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與道德理論相聯係的情緒體驗。它是清晰地意識到社會道德要求的高級情感。它具有較大的概括性和倫理性。例如,愛國主義情感,隻有當人們意識到個人與祖國的關係、個人對祖國應盡的義務與忠誠時才會真正地發展起來,而且它是在許多情緒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在愛父母、愛故鄉、愛母校、愛首都、愛國旗、愛黨、愛領袖、愛祖國的山河與曆史、愛人民,對敵人的仇恨,對工作的高度責任感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情感體驗比較深摯、持久,而富有強大的動力作用。
學生的行動在很大程度上為他的情感所支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注意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道德感。同時要注意將正確的正麵的具體形象的情緒體驗轉化為道德理論的情緒體驗。
道德情感的形成和發展,對人們的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幫助我們按照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正確地去衡量周圍人們的各種思想行動。同時,也可促使自己的思想行動符合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因此培養社會主義道德情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三、道德意誌的鍛煉
意誌在知識轉化為行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的學生有了道德認識,也有道德行動的願望,但由於意誌力不強,不能作出相應的行動。有的學生雖然也能付諸實行,但由於缺乏毅力,不能堅持到底。鍛煉學生的道德意誌,就是要使學生明確怎樣控製和調節自己的行動,以自己的道德意誌反作用於外部環境。一種比較穩定的道德意誌一經確定之後,人們往往不以外部環境的影響為轉移,而以內部的道德意誌來調節自己的行動。這時學生的品德形成過程,從由外向內的傳導過程,轉化為由內向外的傳導過程;從客體到主體的轉變,轉化為由主體到客體的轉變。這時學生的道德品質及其修養達到了高水平和高標準。
道德意誌的鍛煉與培養和一般意誌的發展是緊密聯係的。因此,必須先了解意誌及其行動的分析和意誌的品質。
(一)意誌和道德意誌
人在實踐活動中,認識了客觀世界及其發展規律,同時產生各種各樣的情感,並在情感的激勵下,又以自己的行動反作用於客觀世界,這種反作用於客觀世界所表現出來的心理過程就是意誌過程,就是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也是人的認識的能動表現。人們正是有了堅強的意誌,才能在學習、勞動和任何一種職業中勝利地完成工作任務,甚至做出驚人的業績。所以意誌在一個人的生活和各種工作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意誌行動以有明確的目的與克服困難為主要特征。意誌行動是有目的的行動。目的是行動的方向,沒有明確的目的,就沒有意誌可言。同樣,沒有克服困難的表現,也談不上人的意誌,盡管這種行動是有目的的行動。困難可能來自客體,如物質條件、人、時間;也可能來自主體,如疲倦、懶惰、畏懼、對立的情緒、缺乏知識與必要的技能等。意誌這時就表現在抑製那些有礙工作的願望,堅持目的,支配自己去做應該做的事情上麵。而意誌薄弱的人,在克服大的困難時感到為難、軟弱無力,甚至放棄意誌努力,最終放棄目的。
道德意誌是正確的道德動機戰勝不正確的道德動機,排除內外障礙,堅決執行由道德動機所引出的行動決定。
道德意誌在道德行為中具有顯著的作用。一個道德意誌薄弱的人,雖有一定的道德動機和懂得道德行動方式。有時也還會產生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動。道德意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動機的鬥爭;第二,克服內外困難,堅決地執行決定。
(二)意誌行動的分析
意誌行動表現為兩個互相聯係的階段,即決定的階段和執行的階段。
1.決定的階段
意誌行動的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動機鬥爭,目的的確立,以及行動手段的選擇,考慮效果(或後果),作出決定等幾個相互聯係的環節。
