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心理

差異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人的心理有共同性,人們才可能相互交往、相互溝通,社會才得以存在。人的心理還有另一個重要方麵,這就是心理的差別性。每個人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的人,每一個人的心理,又各有各的特色,“人心不同,各如其麵”,正是由於人的心理的差別性,每一個人才成為一個真正的“主體”,才能作為一個真正的個體而存在,也正是由於人的心理的個別差異,才形成了個人心理生活的獨特性和多樣性。

學校教育是以班級為基礎進行教學的,教師同時要為幾十個學生講課。在一個班級裏,學生的年齡雖然相近,但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特能力、氣質和性格。教師的教學內容、采用的教學方法,隻有兼顧到所有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我們平時說的因材施教,就是以學生心理的個別差異為基礎而提出的一條原則。我們研究差異心理的目的在於:揭示和探索人的心理活動的共同規律,豐富和發展教育心理學內容,樹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育思想,為因材施教提供心理學依據,鑒別和診斷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問題,有效地開展心理谘詢。因此,加強差異心理的研究既有它的理論價值,又有它的實踐價值。現在將側重論述智力差異、能力差異和人格差異等差異心理的問題。

智力差異

智力差異是心理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差異心理學中研究最多、資料最豐富的一個領域,現在將著重討論智力水平差異、結構差異以及超常學生、低常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育等問題。

一、什麼是智力

人們憑借常識都知道,有些學生聰明,有些學生不聰明。聰明的學生學習速度快,一教就會,甚至能做到無師自通。不聰明的學生學習速度慢,雖然能教會,但必須有適當的方法和充分的時間。聰明或不聰明顯然是個人的一種穩定的特征。這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智力高低。

什麼是智力?心理學家對它有各種各樣的解釋,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歸納起來,關於智力大致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說法:(1)智力是一種適應新情境的能力;(2)智力是一種學習能力;(3)智力是指抽象思維能力;(4)智力是一個人能為著某些目標而行動、能理智地思考和有效地適應環境這三種能力的綜合表現;(5)智力就是智力測驗所測量的東西,也就是解決某種智力問題的能力。

在我國,較多的心理學家認為,智力是以思維力為核心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注意力五個基本因素的有機結合。

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門戶和源泉。記憶力是智力活動倉庫的基礎。思維力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是對智力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想象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條件。注意力是智力活動的條件和警衛。上述五種因素共同組成了智力的一般結構,它們既發揮獨立的功能作用,又相互影響,彼此製約,共同發揮整體性作用。

智力如何來確定呢?心理學家創造了許多測量工具,這些測量工具叫做智力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納量表(簡稱S—B量表)。該量表最初由法國人比納(A.Binet)和西蒙(T.Simon)於1905年編製,後被引入美國,由斯坦福大學的推孟(L.M.Terman)做了多次修訂而聞名於世。另一個有名的智力量表叫韋克斯勒智力量表,由韋克斯勒(D.Weeksler)編製。我國有這兩種量表的修訂版。

智力測驗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智商,簡稱IQ。

上述公式的實際年齡指從出生到進行智力測驗時的年齡,簡稱CA。智力年齡是根據智力測驗計算出來的相對年齡,簡稱MA。因為智力測驗的題目按年齡分組。例如,適合6歲兒童的題目放在6歲組,適合7歲兒童的題目放在7歲組,依次類推。隨著年齡升高,題目難度增大。如果6歲兒童全部通過6歲組的測驗題目,則該兒童的智力年齡與他的實際年齡一致。如果一名6歲兒童不僅通過了6歲組的題目,而且通過了7歲組的題目,那麼他的智力年齡是7。將該兒童的實際年齡數與智力年齡數代入上述公式,得到:

為什麼IQ能反映兒童的聰明程度呢?這就必須了解智力測驗的編製方法。我們以韋克斯靳兒童智力量表的題目的編製為例來說明。

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的測驗分12類:

