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年,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的新作《武器與人》問世了,首次公演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終場時,蕭伯納在雷鳴般的掌聲中,應邀上台同觀眾見麵。
不料,蕭伯納剛走上台,就有一個人跳出來大唱反調,他歇斯底裏地喊道:“蕭伯納,你的劇本糟透了,誰要看!收回去,停演!”
觀眾們聽到這樣的話都非常震驚,大家都替站在台上的蕭伯納捏了一把汗。這場場麵,的確是讓他非常尷尬,大家都以為蕭伯納一定會發怒。
可是蕭伯納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滿麵笑容地鞠了一躬,溫文爾雅地對台下說:“是的,我的朋友,你說的非常對,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
話音剛落,全場的觀眾更為震驚。蕭伯納繼續說道:“但是,很遺憾,我們兩個人反對這麼多觀眾有什麼用呢?我們能禁止這個劇的演出嗎?”
這個時候,全場哄堂大笑,緊接著想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這就是先順後逆的藝術,在順逆的巧妙結合中,巧妙的將對方的無禮反擊回去,既顯示了自己的智慧,又將自己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先順後逆的幽默方式具體可以分為幾下幾種類型。
1.補充說明法
補充說明法就是先肯定對方的說法,或者是先順承對方的意思,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加以補充,使之更符合邏輯,並具有幽默性。
一次,帕特裏克·馬奧尼與好友蕭伯納夫婦談了許多問題,當他們談到各人的愛情糾葛時,馬奧尼問蕭伯納的夫人:“您是怎樣與您丈夫那些眾多的女性愛慕者和平共處的?”
蕭伯納的夫人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了一則軼事。她說:“在我們結婚以後不久,有一位女演員拚命追求我丈夫,她威脅說‘假如見不到他,她就要自殺,她就會心碎……’”
“那麼,她有沒有心碎而死?”馬奧尼問道。
“確實如此,”蕭伯納插話進來。
正在馬奧尼表現的非常不可思議之際,蕭伯納補充道:“她死於心髒病,不過那是50年前的事情了。”
上麵的幽默中,蕭伯納先順承對方的意思作肯定的回答,然後再補充說明,使之符合事實,也使語言引人勝。
2.附加條件法
附加條件法就是先順承對方的意思,然後轉換一個口氣附加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往往是事實上不可能的或主觀無法做到的。
一個年輕漂亮的女馴獅員,手拿指揮棒,讓獅子做高難度的動作。不錯,他們正在進行一場重要的表演。
演出到高潮時,女馴獅員口中含一塊糖,讓獅子用舌頭接過去。為了渲染氣氛,馬戲團的經理問觀眾:“哪位觀眾敢上來試一試?”
這時候台下陷入了一片沉默之中,突然,一位男士站起來說:“我敢!”
觀眾一下子把目光一下子全都聚集到他身上,停了片刻,他接著說:“不過,我要演獅子。”
馬戲團經理是要觀眾與獅子一同表演,但是由於在試一試的前麵地省略了“與獅子”三個字,這便給了那位男士以可乘之機,他先出人意料地做出肯定的回答,然後來一個轉折,從而開了一個令人忍俊不禁的玩笑:他要上去與那位女馴獅員接吻。
3.借口推脫法
借口推脫就是在他人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的時候,不直接拒絕,而是找一個幽默合理的借口委婉表達自己的拒絕之意,既不傷和氣,又能讓對方接受。
宋代的範正敏在《遁齋閑覽》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天,某權貴之家看中一名年輕進士,便派十名家丁去強行相邀。年輕進士沒有推辭,跟隨而來。到這權貴家之後,立即引來不少人圍觀。
一會兒,衣著華貴的主人出來,對進士說:“我膝下隻有一女,相貌倒也不俗,願許配給郎君,不知意下如何?”
進士先鞠躬,後答道:“我出身貧寒,能高攀貴人,深感榮幸。”正當主人發話的時候,進士繼續說道:“不過,這件事要等我回家與妻子商量之後才能答複,你看如何?”
眾人知道原來進士早已成親,全都哄堂大笑起來,而那位主人,則是滿麵羞慚。
這名新科進士,對於權貴之家的冒失逼婚,並沒有直接拒絕,而是恭敬地應允,然後借口說要與妻子商量,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拒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