(1)動機的鬥爭和行動目的的確定
人的行動是從一定的動機出發,並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動機是激勵人確定行動目的的動力,人在確定某種目的時,始終是從一定的動機出發的,而目的則是期望在行動中所獲得的結果。
目的的確定是動機鬥爭的結果。行動目的的確定,不僅是一種思想鬥爭,也是一種意誌過程。動機間矛盾越大,鬥爭越激烈。則確定目的所要的意誌努力也就越大。一切行動都是以目的為轉移的,行動的目的確定人的行動方向。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目的、偉大的理想,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擋他前進。相反,一個人沒有遠大的目的,就會變得鼠目寸光,工作中不會有很堅強的毅力。因此我們在確定目的時,必須使之符合黨和人民的利益,確定的目的必須明確、具體、清晰,才能激起我們行動的願望和決心。
(2)行動方法的選擇
目的確定後,就必須選擇達到目的的方法。方法的選擇,不隻是思維的過程,同時也是意誌的過程。任何目的的確定和實現,都會碰到一定的困難。因此這就需要考慮采用什麼方法,如何去克服困難,以達到預定的目的。當同學們確定了做一個優秀生這一目的時,自然要進一步考慮自己在學習、工作、品德、身體等各方麵如何做,以保證這一目的的實現。選擇方法時也要符合道德準則,不能讓別人遭受損失,“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是不對的。因此選擇方法,同樣是表現意誌特征的。
2.執行的階段
意誌表現在作出決定時,更重要的表現在執行這些決定中,執行計劃是實際行動的階段,是意誌行動的完成階段,也是意誌行動的中心環節。意誌行動隻有經過執行計劃才能真正表現出來。意誌堅強的人是從不延擱執行決定的,更不會害怕困難,相反的會迎著困難上。
在執行的過程中,意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在一些場合,它表現為采取一係列積極行動去達到目的。例如,一個學生看見有人欺侮弱者,就決定立即以行動去保護弱者。在另一場合,意誌還表現為堅決地製止那些不利於達到目的的行動或停止不當的行動。例如,戰士處在伏擊敵人而又未接到射擊的信號時,他的意誌表現在抑製的行動上。
執行過程中的堅定性,是意誌的重要表現。所謂意誌的堅定性,就是能用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保證和堅持目的的實現,這就是堅定意誌的表現。反之,一個人在行動中任意改變目的,喪失原則,動搖不定,反反複複,不去執行所作的決定,或把決定延擱下來,企圖等待“良機”再來執行,或者虎頭蛇尾,不堅持到底,這都是意誌薄弱的表現。
執行決定,總是與克服困難相聯係的。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改造了主觀世界,人的意誌也得到了鍛煉。所以判斷一個人的意誌,不僅根據他的高尚的思想動機和勇敢的決定,而且主要看他的行動。
意誌行動是怎樣產生的呢?意誌也是人腦的機能,它是在客觀現實的影響下人腦活動的產物。意誌行動是個體在後天生活中建立起的一定的暫時神經聯係係統,並在此基礎上,借助詞,用意識來調節和支配不同感覺器官與運動器官之間的活動,並依靠來自效應器官的內導性返回傳入(反饋)的作用來保證有目的的行動。
(三)意誌的品質
1.自覺性
意誌的自覺性是人對自己行動目的的正確性和重要性具有明確而深刻的認識,能意識到自己行動的社會意義。正是這種自覺性會促使人產生一種主動、積極地對待當前行動的態度,從而加速目的的實現。具有這種品質的人,相信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不向錯誤的東西妥協,也不受錯誤意見的影響,同時又善於以自我批評的態度來對待自己。
和自覺性相反的意誌品質是受暗示性和獨斷性。毫無批判地接受別人的暗示,任意改變自己的決定,這就是受暗示性。相反,不管自己的目的是否合理,而一味堅持己見,不接受別人的建議,固執地執行自己的決定,這就是獨斷性。
2.果斷性
所謂果斷性,就是指善於及時地采取決斷的能力。果斷性是迅速而又經過深思熟慮地選擇目的和確定方法所表現出來的意誌品質。
和果斷性相反的是草率地決定和猶疑不決。草率地決定是欠缺思考、逃避動機地選擇,因而輕率地作出決定,這是冒失。優柔寡斷的人,長時期不做決定,或者總懷疑所做決定的正確性,因而貽誤時機。這些都與意誌的果斷性相反,是意誌脆弱的表現。