1.常識:如“太陽從哪裏升起”等共30題。

2.類同:如“鋼琴和小提琴有什麼相同?”等共17題。

3.算術:如“一件衣服25元,打九五折,是多少錢?”等共18題。

4.詞彙:要求兒童解釋詞義,如“聲明是什麼意思?”共32題。

5.理解:如“為什麼蓋磚房比蓋木房好?”等共17題。

6.數字廣度:要求兒童順背與倒背一係列不斷增加長度的隨機數字。

7.圖畫補缺:給兒童呈現一幅不完整的圖畫,要求他指出圖中缺少什麼,共26幅圖片。

8.圖片排列:共12套圖片,每套3至5幅不等,以打亂的次序呈現給被試,要求兒童按故事情節重排圖片。

9.積木圖案:給被試一套9塊立方體的積木,各麵分別塗有紅、白、半紅半白的顏色。要求被試按主試指定的樣子拚積木。共11個樣子。

10.物體拚組:給被試一套切割曲線的拚板。要經過思考後才能拚成一個整體。共4套拚板。

11.譯碼:要求兒童照所給的樣子,把符號填入相應的數字(或圖形)之下。

12.迷津:共有9個簡單與複雜程度不一的迷津,要求兒童用鉛筆正確地畫出通向出口的路線。

由於測驗題盡量控製了特殊的經驗或教育的影響,所以,兒童回答問題的質量和數量便是他們聰明程度的指標。

智力與一個人的先天稟賦有關,但每個人在有利的環境下都可能使自己的潛能發展到最高度。因而從先天稟賦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來看,智力問題是一個差異的問題。

智力差異可以分為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智力的個體差異是指不同個體之間所表現出的智力差異。我們說某人聰明,某人遲鈍;某人擅長抽象思維,某人擅長形象思維,這些都屬於智力的個體差異範疇。智力的群體差異是指不同群體之間的智力差異,它包括智力的性別差異、年齡差異、種族差異、社會階層差異等等。

二、智力差異

智力的個體差異有多種表現形式,它既可表現在水平的高低上,又可表現在結構的不同上,還可表現在發展與成熟的早晚上。

(一)智力水平差異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是呈常態分布(見圖34)的。有些人智力發展水平較高,有些人智力發展水平較低,而大多數人的智力屬於中等水平。圖中的百分數表示一定智商分數之間的人數比率。從圖31可見,68%的人的智商在85到115之間。他們聰明程度屬中等。智商分數極高與極低的人很少。一般認為智商超過140的人屬於天才,他們在人口中不到1%。

從表20可以看出,智商在130以上為超常兒童,智商在69以下為低常兒童,處在智力分布兩個極端的超常和低常兒童,雖然他們人數比例較低,但是由於他們各自具有與一般兒童顯著不同的特點,常常引起教育和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後麵我們將專題來論述和討論。

(二)智力結構差異

人的智力差異不僅表現在水平上,而且還表現在智力結構上。智力結構差異主要是指由於構成智力的基本因素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的智力類型。

1.分析型、綜合型與分析—綜合型

這是根據人們在知覺過程中的特點而劃分的類型。屬分析型的人,在知覺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和對物體細節感知清晰的特點,但概括性和整體性不夠;屬綜合型的人,具有綜合整體知覺的特點,但缺乏分析性,對細節不大注意;屬分析—綜合型的人,兼有上述兩類型的特點,既具有較強的分析性,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是一種較理想的知覺類型。

2.視覺型、聽覺型、運動覺型與混合型

這是根據人們在記憶過程中某一感覺係統記憶效果最好而劃分的類型。視覺型的人視覺記憶效果最好;聽覺型的人聽覺記憶效果最佳;運動覺型的人有運動覺參加時記憶效果最好;混合型的人用多種感覺通道識記時效果最顯著。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藝術家)需要高度發展的形象記憶,而另一些人(數學家)需要高度發展的抽象數字符號記憶。有人記憶敏捷準確,保持長久,提取運用方便;有人則記憶遲鈍,遺忘得快,再認回憶的效果差;還有的人雖然記得慢,但記得紮實保持時間長。

