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兒童的動機,西方心理學家也進行過許多研究,包若維奇的活動—動機圈的理論與西方動機理論之根本不同點,在於對產生動機的原因和動機發展的動力的解釋上。西方研究者一般從人本主義哲學立場出發,認為人的需要是產生動機與推動它發展的根本動力,輕視人的活動作用。包若維奇則認為,人的需要固然是產生動機的原因,但需要是在活動中產生的。人在環境中活動,就如同地球在太陽係中運轉。不能把人看作動機產生的本源,就像不能把地球看作太陽係的中心一樣。是活動的改變導致了動機需要的改變,而不是相反。②
二、我國品德心理的研究
(一)我國古代思想家的品德思想
我國古代思想家在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思想上,提出兩種不同的觀點,即內求說和外鑠說。(燕國材、李伯黍,1993)
1.內求說
這一觀點認為,人的品德生來就存在於自己的心中,隻須向內心去求,就可以得到它們。孟子明確地提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在他看來,人生來就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端”,如果將這四個“善端”擴而充之,就會產生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曆代有不少思想家都持此種觀點,特別是宋明理學家和心學家可以說是徹底的內求論者。在他們看來,品德的形成就在於明理。“學者不必遠求,近取諸身,隻明天理,敬而已矣。”②天理就在心中,“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所貴乎學者,為其欲窮此理,盡此心也。”③可見品德的形成,全靠對本心的體認,是內求心中之理的過程。
2.外鑠說
這個學說認為,人的品德並非內心所固有,隻有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才能得到它們。例如:荀子就認為,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④亦即“終日而思”的內求式學習不會有什麼結果,隻有“善假於物”(善於考察客觀事物)的外鑠式學習才會使人受益無窮。因而他很強調環境和教育在培養德行中的作用,主張“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此後曆代不少思想家都讚成這一觀點。例如:王廷相就認為一個人的學問、道德的成長,應從“實踐處用功,人事上體驗”⑤,因而進一步肯定:“諸凡萬事萬物之知,皆因習、因悟、因過、因疑而然,人也,非天也。”⑥也就是說,人的知識、品德是在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習和思考,通過自己錯誤的改正和疑惑的擢除來獲得和形成的。
應該指出的是,內求說和外鑠說並非是絕對對立的,它們都肯定先天因素是品德賴以形成的前提,重視環境和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不過是著眼點不同罷了。
除此之外,我國古代思想家在人性問題上以及修心養性、躬行踐履的思想也是十分豐富的,他們對品德形成的心理成分的論述也是不少的。例如:
孔子非常強調道德認識(所謂“識道”、“知明”)對一個人的道德行為所起的作用。孔子認為,有了認識才會有堅定的信念,所謂“知者不惑”是說認識乃是人的道德行為的前提。在道德情感上,孔子提出了“仁”,他一方麵要學生懂得“愛人”和“克己複禮”的道理,另一方麵又要學生懷有“愛人”和“克己複禮”的情感。孔子還以《詩經》作為教材,以培養學生“興”、“觀”、“群”、“怨”等種種複雜的情感。在道德意誌的培養上,孔子要求學生樹“遠大”、“高尚”的誌,要求他們“誌於仁”、“誌於學”;並勉勵學生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②他認為一個人隻有誌向崇高,他的道德行為才不會迷失方向。我國古代思想家還認為,要利用艱苦的環境條件來磨練自己的意誌,一個人必須經過“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苦鍛煉,才能擔當起“大任”,幹一番事業。③孔子也重視道德行為和道德習慣的培養。孔子認為,“力行近乎仁”④,並指出要作個“躬行君子”很不容易。這是強調道德實際表現的重要性。孔子還討厭“色取仁而行違”⑤的兩麵作風,他要求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他要求學生勇於改過。
王守仁也重視學生道德認識的提高,他明確指出,“今教童子”必須“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⑥王守仁把詩歌、音樂作為陶冶學生道德情感的手段,他認為詩歌教育能使學生涵養德性,不受“邪僻”思想情感所侵犯。他還強調行為鍛煉的重要,提出“今教童子”應“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
