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酒樓上的“刀光劍影”
想知道唐朝是什麼地方嗎?當然是詩人一個比一個厲害,詩歌一首比一首讓人拍案叫絕的地方。據說,有一座年代久遠的鸛雀樓,本來隻是長得好看些而已,後來唐代有個鼎鼎有名的詩人來到這裏登樓賦詩,結果鸛雀樓就成為千古名樓了。
這一天,鸛雀樓迎來了一個叫李益的詩人。他看到其他詩人吟詠鸛雀樓的詩歌後,覺得一般般,就自己作了一首,曰:“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恨猶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是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李益自信得很,覺得自己這首一定能成為鸛雀樓的代言詩。結果,又有一個叫暢當的詩人不服氣,來叫板。暢當發誓要把李益比下去,也作了一首,詩曰:“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果然是一首比一首好。這兩首詩寫得好是好,但還不是最好了,誰讓唐朝還有一個王之渙呢?
話說王之渙見這裏景色宜人,一時詩興大發,張口就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求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絕了,真是絕了!一首簡簡單單的五言絕句就把曆代所有好詩好詞都給比下去了,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沈括在《夢溪筆談》裏豎起大拇指評價說,寫鸛雀樓的詩就數王之渙、李益和暢當三人寫得最好。其實,最膾炙人口,人們公認的第一名還是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所以,王之渙就順理成章成了鸛雀樓的代言人了。
可是,《登鸛雀樓》還不是最厲害的,打敗李益暢當等人還不能說明王之渙多有能耐,且來看看他是怎樣讓另外兩個大詩人成為自己的手下敗將的。
故事就發生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那時候,說起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都是好詩的締造者,詩人中的詩人呀!後人也常常把這三個人放在一起作比較,認為他們是唐代邊塞詩的三大頂梁柱。
話說開元年間,王昌齡、王之渙和高適三人經常在一起切磋詩歌,但他們也是同病相憐的好朋友。這一天下起了小雪,三人約好來酒樓一起開懷暢飲。
高適舉著酒杯說:“難得有機會跟你們兩個相聚,現今雖然落魄,幸好還有一壺小酒,跟兩個兄弟!來,喝一杯!”
三人一飲而盡,心情大好。王之渙起了詩興,就說:“既然酒也有了人也齊了,我們就按照老規矩來幾句風雅的,怎樣?”
話剛說完,三人就被樓下嘈雜的人聲吸引了,隻見一群人三三兩兩走上樓來。原來,這是梨園的官員帶著屬下的弟子來酒樓喝酒聚會。唐代的梨園,可是一個專門訓練樂工歌手的地方。唐玄宗酷愛聽音樂,喜歡把好詩好詞編成曲子,所以專門設立這樣的機構給自己娛樂用的。
三人覺得他們一大班人太吵鬧了,就轉移到角落裏喝酒。沒過多久,又有幾個年輕的美女走了進來,三人定睛一看,原來這四位都是名動長安的歌妓。
王昌齡突然有個主意,他小聲對王之渙和高適說:“我們比了這麼多次,比來比去都分不出輸贏,今天不如找點新鮮的來比。你看如何?”
“哦,依你看,要怎麼比?”兩人問。
“你看他們幾個美女要來唱歌練曲兒,我們三人的詩都是聲名在外,不如就看她們唱的誰的詩多,多的人就贏,其他兩人不許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