3.自製性
就是能掌握或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這是在意誌行動中善於在必要時抑製自己的情緒,不容許不經過深思熟慮而發生一時的衝動。這就是管製自己的行動,迫使自己實現預定的行動。人們如果沒有這種品質,任何創造性的勞動都是不能實現的。
自製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兩方麵:一方麵是在應該行動的時候,善於迫使自己堅決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難去執行自己的決定;另一方麵是能夠抑製那些妨礙達到目的的心理現象和輕率的行動,能夠掌握自己以及自己的行動,這是一種高度的忍耐力和克己的表現。
4.堅持性
堅持性包括充沛的精力和堅韌的毅力。一個人並不常常具有這兩種品質。某些人開始時精力充沛地做著一件事情,可是很快就疲倦了,他隻有短時克服困難的突擊能力,缺乏毅力,不能頑強地持久地麵對困難。真正有堅強意誌的人能長期孜孜不倦地、頑強地、持久地克服著一切障礙,為達到既定目的而鬥爭不懈。在行動中,精力與毅力決定於對事物的認識與態度。
人的意誌還有其他的一些特征,如獨立自主精神、大膽、無畏、勇敢、堅強、守紀律。
四、道德行動習慣的訓練
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除了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鍛煉學生的道德意誌之外,還必須加強學生的道德行動習慣的訓練。“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這是在品德教育上四個互相聯係、缺一不可的環節。而“導之以行”即道德行動習慣的訓練,則是更為重要的一環。人的道德麵貌是以行動舉止來表現、說明的,也是在實際行動中形成和發展的。道德行動是受道德認識、情感和意誌支配及調節的。同時,道德行動對道德認識的鞏固和發展、對道德情感的加深和豐富,以及對道德意誌的鍛煉又起促進的作用。品德教育的基本問題,就是使學生的道德認識轉化為相應的行動、習慣。因此,把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轉化為道德行動,進行道德行動習慣的訓練,對道德品質的培養與形成,具有重大意義。
道德行動習慣的訓練,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麵:
(一)道德行動方式的掌握
道德行動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動的必要條件。指導學生掌握行動方式有多種形式。例如,通過學生守則、常規的講解與練習,使學生熟知學校生活中最基本的行動要求;分析某些典型人物的行動;組織學生討論為完成某件好事所應采取的行動步驟;分析與總結道德行動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等等,都是常用的辦法。教師一方麵要使學生知道道德行動的具體要求、規則、步驟,同時也還必須使他們具有獨立地、主動地來選擇道德行動方式的能力。
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同樣的行動方式,如上課守紀律,對老師有禮貌,有的是為了集體榮譽或是得到了表揚而激起了守紀律的行動,有的則是害怕懲罰而守紀律。同樣,有出於對老師的尊敬心情所表示的禮貌,也有屈從教師的威嚴而產生的禮貌。這些守紀律和有禮貌行動,雖然具有同樣的表現方式,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道德品質。這是為什麼呢?這原因就在於道德動機的不同,而反映出完全不同的道德品質。一般來說,道德動機和行動效果是統一的,但有時由於學生不善於組織自己的行動,沒有牢固地掌握一定的行動方式,也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教師在把學生的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動的過程中,既要注意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行動方式,又要使學生形成相應的動機。如果沒有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動機,那就很難指望他產生與道德認識相一致的行動效果。