總之,我國古代思想家的品德教育思想是十分豐富的,是對當時的道德教育實踐所作的經驗概括,影響極為深遠,其中不少思想家的觀點是值得我們加以吸取和發揚的。
(二)我國現代品德心理研究
1.“品德動力係統結構”的新設想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係章誌光教授與他的合作者先後進行了近二十項有關品德的實驗研究,提出了“品德動力係統結構”的新設想②。其主要內容是:
品德結構可以從生成結構(generatingstructure)、執行結構(performingstructure)和定型結構(stereotypedstructure)三個斷麵或維度上去進行探討。當這些結構和宏觀的社會環境及微觀的群眾環境(包括人際關係、教育方式等)發生關聯或相互製約時,就構成了一個包括品德機製在內的大的社會動力係統(Socialdynamicsystem)。
所謂“生成結構”並非指生來就有的結構,而是指個體從非道德狀態過渡到開始出現道德行為或初步形成道德時的心理結構。眾所周知,兒童在出生後的頭幾年就有基礎需要、簡單的認知、情緒,也有行為,且都在發展,但就其社會性來說還是非道德的(nonmoral)。兒童最初表現出某些似道德行為或道德性,是他們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適應社會生活及人際關係而產生的,也是成人社會以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如榜樣、常規要求、故事曉喻、勸說、誘導、期望、品評他人等)將道德規範轉交給他們和他們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學習並將某些準則加以內化的結果。任何道德規範總是考慮到他人利益而要求對自己的需要與行為有所約束的客觀準則,它一旦轉化為個人的道德認知就會同個體原有隻顧一己的“需要—行為”發生矛盾。解決的方式有二:一是忽視規範認知,維持原狀;二是采納規範認知,調節需要,產生符合規範的道德行為。行為是否符合規範大多會引起外界他人或輿論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獎懲,甚至受到自然後果的強化。這種反饋不僅會引起情緒反應,而且又都會引起行動者對道德規範的再認或增強它調節“需要—行為”的動力性,並促使他繼續做出符合規範的行為或改變不合規範的行為。這種循環往複或不斷更新的過程,就其中介環節來說,就是個人所獲得的某些道德規範(感性或理性的)認知,作為“需要—行為”的定向與調節的成分同行為方式的內在啟動部分建立正或負的聯係的過程。或者說,這是個體獲得道德規範的行為經驗、產生是非感、形成道德行為的定勢(set)或習慣的過程。其模式可以下圖來表示:
兒童有了這一中介的生成結構,由外部誘因激活的個體需要及其行為意向(intention)都將受到規範認知(道德觀念)的定向或調節,其所產生的行為已不同於先前的原始行為。這種行為是一種社會化行為(socializedbehavior),是由他律(heteronomy)逐漸向自律(autonomy)過渡的道德行為,其心理結構及活動過程的表現就是道德性(morality)。
道德性是不斷向前發展的。這裏不僅有規範認知在內容上的擴大與加深,而且也隨著整個心理水平的提高,出現更為複雜的層次結構。探討這個結構的逐級發展及其規律屬於發展心理學的主要任務之一。
所謂“執行結構”是指個人在道德性生成結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有意識地對待道德情境,經曆內部衝突、主動定向、考慮決策和調節行為等環節的一種複雜的心理過程及其結構。它既表明個人日常處理道德問題時的一般心理空間狀況,也說明由簡單的道德性向品德形成過渡的一種形式。
首先,這裏存在著一個與一般意識密切關聯的,由規範行為經驗、是非感等的積累與整合並逐漸概括化而形成的“道德認知感情係統區”(sphereofmoralcognitive—affectivesystem)。它包括有不同層次、因人而異的道德觀念(概念、知識、原則)、道德體驗(義務感、責任感、榮辱感等)以及由此而生和實現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及價值觀的需要—動機等等。它不僅是道德知識的“信息庫”(storeofmoralmessages),而且是對當前道德情境進行區分與篩選的“過濾器”(filter),是判斷事件的性質、確定個人的責任與態度及行動方向的“定向器”(orientaionalapparatus),也是克服利己性需要的動機幹擾、抉擇行為方式並進行製動的“調節器”(adjustor)。這是一個與其他心理活動(如思維、意誌等)膠葛在一起,共同參與道德執行過程而有決定意義的意識係統或道德動機係統,也是個人在道德性上表現出高度自覺性與自律性的關健機製。