3.藝術型、思維型與中間型

這是根據人的高級神經活動中兩種信號係統誰占優勢而劃分的類型。藝術型的人,第一信號係統(除語詞外的各種刺激物)在高級神經活動中占相對優勢。他們在感知方麵具有印象鮮明的特點,在記憶方麵易於記憶圖形、顏色、聲音等直觀材料。在思維方麵富於形象性,想象豐富,還有他們的情緒容易被感染。思維型的人則第二信號係統(語詞)在高級神經活動中占相對優勢。他們在感知方麵注重對事物的分析、概括,在記憶方麵善於語詞記憶、概念記憶;在思維方麵傾向於抽象、分析、係統化,善於邏輯構思和推理論證等。中間型的人兩種信號係統比較均衡。具有兩者的特點。

(三)智力的年齡差異

智力發展與成熟早晚也存在明顯的年齡差異。有的人在兒童時期就顯露出非凡的智力和特殊能力,這就是“人才早熟”或“早慧兒童”、“超常兒童”。

在中國,唐初有名的詩人王勃,六歲善文辭,九歲能讀漢書,以後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詩人白居易五六歲能做詩,九歲通聲律;財政專家劉晏八歲在唐玄宗的一次祭泰山途中獻頌,被稱為“國瑞”。宋代還專門成立了“念書童子科”以培養人才。當代,在社會主義祖國,更是“神童”輩出。四歲的亞妮和七歲的阿西,是我國廣西有名的小畫家,七歲的胡曉丹應國際兒童年的“我的二○○○年”國際畫展要求,創作了一幅《蕩秋千》水墨畫,榮獲1979年世界兒童畫一等獎。廣西著名的九歲小歌手蘇慶,以及中國科技大學數十名少年大學生,都是當代出類拔萃的小“神童”。

在國外,少年出眾的“神童”也是不少的。據記載,莫紮特六歲就主演音樂演奏會;貝多芬十三歲時創作三部奏鳴曲;英國的威廉·湯姆遜是繼牛頓之後的大物理學家,也是個天才兒童;控製論的創始人維納九歲進入高中,十四歲進入哈佛大學,十八歲得哲學博士學位……最近,國際報刊上也介紹了不少“罕見的小才子”的情況,如十一歲的大學生坎姆·韓特,七歲就寫了不少童話和短篇小說的天才小作家伊爾·迪亞斯,以及日本兒童翻譯家三輪光範小朋友的事跡……

超常兒童是在比較優異的自然素質的基礎上,和有利的環境影響下,經過精心培育的結果,超常現象並不是自發出現的。大部分超常兒童都有優越的早期家庭教育的條件,有名人的指點和熏陶,或家長的精雕細刻,使他們的超常才能得以早期表現。為此,創設一定的條件和環境,對及早發現和教育超常兒童是非常重要的。

人的智力除“早慧”外,還有“大器晚成”的現象,即有的人一直很晚才表現出才能來。我國古代早就有“甘羅早,子牙遲”的記載,戰國時代秦國的甘羅十二歲就當上了上卿,而薑子牙七十二歲才任宰相。我國近代著名畫家齊白石,四十歲才表現出他的繪畫才能。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到五十多歲才開始有研究成果,寫出名著《物種起源》一書。

人的智力雖有早晚的年齡差異,但就多數人來說,成才或出成果的最佳年齡是成年或壯年時期。美國學者萊曼曾研究了幾個名科學家、藝術家和文學家的年齡與成就的關係。他認為25歲—40歲是成才的最佳年齡。(見表23)