(二)通過訓練培養學生道德行動習慣
培養學生的品德,單靠動機教育和行動方式的指導是不夠的。教師還得使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使許多行動形成牢固的習慣。道德行動習慣是一個人由不經常的道德行動轉化為穩定的道德行動習慣。在日常生活的道德行動中,行動習慣起著特別明顯的作用。因此,在品德教育中培養好的習慣和根除壞的習慣便顯得特別重要。
習慣是在生活過程和教育過程中形成與培養起來的。習慣的形成方式有:1.簡單重複,即創設重複良好行為的情境,不給重複不良行動的機會。2.模仿,即提供良好的榜樣。3.有意練習,即在練習時,要明確練習的意義、目的和階段要求,要不中斷地堅持練習,要讓學生知道練習的成績,體驗到愉快並知道成敗的原因。4.與壞習慣作鬥爭。在根除壞習慣時,要使學生知道壞習慣的危害性,增強克服壞習慣的信心,防止學生喪失信心,提出糾正壞習慣的具體方法,如利用活動替代法、銘記警句、合理地運用獎懲的方法。為了阻止壞習慣在班上的蔓延,必要時還可以發動集體來譴責帶頭的學生。
學生道德行動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隻有養成習慣才能使道德行動由偶然的、不經常的,變成經常的、一貫的行動,即形成品德。也隻有養成習慣,行動方式十分鞏固,才能發生遷移作用。行動的遷移就是把鞏固了的行動運用到新的環境、新的條件中去的過程。如在完成書麵作業時形成的精確、整潔、準時的習慣就能遷移到其他工作、勞動中去。行動習慣的形成就能自動導致、促進以後動作的再現。習慣動作本身就成為推動的力量。
行動習慣在道德表現中有時也有副作用。因為過分地依賴於習慣,往往也會忽略對情境的分析,所產生的刻板的行動反應常常不符合道德要求。所以,在行動習慣的訓練中,不應該脫離道德意識的教育而孤立地進行,要讓學生成為自己行動習慣的主人,而不成為行動習慣的奴隸。重要的是,隻有當行動習慣本身成為學生自己的需要時,才能成為促使他形成新的道德品質的因素。
綜上所述,學生品德的形成過程就是對青少年進行知、情、意、行的培養過程,也就是使青少年有正確的道德認識,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確立道德信念、激發道德情感和堅強的道德意誌,從而養成良好的行動習慣,形成良好的品德及優良的道德作風。
學生品德培養的心理分析
品德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學生在後天的社會環境與教育影響下通過自己的道德實踐逐漸形成起來的。中小學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不僅可以促使他們在當前更加努力認真地進行學習、鍛煉,更和諧地在群體中生活、成長;而且也會使他們在將來更加自覺地從事社會的建設和鬥爭,為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教育工作者應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呢?
一、定勢的建立與意義障礙的消除
在學校教育的實踐中經常看到,同樣的教育措施往往在不同的學生身上有不同的反映和效果,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之一就是與定勢現象有關。定勢是一種心理準備狀態,是人對當前事物的反映,受先前經驗、觀點的影響而產生的心向。這就是說,人對外界事物的反映不是像鏡子那樣,進行直觀的反映,人頭腦中先前的一些經驗、觀點、動機、需要總是會影響著當前的反映。因而人對外界事物的反映是有準備的,有傾向性的,是經過加工改造的。舉個例子來說吧:一個學生小學畢業了,考上了某一中學,如果這個學生在入學前就聽哥哥、姐姐或鄰居的同伴說,王老師真好,他熱愛學生、講課生動、熱情、和藹,那麼學生入學後就對王老師有好的印象,就容易接受他的教育和要求。如果聽說李老師厲害,偏心眼,動不動就批評人,真不敢惹,那麼學生就會產生害怕李老師或情緒對立的心理。教育實踐表明,運用好定勢規律,改變舊定勢,建立新定勢,有利於提高教育效果。教師在開學或接任初期,妥善處理好頭幾件事,如上好第一節課,重視與學生的第一次見麵與談話,處理好第一次課堂偶發事件,批改好第一次作業,帶好第一個班,轉變好第一個後進生以及做好第一次家訪……在學生心目中形成積極的定勢是很有必要的。教師有了威信,那麼學生對教師的教育就容易接受。學生若認為這個老師好,有辦法,內心欽佩,他們對老師的教導就愛聽,而且樂意按老師的要求去行動。這就是教師給學生建立的定勢。