其次,人在遇到道德情境(如某些誘惑需抗拒,他人有困難需相助等)時,從接受信息到產生道德行為,要經曆一個連續而有階段的心理過程,其一般模式是:對道德情境或事件的注意與知覺→②移情(empathy)→③道德判斷(moraljudgement),包括辨認事件的是非、善惡及卷入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等→④責任意識(responsibibilityconsciousness)與明確態度,其中往往會出現動機衝突(conflictofmotivation)、代價與報償的權衡(weighthecost&reward)→⑤行為方式的抉擇(choiceofbehaviorforms)→⑥行動(conation)。每個階段都存在是與否(得出正或負的結果)兩種可能。如果一個階段為正,就將轉入下一階段,否則過程就將中斷,因而也就不會產生外觀的介入行為。這個過程有時是瞬間就能完成的,但在複雜條件下則將拖長時間或出現往返現象。道德行為的做出及其實效性不僅有賴於這個過程本身的順利進行,而且也取決於參與這個過程並發揮過濾、定向及調節作用的“道德認知—感情係統區”的質量與功能水平。
最後,還涉及一個反饋回路(feedbackcircuit)的過程。這就是個人做出的道德行為一方麵會引起他人或社會的反響,從而獲得褒貶與評價(外部強化);同時也會通過自我評價、自我強化與歸因分析取得因果關係的新認識、新體驗,從而鞏固、擴展或改變原有“道德認知—感情係統區”的內容及形式結構,甚至導致整個執行過程趨向自動化。
執行結構的模式圖設想如下:(見下圖)
所謂“定型結構”是指個體具有品德(道德品質)的心理結構。道德行為可以是情境性的(situational),也可以是傾向性的(dispositional)。前者更多受外部特殊情境及內部不穩定因素驅使而發生,因而不經常,不一貫;後者則不同,它是內部由於先期影響而形成的某種比較穩定的道德心理結構,即定型結構的表現,所以帶有恒常性。品德是較穩定的道德性。如果我們了解到一個人具有某種品德(如助人為樂、急公好義、言而有信、寬大為懷等等),也就可以預期他在通常或更多的情況下必然會做出某些待定的道德行為。
“定型結構”不一定比“執行結構”更複雜,它是在執行結構基礎上形成的,可能具有高激活性、階段簡縮性和具有自動化功能的結構,它的全部奧秘也許就在於一個人一旦形成了某種占優勢的道德觀念(或信念)動機,且和實現它的一些習得的行為方式經過反複實踐、強化構成穩固的聯係係統(類似巴甫洛夫所說的動力定型)。那麼隻要這種潛伏的道德觀念動機為一定的情境所喚醒,其指令就會迅速通過早已拓通的聯係網絡(無需重複或減少原初在執行過程中必經的分析加工步驟)去驅動特定的行為方式裝置,作出合規範的、可預料的行為反應。
“定型結構”很難以圖來表示,如果允許畫個草圖,則設想如下:
上述三種心理結構是品德形成過程中相繼出現的不同形式,但又是彼此包括、相互滲透的統一體。如果前一種結構的形成為後一種結構的出現作好了鋪墊,那麼後一處結構的形成則是前一種結構因素、序列的發展和功能的躍進。
對上述結構的探析不僅有助於了解品德形成的動態過程,而且有助於進一步研究結構內部各種心理成分在內外條件下的發生、發展及其在品德形成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製約的關係。這裏有一些問題已經得到了研究,有一些問題則從未或尚未深入地進行研究,特別是還缺乏全局關聯的研究。比如,在“生成結構”中,規範在什麼樣的內外條件下能更好地被掌握,並使這種認知具有定向與調節的功能?規範行為的經驗(包括是非感)如何轉化為道德行為的定勢與習慣?在“執行結構”中,“道德認識—感情係統區”是怎樣組構而成的?其中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與道德價值觀怎樣形成並如何關聯和發揮高級的調控作用?這個係統是怎樣在執行過程的各環節進行過濾、定向和調節的?道德執行過程中的每個環節究竟包括哪些矛盾,而又是如何解決這些矛盾(特別是動機衝突)依次向前推進的?如何提高自我評價與歸因分析的能力並使它們在行為反饋的過程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教育者為幫助學生順利地執行道德任務和完善這個結構應創設哪些條件和如何去工作?在“定型結構”中,道德觀念或道德信念如何轉化為道德需要?應施加哪些“催化劑”(catalyst)?占優勢的道德需要—動機(具有低激活域限與能降服其他需要的高強度的需要)是怎樣造成的?如何減少定型結構因自動化而帶來的刻板性和保持它的靈活性?此外,品德結構與整個人格形成的結構怎樣關聯、相互製約也極需探討。
