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
學生在學習中要取得成功,需要全部心理活動的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長期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每一次學習任務的完成,除了有客觀條件之外,如果沒有學生積極的內部心理狀態配合,最終都難以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就主體接受教育的條件而言,除了學生智力因素影響學習進程和成績以外,還存在著智力因素以外的非智力因素的內容。一個學生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智力因素不同非智力因素方麵的一定傾向相結合,就不可能取得突出的成就。一般來說,大多數學生的智力水平處於正常狀態,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就相對明顯,它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地位被大多數教師和研究者所肯定,並日益受到重視。現在將在闡明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涵義後,逐一論述興趣、情感、意誌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概述
人才的成長既需要智力水平,也需要有優良的個性心理品質。在人才成功的道路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輔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一個智力優異的學生,如果沒有認真的學習態度,沒有堅強的意誌性格,如天氣不好就不上學,遇到困難就退縮、就心煩,他的智力優勢就不能發揮。相反,一個智力一般的孩子,隻要學習認真,刻苦用功,不怕困難,就能取得優異的成績。俗話說:“勤能補拙”,這就是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的反映。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一個學生若沒有一往無前、持之以恒的精神,長大了決不會有事業上的成功。
下麵就談談什麼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內容。
一、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
(一)智力與智力因素
什麼是人的智力?人們並不陌生,通常所說的聰明與愚笨,就是指智力高低而言的。若要給它下一個定義,卻不容易,至今國內外心理學家給智力下的定義,就沒有統一起來。如果加以概括,則主要有以下幾種:有人認為,智力是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有人認為,智力是一種綜合的潛在的能量;也有人認為,智力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或判斷推理能力;還有人認為,智力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創造力;多數人認為:智力是指人的認識方麵的能力,它是各種認識能力的總和。也就是說,智力是高度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是思維的創造力)、想象力的總和。(見圖25)其中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思維的創造力是智力的高級表現。這裏不妨先參考一下我國豐富的詞彙中有關智力和聰明才智的描述。這方麵常用的成語有:“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足智多謀”、“深謀遠慮”、“隨機應變”、“舉一反三”、“料事如神”、“匠心
獨具”等等。這些讚美之詞都是描述優異的智力的,但又表示不同的內容。“一目十行”,是說觀察力快而準確,不遺漏;“過目成誦”意味著不同凡響的記憶力;“足智多謀”指的是思維的廣度;“深謀遠慮”表示思維的深度;“隨機應變”反映了敏銳性與靈活性;“舉一反三”說明高明的推理能力;“料事如神”指預見性;“匠心巧具”則牽涉到超常的創造能力。提法如此眾多,正說明智力不是單一的心理過程,而是感知、注意、記憶、想象、思維等多方麵心理過程綜合活動的結果。其中以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為核心。所以,智力是指認識方麵的各種能力,即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綜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維能力。智力因素主要是指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等五種因素。如上頁圖25。
(二)非智力因素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複雜過程。要提高學生學習的成績,不僅需要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也需要興趣、情感、意誌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獲取學習的成功都是不可缺少的。那麼,究竟什麼是非智力因素呢?
對非智力因素的涵義,心理學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非智力因素是指影響學生學習動機和個性品質的心理因素;有的認為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對學習有影響的心理因素;也有的認為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非認識因素”;還有人認為非智力因素就是“人格因素”。
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參與學生學習活動並產生影響的個性心理的因素,如興趣、情感、意誌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可以稱作對心理過程有著起動、導向、維持與強化作用,又不屬於智力因素的心理因素。所以非智力因素是一個內容十分廣泛、複雜的概念,包含了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的其他心理因素。
二、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一)國外研究
對非智力因素的早期研究,認為天賦高的兒童除智力以外,其他方麵都比普通的正常兒童要差。天才兒童總被認為是身體虛弱、病態、情緒不穩定、神經過敏、性情古怪和離群獨處的人。