在學校教育的實踐上還會發生另一種現象:有時學生領會了某些道德要求,卻不能見諸行動,或有對立情緒;嚴重時甚至拒絕接受來自這個教育者的一切要求。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心理學研究表明,這是由於學生身上出現了某種“意義障礙”。意義障礙是指心理因素障礙了學生對道德要求和意義的真正理解,從而不能把這些要求轉化為自己的需要。意義障礙產生的原因有:第一,要求不符合學生原有的需要。比如學生愛玩彈弓,老師不讓玩,由於學生有這種需要,你沒收了彈弓他還玩,硬性製止就容易產生意義障礙。第二,要求過於頻繁而又不嚴格執行。第三,由於學生經驗的局限,對要求產生誤解。第四,要求太強製,觸犯了學生個性和自尊心。第五,要求或處理問題不公正,學生有反感。第六,由於老師言行不一,不能以身作則,對老師不信任。由此可見,消除意義障礙,解除對立情緒,使學生與老師之間相互了解和信任,有利於提高教育效果,有利於學生品德的形成。
二、生動具體、形象鮮明地講解道德概念
學生對道德知識的掌握,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它是道德認識的理性階段。道德概念是社會道德一般的、本質的特征的反映。掌握道德概念對於品德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品德形成的基礎。對善惡、是非的界限搞不清,會導致行為的搖擺;對執行準則的意義認識不清則會產生意義障礙。學生掌握了道德概念,就能夠根據道德概念去行動,並以一定的道德準則去評價自己和別人行動的是非、善惡。學生掌握了道德概念,就能夠概括地認識什麼是道德的,什麼是不道德的,分清善與惡、美與醜、是與非、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勇敢與冒險、正義與非正義的界限;就能辨明道德的善果與不道德的惡果,從而知道應該怎樣在自己的行動中實行道德準則。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概念的教育。
道德概念一般是概括抽象的,因此在講解道德概念時要生動具體、形象鮮明。例如,在講解“禮貌”時,不能停留在禮貌是一個人的語言、動作所表現出來的謙虛和恭敬這種概念上,還必須生動具體和形象化。如,在語言上,請求別人給予幫助時要說:“請”;對長輩稱呼或為了表示對人的尊敬,要說:“您”;當別人給了方便或給予幫助時,要說:“謝謝”;聽到別人道謝時,要說:“別客氣”;給別人添了麻煩或無意中碰撞了別人時,要主動說:“對不起”、“請原諒”;當別人對自己表示歉意時,要說:“沒關係”、“不要緊”或“沒事”;早晨見麵問聲:“您早!”;午後見麵問聲:“您好!”;分別時別忘了說聲:“再見”。這些就是語言上對人表現出來的尊敬、謙虛的具體化。在行動上,要教育學生:進門要喊“報告”或“敲門”;到別人家裏去,要得到主人允許方可進入;在公共汽車上見了老、弱、病、殘、幼要主動讓座;在公共場所看完電影或球賽後要讓路;騎車要禮讓;別人講話時,不要打斷;家裏來了客人要“起立”,招呼“請進”、“請坐”並倒茶遞水雙手捧上,熱情招待……隻有這樣生動具體、形象鮮明、聯係實際地講解道德概念,學生才可能注意聽,容易懂,記得牢,用得活。此外學生日常生活中如果形成了不正確的道德概念,教師要用正確的概念去取代,比如有的學生把勇敢看成是敢於跟老師頂撞,教師就應該引導他們懂得勇敢的正確意義,那就是:不怕困難和危險,有膽量去做對人民有益的事情。
三、激發和培養道德情感
品德的形成必須要有道德情感的參與。在學校教育中,不是任何一種道德認識都能轉化為道德行動的,有的學生把社會的道德要求說得頭頭是道,甚至把學生守則背得滾瓜爛熟,但卻不去執行,這是為什麼呢?關鍵的一點就是沒有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一個人對於別人和自己的行動舉止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要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善於激發學生積極的道德情感,去推動他們履行社會所要求的道德義務。這是因為在道德認識上滲透了情感的因素,有情感,認識才可能深刻與持久。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才可能推動他們產生一定的道德行動。一個對班集體有強烈感情的學生,他就會自覺地為班集體做有益的事情,處處維護班集體的榮譽。
怎樣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呢?