以上所述的這些結構都是作為個體內部的動力係統而存在的。所謂“品德的動力係統”應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它是驅使個人產生各種道德行為的動力源(dynamicsource);第二,它是由許多相互製約的心理因素建構而成並由於內部矛盾推動自身發展的動力場(dynamicfield)。如果肯定這兩點,也會引出一些新的問題:道德行為的最終動力源是什麼?個體內部的動力場能獨立地引起自身的發展嗎?顯然,任何人的道德行為的發生都有自己心理的直接動因,而這個動因的存在與激起又有更為深遠或現實的社會原因。個人有關道德的心理活動,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結構上都充滿著矛盾。如規範認知與個體需要—行為之間、道德認知—感情係統區內部及其與道德執行過程各環節之間,道德態度和行為的定勢或定型與道德執行的靈活性之間,的確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矛盾,而且正是這些矛盾的解決與不斷產生推動著道德性結構及其功能水平的提高。然而,所有這些矛盾及其運動都是現實社會生活中個人與社會、個體與群體以及人際關係的反映,是個人通過日常的活動或實踐與他人、群體、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果個體脫離社會生活,脫離開大的社會動力係統,其內部的動力係統不僅難以施展活力,而且甚至無法形成或發展。因此,個體品德的動力係統是作為大的社會動力係統中的個別組成部分而存在的。由於精神世界以頭腦機製為基礎,具有相對獨立的形式和穩定性,所以其矛盾也能引起自身的發展,但是造成這種矛盾與推動矛盾解決的真正動力則來之於社會生活的廣大的動力場。
從整個動力係統來理解品德形成,也可以說品德是宏觀社會的規範要求(包括經濟、政治、教育與意識形態等方麵的要求)通過群體間的關係及群體間的人際關係和處於一定角色地位的個體相互作用,並在後者身上形成的道德需要動機(由規範認知和道德情感組成並上升成道德信念為核心的觀念動機)和特定行為方式的統一體。社會動力係統尤其是外圍係統應由許多科學(如社會學、倫理學等)來研究。品德心理學作為上述學科之一著重研究個體在社會製約下,在群體互動中產生的內部心理結構及其動力狀態,而這種研究必然要涉及或必須顧及整個大的社會動力係統。
以上是關於品德結構與動力係統的一種構想。這種構想是否合理有待於長期、多方位的實驗研究加以檢驗,或者通過修正使之得到補充發展,或者予以推翻。不管結局如何,它都將促使我們深化對品德結構的認識。
2.道德認知發展研究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管理係李伯黍教授同他的合作者在全國範圍內協作進行了一係列道德認知發展的研究。他的研究主要分五大類:
第一,檢驗皮亞傑的模式,同時對它進行一定的修正和發展。
皮亞傑關於兒童道德判斷研究的每一課題,幾乎都被世界各國的心理學者重複驗證過。驗證的結果表明,皮亞傑的結論具有普遍性意義。由於皮亞傑的研究對條件控製不太嚴格,大多數為自然狀態下的觀察;研究設計上也不周密,實驗環境的安排帶有隨意性;所得出的數據也未作統計檢驗,為此,李伯黍等在研究設計上把實驗的情境加以周密的組配,根據組配表編製對偶的故事,用這些故事測驗兒童;然後對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把質化為量,把抽象化為具體,把主觀化為客觀,這樣說明性就增強了。這是對皮亞傑研究方法的改進。
第二,關於中國兒童青少年道德觀念的發展研究。
李伯黍等先後在兒童的公私觀念、集體觀念、友愛觀念、分享觀念、利他觀念以及兒童的責任觀念、愛祖國觀念、公益勞動觀念、愛勞動觀念和對社會關係的方麵研究了我國青少年兒童在道德認知發展上的特點。
第三,兒童青少年道德認知發展的跨文化的研究。
他們在公正判斷、懲罰判斷、公私判斷、行為責任判斷等道德發展上進行了民族差異的研究。
第四,影響兒童青少年道德認知發展的因素研究。
李伯黍認為影響道德發展的核心因素是認知,當然,社會的、文化的、種族的、性別的、宗教的以及教育和訓練等等因素都對兒童青少年的道德認知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第五,關於品德結構的研究。
李伯黍等認為品德結構是一個統整的道德價值結構。
心理學意義上的道德價值觀念具有知、情、意、行四方麵的特性。一個人賦予某一道德規範以價值,首先必須對它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對它加以審慎地考察才能成為他的道德價值觀念。其次,如果真正賦予某種社會道德規範以價值,他就會對它有一種滿意感。第三,一個真正的道德價值觀念應該是在行動上願意受它的指導,並且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去反複履行它。由此可見,道德價值概念能較好地反映道德現象的本質。
品德結構實質上是一個統整的道德價值結構。兒童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接受新的道德價值觀念,此價值觀念被有機地組織之後,就構成了一個統整的道德價值結構。
