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理學
學習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古今中外,不少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都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的研究。自古到今,對學生學習的規律、特點都有許多經典的論述。本世紀以來,國外還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學習理論派別。正確的學習理論,是教學論的基礎。而教學論必須以學習論為基礎,因為學習論解決學生如何學的問題,教學論是解決教師如何教的問題。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學為基礎來製定、選擇和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沒有科學的學習論,就沒有科學的教學論。因此,學習心理理論、學習理論就成為教育心理學的核心部分。現在主要介紹國內外的學習理論,論述與學習心理有關的問題。
學習理論
一、學習的概述
(一)什麼是學習
在我國,學習這一詞,是把“學”和“習”複合而組成的詞。最先把這兩個字聯在一起講的是孔子。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了之後及時、經常地進行溫習,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很明顯,學習這一複合名詞,就是出自孔子的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國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學”就是聞、見,是獲得知識、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識與書本知識,有時還包括思的含義在內。“習”是鞏固知識、技能,一般有三種含義:溫習、實習、練習,有時還包括行的含義在內。所以學習就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聰明才智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思、習、行的總稱。
什麼是學習?心理學家對此曾有過爭論。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認為學習即試誤。他認為知識、技能的學習是通過嚐試——錯誤——再嚐試這樣一個反複過程習得的。
美國行為主義學派的華生、斯金納認為學習即條件作用。華生1913年提出人類和動物的行為全部可以用刺激(S)—反射(R)的理論去解釋。他是學習即條件作用理論的奠基人。
德國心理學家柯勒,是格式塔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格式塔學派的觀點是:學習即頓悟。
學習即信息加工過程,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核心觀念。
托爾曼、布魯納等人的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對環境中的刺激依其關係形成一種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是意義的獲得和實現期望的過程。
現在,心理學家們一般認為,學習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學習是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經驗的過程。凡是以個體經驗的方式所發生的個體的適應變化都是學習。它是動物和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從低等動物(如變形蟲)到高等動物(如靈長類的猿猴),從嬰兒到成人,都經常以個體經驗的改變去適應其不斷變化的生活環境。學習的這種廣義概念,既包括動物的習得行為,也包括人的行走、言語、知識、技能、習慣和道德品質等學習。從狹義上說,學習是專指學生在學校裏的學習,是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即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培養才智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在學習內容上以掌握前人經驗和行為規範為主;在學習情景上以師生交往為主;在學習形式上是通過課堂教學,以語言為載體,通過他人傳遞,間接獲取知識經驗;在發展目標上,要德智體美勞全麵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一般要經曆感知、理解、記憶、應用等階段。所以,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十分特殊的過程,是個體掌握人類社會曆史經驗的過程。
(二)學生學習的特點
學生的學習是有其特殊性的,忽視這種特殊性就難以建立科學的教學體製,就難於發現學生學習的規律,難於找到切實的有效的教學措施。學生學習具有以下特點:
1.學生學習的根本特點,在於它是接受前人經驗,是一種接受學習。接受學習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不同於機械學習,它是通過言語進行的。學生的學習不是創造、發明知識,而是再現、繼承知識。人類知識的過程是對未知的階段、領域進行探索的過程,而學生的學習過程是通過教學過程把人類總結的經驗,人類經過幾年、幾十年乃至幾百年創造、發明的經驗接收下來,而不是向未知領域的進軍。
2.學生學習具有間接性的特點。學生的學習不是從實踐開始的,而是從認識開始的,是從掌握間接知識開始的。它不同於人類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過程。學生學習活動的實現要以社會經驗傳授者的活動為條件,學生學習的是社會經驗,是從書本、語言等物質形式中間接學到的。
3.學生學習是按預定的教學計劃係統地連續地進行的。學生的學習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用較短的時間、以有效的方法來掌握知識的過程,它不是自學的過程。學生學習材料的結構、層次、學習過程的序列與程序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安排的,因而是一個高速度、高效能的過程。
4.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不斷形成和激發學習需要和動機的過程,學生學習的成效受學生學習策略、動機、興趣、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製約。也受學生的年齡特征、個別差異和群體差異的影響。
5.學生的學習是受教育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他們的世界觀、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學生的世界觀和道德品質的形成,主要是在他們學習和掌握間接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接受有計劃、有組織的各種教育活動實現的。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它和成人的在社會實踐中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受到教育也有所不同。
因此,學生的學習是以掌握人類的曆史經驗為主要任務的一種學習活動。
(三)學習的過程及其階段
研究學習過程,有助於揭示學習過程的本質,掌握學習過程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因此,教育家、心理學家都很重視分析學習過程的各個階段。
1.我國古代教育家對學習過程的分析
根據我國古代許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論,可以概括出關於學習過程的我國傳統觀點。即表1:
表1中國古代教育家關於學習過程的觀點
這表明學習過程分學與習兩大方麵和學、思、習、行四個階段。其中學是聞見、感知的階段。主張廣泛地去獲取豐富的感性知識和書本知識。孔子主張多聞多見、“博學於文”,便是此意。思是理解、加工階段。要探究學習中所遇到的一切疑問,孔子主張多思多問,要求學生“不恥下問”,身體力行地“每事問”。要有疑,才會有所問,不疑就不會問,多疑才會多問,不僅要在可疑處求疑,而且還須“於不疑處有疑”。要有疑則要多思。孔子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把學與思辯證地結合起來。習是熟練、鞏固階段,習是指在學習中要及時、經常地進行溫習。孔子提倡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觀點,受到曆代思想家、教育家的讚同。行是應用、實踐階段。即把所學得的道理,切實地體之於身、用諸實踐。孔子就特別重視行。他的所謂行,雖然著重於道德修養,但也不排斥將知識應用於實際。主張用所學得的知識來指導自己的行動,非常重視知識的應用,認為真知隻有通過行才能得到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