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形成(1 / 3)

品德的形成

品德不良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矯正

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不光由他的自然實體決定,更主要的是在生活條件、社會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在成人的指導教育下實現的。在青少年中,由於種種原因,總會出現一些品質不良的學生,他們雖然為數不多,但活動能量往往很大。教育得好,這些學生能為祖國的建設事業添磚加瓦;教育得不好,不僅會擾亂學校的正常秩序,而且會危害社會治安,甚至對整個社會風尚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學校教育要重視對學生中不良品質的矯正工作。

學生的不良品質的形成有個發展過程。一般地說,可分為不良品質因素的萌芽階段,即問題行為產生的階段;不良品質向外擴展的過程,即不良品質形成的階段;不良品質嚴重發展,即構成犯罪的階段。下麵著重分析問題行為和不良品質的產生、分類、原因分析以及矯正的心理學依據。

一、問題行為的產生是不良品質的萌芽階段

(一)什麼是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品德上有缺點、有問題的行為,一般被認作是給學校、社會帶來麻煩的行為。問題行為還包括在性格發展上有偏畸問題的學生。它幹擾學生和班集體發揮有效的作用。學生的問題行為大多數是情境性的,是不良品質形成的萌芽階段。學生的問題行為表現是多方麵的。比如,對教師或權威人士的長期對抗,曠課,說謊,挑釁,取笑,起哄,欺侮夥伴,欺騙別人,破壞公共財物,不負責任……

(二)問題行為的分類

從我們收集到的材料看,可把問題行為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心理性的問題行為:即情緒、性格特殊。如狂妄自大,驕傲自滿,嬌氣,暴躁,孤僻,冷淡,自卑,無自信,怠惰,說謊,無耐心,分心,注意力集中的短暫,被動,易受暗示性等等。

另一類是品德性的問題行為:這可以從兩方麵來分析,一方麵表現為不守紀律屢犯常規,起哄,惡作劇,欺侮同學,頂撞老師,吵嘴,罵人,考試作弊,無故曠課等;另一方麵表現為道德品質不良,如偷竊,打架,不正當的性行為,以及其他不良行為等。

由心理性原因引起的問題行為,可以導致品德問題,而品德性問題行為中也含有情緒,性格異常的因素。有些問題行為與不良品德兩者互相交錯、滲透,有時難以嚴格區分。

(三)各種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

1.有狂妄自大、性格暴躁問題行為的學生,大都是因為家庭、學校長期寵愛、器重,過多的讚揚、誇獎;而自己又缺乏正確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能力,缺乏正確地對待榮譽的態度。

2.有自卑、無信心、消極情緒問題行為的學生,經常處於被輕視的地位,由於不斷受挫折、受斥責、非難而造成。

3.粗暴的行為常常是為了擺脫由於家庭糾紛、個人與外界的尖銳矛盾以及常常遭受打擊和奚落所引起的內心衝突的一種不正當的凝固化了的適應方式。

4.冷淡、孤僻的行為,多半是由於長期缺乏集體生活的溫暖,受孤立或遭到意外打擊,或缺乏合群觀念造成的。

5.說謊、不誠實或作弊行為,除壞榜樣的影響和本人缺乏誠實觀念以及不正確的榮辱感外,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或不一致(比如長輩一方苛嚴,而另一方袒護;說真話挨打受罰,而說假話、隱瞞則不追究等),學校與家庭教育的脫節,學校教育中的缺點(如過分限製兒童的活動,並采取懲辦主義;加重課業負擔,並施加壓力,而又不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等),都是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

6.學生不守紀律,不講文明的原因很複雜。有的是家庭教育不得法或缺乏管教;父母嬌慣,養成孩子任性;家長常打罵,父母早喪,離婚或工作忙不能照顧孩子,因而使孩子變得放蕩不羈。有的在校成績差或缺乏學習興趣,或者能力超常而求知欲在課堂上得不到滿足,或者個性倔強與教師對立,或者在亂班生活養成了散漫習慣等。社會上的不良影響:無政府主義思潮的一度泛濫,不良同伴的感染,劍俠小說,武打文藝作品的影響。主觀上缺乏明確的紀律觀念與一定的自製力。