道德價值結構的統整性就其內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上,反映著道德結構的內容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引起標誌著道德思維、道德情感和道德決策的形式上變化;而一旦反映著品德結構的形式發生階段性質的變化時,整個結構的內容就會具有相應的新的內容。
根據初步的探索性研究,他們認為,道德價值結構是人們進行道德判斷、道德推理和道德行為決策的基礎,它兼含知、情、意、行四方麵的意義,所以,學校道德教育應該著重促使兒童青少年發展一個既具有豐富而正確的道德內容,又具有較高道德推理形式水平的道德價值結構,並使之得到有效的應用。
品德形成過程的心理成分
任何一種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動習慣等心理成分,這些心理成分是彼此聯係、互相促進的。一般來說,道德認識是道德情感產生的根據,道德情感又影響著道德認識的形成;道德行動是在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基礎上伴隨著道德意誌,通過一定的練習形成的。同時,道德行動又可以鞏固、發展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因此,品德的形成是這些心理成分共同作用的過程。
一、道德認識的形成
道德認識是一種對於是非、好壞、善惡的行動準則及其意義的認識。
道德認識在道德品質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人的行動總是受人的認識支配的。所以道德認識是道德品質的基本的和重要的組成部分。
道德認識也要經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這兩個階段,才能認識道德的本質,從而獲得道德的知識。道德認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對社會行動的是非、善惡準則的認識。各人的認識水平不同,有快有慢,有深有淺;再加上所受到的思想觀點的影響不同,因此,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道德認識,從而產生不同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動。
道德認識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動的基礎。通常一個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動都受道德認識的調節和支配。因此,一個人的道德認識越明確,道德情感就越鮮明,道德意誌就越堅強,道德行動也會更高尚。反過來,道德認識也受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動習慣的影響。人們通過道德的認識活動,就逐漸形成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並學會運用道德觀念和道德概念進行道德評價。所以,道德認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道德觀念、道德概念和道德信念形成的過程,是運用道德觀念、道德概念進行道德評價的過程。
(一)道德觀念的產生
道德觀念是指社會道德現象在人腦裏留下的表象。道德觀念的產生,主要是通過感知活動來實現的。人們多次感知某些道德現象,便會產生相應的道德表象,這是道德認識的感性認識階段。
學生從幼年起,就不斷地接觸和感知到各種道德行動的現象,並從成人那裏獲知對這些道德行動的好壞評價。可以說,學生對是非、好壞的認識,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依靠成人對他們的各種行動的褒貶而逐步學會,逐步提高的。正是在這個認識過程中,形成了一係列的道德表象,而後學生根據頭腦中已形成的道德表象,逐漸獨立地認識人們行動的是非、好壞。當學生的道德認識還處於感性認識階段時,他們對道德行動的評價、判斷,多是從行動的表麵現象或某些外部特點,或者以行動的直接後果來判斷它的好壞,而未能深入認識道德行動的本質。有的研究認為,大約九歲以前的兒童的道德認識,多數還處在道德表象的感性認識階段。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的影響,他們的道德表象也就逐漸豐富和完善起來,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道德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