頭的情節。弟弟夜間活動時營造出家裏好像有另一個人的景象,加上安眠藥的作用,來讓哥哥精神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