7.過早的性愛行為。主要與青春期的性成熟,黃色書的傳抄,壞青年的誘迫,成年人生活的不檢點和本人缺乏道德觀念有關。

問題行為的產生是學生成長期缺乏社會導向能力而適應了不良情境,或者屈從於外部誘因,或由於內部衝動的結果。為了防止問題行為的產生,對年幼的學生,盡量控製外部不良因素的影響是重要的;對年長的學生來說,有計劃地培養他們的社會導向能力,即形成是非感,增強評價能力和抗誘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行為發現得早,糾正得快,就有利於學生品德的成長和健康發展,否則,將導致不良品質的形成。

二、學生不良品質的心理分析

(一)什麼是學生不良品質

學生不良品質是指學生經常違反社會主義道德準則,或犯有比較嚴重的道德過錯,甚至有觸犯法律,危害社會治安,需要法律製裁的行為,而且逐漸形成了比較頑固的錯誤思想和道德認識。不良品質的形成起初是問題行為在偶然的機會下發生了,當時並沒有受到批評、指責等抑製,以後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複多次都沒有受到阻礙。在發生不良行為時,往往會產生方便、自然、甚至適合的情緒體驗,因而又成為發生類似不良行為的內部動力。同時,這些不良行為還伴隨著錯誤的道德認識,以後又受到“同伴”的及時強化,加上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不當和品質不良的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就逐漸形成了不良品質。不良品質在某個學生身上形成後,他就難於在出現錯誤舉動時,自覺地加以辨別和製止,事後也不會產生懺悔與改正的意向。學生不良品質的形成,不光是從行為開始,有的是從認識開始,有的是從意向(如態度、情感、意誌等)開始,是不良的環境條件(外因)通過學生的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內因)而逐漸形成的。形成不良品質的內部原因主要是: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或道德上的無知,盲目模仿消極的東西,意誌薄弱,不能用正確的觀念戰勝不合理的需求,以及不良的行為習慣成了定型。

(二)不良品質的幾種表現

1.調皮搗蛋:表現為破壞課堂紀律、捉弄老師、欺侮同學、破壞公物、搞惡作劇。這些學生有比較生動的外貌,或瘦小出奇,或因胖逗人,或大耳大鼻,好動好玩好鬧,常常是大家注意的對象。他們適應新環境能力強,與周圍的人熟悉得快,跟老師也開玩笑。他們的言行是想博得別人一笑、一驚,以此為滿足,以吸引別人的注意為美,為樂趣,喜歡熱鬧的場麵。這類學生一般是由被別人逗發展到逗別人,由小逗到大逗,由偶然性到習慣性,由家庭逗到學校,教師對他們是大問題抓不著,小問題解決不了,直接影響教學秩序。

2.打架鬥毆:這些學生有的是打架集團的頭頭或骨幹分子,有的是隨從者,也有的是“單幹戶”。打架鬥毆的學生個人英雄主義心強,總怕別人看不起自己,怕別人說自己“01包”,吃順不吃嗆;脾氣暴躁,冷酷殘忍,很少有同情心、憐憫心,卻在幫夥之間講“義氣”;打架不顧後果,以鎮住別人為滿足。這些學生惟恐天下不亂,對社會治安影響極大,是導致學校和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3.偷竊:這些學生情況各有不同。有的是小偷小摸,順手牽羊,占小便宜;有的是溜門撬鎖、掏腰包;有的是三五一群,結夥盜竊公物。其中有的人已成了慣竊。從心理狀態看,這些學生利欲熏心,最講“實惠”,隻要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弄到手,心裏就不舒服。為了掩蓋自己的醜惡麵目,他們經常撒謊,有些人已喪失自尊心,受批評時或作案被發現時,不知羞恥,滿不在乎,轉臉就忘,故態再現。

4.流氓:這些學生舉止輕浮,說、笑、打、鬧無常,引人注目。這些人在課堂上常常“走神”“發呆”;課下紮堆,議論隻有他們自己才知道的秘密。他們自尊心不強,不怕難為情,常逗引異性;自製力差,不能控製情感,頭腦一熱,感情一衝動,就不顧後果。家長和老師常常在其已陷入泥坑時才發現問題,而他(她)們一旦被發現,對前途往往會喪失信心,容易產生自卑感和破罐破摔的思想。