我國學者張笛梅統計從公元600—1960年共1243位科學家的1911項重大科學成就,也與萊曼的觀點一致。(見表24)。

(四)智力的性別差異

智力的性別差異問題,是智力差異中的一個較敏感的問題,許多研究盡管結論不同,但在以下兩個方麵是持一致意見的。

1.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智力上,男女的智力即使存在差異也不明顯,男女智力的總體水平大致相等,但在智力分布上有顯著的差異。男性比女性的離散程度大,也就是說,很聰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要比女性多。男女智力的這種分布差異在學業成績上的反映很顯著。國內外的一些調查的結論大致相同: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學習成績優異的和學習成績較差的,男生均多於女生,成績中等的女生多於男生。

在我國,天津市教科院最近根據國際教育成績評協會提供的試題,對30所中學的在校中學生進行了91158人次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的測試,結果發現:天津市中學男女生學習成績有明顯差異。男生四科成績均高於女生9至13分。

有的研究表明,從10歲以後男孩的數學成績超過女孩,高於同齡女生0.2個標準差;從10歲以後,男孩逐漸顯示更高的空間視覺能力,男孩的空間視覺能力高於同齡女生0.4個標準差。應當注意,上麵講的是平均成績,從個體看,女生學習優秀的也大有人在。

2.男女的智力結構存在差異,各自具有自己的優勢領域。在許多特殊能力上男女有別。男性在算術理解、空間關係、抽象推理等方麵較占優勢,女性在語言流暢、記憶、知覺速度等方麵較占優勢。具體來說,在感知覺方麵,男性的視知覺能力一般較強,尤其是空間知覺能力,男性明顯優於女性。女性的聽覺能力較強,特別是對聲音的辨別和定位,女性明顯優於男性。在注意力方麵,一般男性的注意定向更多指向於物,喜歡擺弄事物並探索物體的奧秘,對物的注意具有穩定性。女性的注意則較多指向於人,喜歡注意人的外貌、舉止、內心世界和人際關係,對人的注意的穩定性較好。在思維方麵,男性偏於抽象思維,女性偏於形象思維。男性一般喜歡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女性一般喜歡語言、外語、曆史等學科。在言語方麵,男女也各有優勢。女孩言語獲得比男孩早,在言語流暢性和讀、寫、拚等方麵占優勢,但男孩在言語理解、言語推理以及詞彙豐富方麵比女孩強。

以上對男女智力差異的分析,不能說男性智力優於女性,雖然,曆史上有成就的男性多於女性,但這主要是文化發展的產物,因為社會為男性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女社會地位日趨平等,女性對社會的貢獻也將日益增大。

我們在分析智力的性別差異後,也順便談一下性別的其他心理差異:在個性和行為方麵兩性差異較大,男性的支配感較強,女性較順從,易接受別人的影響;男性的侵犯行為表現得比女性多;男性的自信心、自我估價較女性高;女性比男性更易恐懼、膽小,比男性更易移情、富於同情心。在成就上,男性成就水平普遍高於女性,工程技術、科學研究是男性取得成就的傳統領域,女性有成就者較多在藝術、教育等領域。存在這些差異,一方麵因為男女在生殖係統、性荷爾蒙、性染色體、骨骼肌肉等方麵存在差異,另一方麵也有社會因素的影響。

三、智力超常兒童的特點與教育

超常兒童是指智力發展大大超過同年齡水平的兒童。在心理學中,一般把智商(IQ)在120以上的兒童,或在音樂、繪畫、詩歌、戲劇、體育等方麵有突出表現的兒童,稱為某方麵的超常兒童。

(一)超常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

根據國外和我國心理學界近幾年對超常兒童智力發展的研究,超常兒童有多種類型的表現。有的幼年大量識字,三四歲已掌握漢字2000餘個,能津津有味地閱讀兒童讀物;有的五歲開始寫作,文筆通順生動;有的數學才華早露,四五歲已掌握了加減乘除的混合運算;有的擅長外語,七歲時就掌握了英語常用詞彙3000個以上,可以閱讀英文讀物,並能自如地與外賓進行英語會話;有的是小畫家、小歌手,有的擅長書法……有的智力高於同齡發展水平二歲以上,有的高於同齡水平四五歲以上。盡管超常兒童心理發展類型和程度上都不一樣,然而,在不同年齡的超常兒童中,也還是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點的,主要是:

1.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廣泛而強烈的興趣

這是超常兒童極為鮮明的一個特點。他們很早就表現好奇心,愛追根究底,從小就有學習知識的濃厚興趣。求知欲和認識興趣是促進一個人從事學習或活動的推動力,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認識興趣,人們就會千方百計、不畏艱難地去探究科學世界的奧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和求知欲是成就的前提。我國的一些超常兒童也都有濃厚的認識興趣和探究的好奇心。有的還在會說話之前就貪婪地看小人書,持久地玩積木,會說話之後,總是無休止地問大人“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有的四歲上小學一年級,學了《一粒種子》,回家就把三粒黃豆種在花盆裏,觀察發芽情況;有的學了《我是什麼》,就用杯子裝著水,放在火上煮沸,觀察汽化現象,直到化完為止;學了《保護牙齒》,就把雞蛋放進醋裏試試等等,開始用實驗來探索事物發展變化的奧秘。許多超常兒童,學校的課程滿足不了他們旺盛的求知欲,就翻閱爸爸媽媽的醫學、曆史、地理等書,如饑似渴,無所不看,看書時著了迷,表現了好學、好問、好看的突出特點。有的對大自然也是興趣盎然,常愛觀察小昆蟲、小動物如何生活,並收集一些花、葉製作標本等等。一些已進入高中或大學的超常兒童,也還繼續保持著這種廣泛的興趣。

2.有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超常兒童注意既廣,又能高度集中,特別是對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往往專心致誌,高度集中注意二三小時,甚至精彩的電視也不能使他們分心。隻有善於觀察,才能慧眼非凡,心靈開竅。善觀察者可以見常人所未見,不善觀察者,入寶山亦視而不見。善於觀察是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緊密聯係的,如果觀察事物時注意力分散,東張西望,則難以看出事物的真相。從大腦皮層活動來說,注意力集中就是在大腦皮層上形成優勢興奮中心,因而這時感知的事物印象特別清晰,易於理解,並且學得快,記得牢。所以有人說,注意力和觀察力是學習的門戶,注意力集中,善於全麵而深入地進行觀察,就等於打開了智慧的天窗。

一般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對事物觀察不穩定,而智力超常的兒童則能較長時間地注意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動。

我國現代小畫家四歲的亞妮和七歲的阿西,能畫出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的小猴子和小貓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在和猴子、小貓“交朋友”、玩耍的過程中,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觀察、觀摩,甚至無數次對著鏡子模仿、想象。這與他們的注意力異常集中而穩定是分不開的。

3.有較強的記憶力

智力超常兒童不僅機械記憶力出眾,有意識記和意義識記也超出一般,常常是過目不忘,一讀成誦。湖北武漢市的趙安,兩歲半開始識字,三歲時就識1767個字。鄺亞南六歲時能把媽媽掛在牆上的化學元素周期表縱橫背誦。有的超常兒童記一個十七位數字,即81276354453672189,善於從數字間的關係去找規律,尋找記憶方法,如上麵的十七位數字,他發現有兩個規律:每相鄰的兩位數的和是九;去掉末尾九,數列正好成對稱形式。這樣就把機械記憶與意義記憶結合起來了。這種善於尋找有效的記憶方法,在超常兒童中不是個別的。

4.進取心強,有突出的探索精神和頑強的意誌

超常兒童一般進取心都比較強,他們自信,愛與人比。比學習,別人會的自己也要學會;比下棋、比遊泳……處處不甘落後。他們都有一股倔勁,想要學什麼,幹什麼,就非學會幹好不可。強烈的探究反射是深入學習的保證,它和求知欲、廣泛的興趣是密不可分的。強烈的探究精神是超常兒童的一個突出特點,他們什麼事情都想了解,都愛問個究竟,找找它的奧秘,非要“打破沙鍋璺(問)到底”,不僅好問,而且好擺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