首先要創造一種情境,教師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比如,在歌頌英雄模範人物的忘我勞動和他們對敵鬥爭的堅強意誌時,教師要有感情,才能激發學生的感情。有的教師在講述和朗誦《周總理,你在哪裏?》這首詩時,充滿了愛、敬、悲的情感,因此引起了學生對周總理的無限懷念、無限尊敬和悲痛,激起了學生學習周總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此外,教師有表情地評價學生的思想品德,也同樣能起到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作用。比如在談論一個學生維護集體榮譽的行為時,教師以讚頌的語言和表情,不僅能使那個學生感到欣慰、愉快,同時也使其他學生產生羨慕、尊敬的情感。同樣,在講述一個學生不守紀律,破壞集體秩序的行為時,教師的不滿和指責的情感,能使不守紀律的學生感到慚愧和不安,也能使其他同學感到憤慨。
提供必要的知識,豐富學生有關的道德觀念。正確的認識必然會產生正確的情感,認識的改變,也必然會引起情感的改變。同時要培養學生用理智戰勝情感,不要讓情感支配理智。
教師在轉變後進生時,真摯而熱情的感情,能觸發他們心靈的深處,引導學生轉向進步。
開展有意義的教育活動。活動是產生多種多樣情感的重要途徑,也是鞏固學生新的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活動中也可以消除某些消極的甚至有害的情感。例如,要克服懼怕的情緒,隻有在鍛煉勇敢的實踐活動中,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在培養學生道德情感時,還要注意消除不健康的情感。因個人或集體的成就而感到高興,因一時的挫折失敗而感到難過是十分自然的,但因此在別人或別的集體麵前得意忘形、趾高氣揚或是垂頭喪氣、傷感備至,就很不應該。對同誌幸災樂禍或有嫉妒心,則是不道德的情感。教師應當指出這類消極情感的錯誤和影響,從而把學生的情感引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四、抗拒誘惑,增強道德意誌的能力
意誌在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的學生有了道德認識,也有道德行動的願望,但由於意誌力薄弱,不能做出相應的行動。有的學生雖然也能付諸實行,但由於缺乏毅力或不能抗拒誘惑,因而不能堅持到底。鍛煉學生的道德意誌就是要使學生養成控製和調節自己行動的習慣,以自己的道德意誌去克服內外幹擾。一種比較穩定的道德意誌一經確定之後,人們往往不以外部環境的影響為轉移,而以內部的道德意誌來調節自己的行動。這時學生的品德形成過程就由外向的傳導過程轉化為內向的傳導過程,從由客體到主體的轉變轉化為由主體到客體的轉變。這時學生的道德品質就達到了高水平。
心理學的研究說明,外部誘因和不良動機的誘惑往往是產生不道德行動的重要原因。因而良好品德的形成是與抗誘的意誌力增強分不開的,而這種抗誘的能力是可以學會的。為此,教師在訓練學生的道德意誌,增強抗拒誘惑的能力時,應注意三點:第一,提供道德意誌的榜樣,激發鍛煉意誌的願望。比如革命領袖在鬧市學習的實例;邱少雲為了整個部隊不被暴露,烈火燒身的事例;北京五十五中模範共青團員劉玲,在病魔摧殘下,仍時時處處關心集體關心別人,默默地做了許多好事的事跡,都可激發學生鍛煉意誌。第二,組織道德行為練習,提高自製和抗誘惑能力。有的教師堅持組織學生冬天早晨鍛煉(如長跑),組織夜間的巡邏以培養學生的意誌。第三,有針對性地進行意誌能力的培養。比如對膽小的學生培養他勇敢的精神;對優柔寡斷的學生培養他果斷的品質。有個教師約好一個愛打架的學生上公園,當師生來到公園時,老師說,今天來公園的任務是專找打架的場麵去勸架。這樣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種有針對性地抗拒誘惑的練習,不僅使學生改掉了不良行為,而且從中養成了良好的品德。
五、行動習慣的養成與獎懲
學生品德的形成,除了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鍛煉學生抗拒誘惑的意誌力外,還要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動習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這是在品德教育上四個互相聯係、缺一不可的環節。而“導之以行”即道德行動習慣的訓練,則是更為重要的一環。人的道德麵貌是以行動舉止來表現、來說明的,也是在實際行動中形成和發展的。道德行動及其習慣,是受道德認識、情感和意誌支配和調節的;同時,道德行動對道德認識的鞏固和發展,對道德情感的加深和豐富,以及對道德意誌的鍛煉又起促進的作用。品德的形成,關鍵就在使道德認識轉化為相應的行動、習慣。因此,道德行動習慣的養成,對品德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