(三)品德不良學生的心理特點

對品德不良學生的教育,應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采取與之適合的教育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研究和掌握品德不良學生的心理特點,摸清情況,對症下藥,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品德不良學生的表現及心理特點究竟有哪些呢?下麵就他們的認識、情感、意誌、行動習慣等幾個方麵做個簡要的分析。

1.認識的心理特點

品德不良學生在道德認識上的主要特點是:道德無知,行動盲目。他們的道德觀念十分模糊,是非、善惡不分。例如,他們把“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流血和掛花”式的流氓、壞蛋當“英雄”;認為誰最野蠻,誰就是“英雄”。他們把“哥兒們義氣、姐妹和氣”這一套江湖義氣當作“友誼”,他(她)們錯誤地認為:“哥兒們”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哥兒們”犯了法情願自己坐牢,也不能出賣朋友,“男兒不抽煙,白在世上顛,男兒不喝酒,白在世上走”。他們把偷摸行為看成是“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財不富”;甚至有的把偷摸認為是“體腦相結合的勞動”。他們把亂搞兩性關係,認為是“人生不樂,一輩子白活”。他們把“助人為樂”,要求進步看成是“假積極”;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看成是天經地義。他們把自己吃好、穿好,手中有錢花,看成是“實惠”,當作自己的理想。為了追求這些“實惠”,他們不惜侵犯別人利益、破壞社會秩序,甚至幹出十分冒險的事。一旦失去這些“實惠”,就會悲觀失望,精神空虛。

品德不良學生所接觸的一切,不是被顛倒了的是非,就是極端不良的道德行動。起初他(她)們對這些錯誤的道德認識還是不穩定不牢固的,以後由於錯誤的道德行動受到“同伴”的及時強化,反過來加深了已有的錯誤認識,加上家庭或學校教育不當和品德不良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就逐漸形成了各種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因而品德不良學生不能在出現錯誤舉動時加以辨認和製止。在發生錯誤行動之後,也不能產生懺悔與改正的意向。學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有的是從認識開始的,有的是從意向(如態度、情感、意誌等)開始的,有的則是從行動開始的。學生的不良品德是受不良環境條件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

2.情感的心理特點

品德不良的學生在情感方麵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情感的對立。很多品德不良的學生是在被打罵、批評、斥責、諷刺,甚至是被關押中長大的,因此他們和教師、家長、法製部門在情感上是對立的。他們無論是在學校,或是在家庭、社會上都是不受歡迎的人,各方麵的冷遇,使他們產生一種本能的戒備心理。他們既自卑,又自尊,往往自己瞧不起自己,又不允許別人在人格上蔑視他們。所以你越是厭棄他們,他們就越反感,越和你有對立情緒。第二,情緒易外露,很少隱藏,而且不正常。他們高興時,會狂歡亂叫,不高興時會發怒暴跳。他們看電影時,當故事情節觸動他們的情感時,他們立刻會有反應,甚至手舞足蹈地議論。第三,是非、善惡、愛憎不分。什麼可愛,什麼可憎,有時模糊,有時完全顛倒。他們有些人認為給他一點便宜的人都是瞧得起他的“好人”,對他就有好感。相反,認為凡是嚴格要求和管束他的人就是“貶低”他。他們有些人很反常,把光榮當恥辱,把恥辱當光榮。第四,性格暴躁。當他們激怒時,往往什麼都不顧,根本不考慮後果。他們常借機發泄那難以壓製的煩躁情緒,如毀壞東西、起哄、嚎叫……。甚至在他們之間,也常常為了一件小事,動刀動槍。當他們狂怒時,難於自我控製,這時對別人好心的幫助和教育,往往也會引起反感、對抗,甚至以惡相報。第五,感情反常、行為原始。他們在犯錯誤時感到“痛心”,而事後又感到無所謂。他們有些人精神“空虛”,覺得什麼事情都沒有意思,甚至覺得活著還不如死去。他時而覺得周圍的人都很好,都在幫助他進步,是他的朋友;時而又覺得周圍的人對他都不好,不把他當人看。有時和同學談心,非常感動;有時又大打出手,把幫助他的同學打傷,失去了正常人的感情。第六,情感多變,情緒不穩定。這些學生看上去有時十分凶暴,但有時卻也十分動情。當他們犯了錯誤,經過教師談話後,也會激動得熱淚盈眶,痛表改正錯誤的決心。但這種情感在不少品德不良學生身上又會很快地消失,甚至重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