對非智力因素的近期研究(20世紀50年代以後)否定了早期研究的觀點。如布雷(D.W.Bray)在他的《天才研究中的一些問題》一書中認為,人的傑出成就的產生是能力、個性和環境三種因素有力配合的結果。許多研究都還認為:各種個性的不同方麵與各種能力結合後會導致有高度成就的特性“結合體”。許多研究者注意到天賦高的兒童在情緒和心理上具有很高的穩定性,還具有幽默感、獨創性、好奇心和新異感。有的研究還指出,天賦高的兒童在禮貌、紀律、自我批評、合作性、獨立性和敏感性諸方麵都超過了一般兒童。
近期的研究中還有人提出以下觀點:
1.對活動的強烈需要和愛好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他們認為一個學生有學好某學科的能力,但由於缺乏興趣,學習成績並不突出,隻有當學生對這門功課發生了興趣,有了強烈的需要時,學習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取得優良的成績。
2.對學科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熱情也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包達列夫(А.А.Водалев)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一門學科的態度會在他的知覺、思維、記憶和想象等心理特性上留下痕跡。學生缺乏積極的態度,就會阻礙他的活動潛能的發展。他們認為成功的取得與熱烈的情感是分不開的。冷漠無情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創造者的。
3.焦慮與學習成功有一定的關係。斯皮爾伯格(Spleberger)認為:能力中等而焦慮低的學生,其成績較同等能力而焦慮高的學生為優;②能力低的學生,無論焦慮高低,其成績均劣;③能力強的學生,無論焦慮高低,其成績均優。這與能力強的學生自我控製情緒的能力也強有關。
4.人的意誌、性格與能力發展有關係。賽爾金娜(В.И.Сулнкина)指出:性格特征對能力發展,尤其是意誌對科學家的創造力的發展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品質。②有的研究還指出,開朗的性格,對自己的潛力和成就能保持謙虛態度的品質,是一個真正學者必需具備的一種性格特征。
(二)國內研究
近十幾年來,國內心理學工作者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學習成功中的作用進行了比較研究。這些研究著重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與智力、學業和人格有關的測試,作出相關分析,以獲得關於某種個性品質在學習成功中所起作用的數據。主要的研究有:
1.叢立新在《教育研究》1985年第4期發表的《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業成績的普遍影響》一文中指出:“在智力水平不同的三個組中,非智力因素優秀者達到高考分數線的人數,都高於非智力因素不良者。”
2.祝蓓裏在《心理科學通訊》1986年第5期上發表的《對青年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的研究》一文,通過對85名普通大學生和74名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學生非智力因素進行的比較研究,發現:少年班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更有耐力和堅韌性。這些智力優秀的大學生,看書能坐上幾小時,根本不顧氣候炎熱,也不顧身體的疲勞以及外界對他們的誘惑。
3.吳福元在《教育研究》1987年第5期上發表的《大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與學習成績關係的研究》一文中指出:非智力因素對大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比智力因素的影響還要大;這種影響隨入學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強。他通過對中學生的研究發現智力和入學考分中等的人,性格特征為審慎、冷靜、理智、自立自強、不依賴別人,學習上采用“笨鳥先飛”的方法,後來他們的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而智商高、性格特征更順從、缺乏信心、畏縮退卻、不願獨立創新、學習上表現為喜安逸,隻求過得去的學生,結果學習成績處於全班中下的水平。
4.筆者近幾年來,以中國少年智力、非智力個性測驗為課題在北京市的十幾所中學進行了測試,研究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智力的測查方麵主要對學生進行了五種能力的測量: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②正確使用書麵語言的能力;③在掌握一定常識的基礎上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④對詞彙的理解能力;⑤符號記憶能力。每項最高分為20分,15分以上為優,10分以下為差。
非智力因素進行了六種個性心理特征的測查:抱負水平。指學生具體的生活目的和奮鬥目標。包括有無抱負、抱負的性質、抱負的效能;②獨立性。指喜歡獨立思考,不受暗示,不受傳統束縛,經常會提出一些頗有見解的想法的特點;③好勝心。指在活動中、交往中表現出成就感的反映,包括競爭心、自信心的體驗;④堅持性。指意誌的堅持性,即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行動,並與克服困難相聯係的心理活動。包括克服內部困難和外部困難;⑤求知欲。包括求知興趣、情緒體驗、效能;⑥自我意識。如自我評價(對自己與他人關係的認識,對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對自己形象、智力、個性及價值觀的認識)和自我控製(自我行為的目的性、堅持性、自製力、自我調節等)。每項最高分為10分。8—10分為優,5—7分為中,5分以下為差。
下麵把學生分四種類型來說明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關係。
第一種類型: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均高的學生。
從表11代號為1—3的學生可以看出,他們的智商在140以上,非智力因素在8—9分的高分上。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各科均為優秀,都在全年級的前五名,他們有抱負高、自強不息、堅持不懈、情緒穩定、求知欲高、對學習頗感興趣、自我控製力強、對人熱情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第二種類型:智商高而非智力因素得分低的學生。
從表11代號4—6的學中可以看出,這些學生的智商IQ均在140以上,但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均在2—4分之間,他們沒有求知欲望,對學習不感興趣,沒有高抱負,不能嚴要求自己,自製力差,易受暗示,有時阿諛奉承,有時盛氣淩人,有時自信心不足。因此,這些學生成績不好,非智力因素差而使其智力的優勢不能發揮出來。因此,對這類學生的教育著重放在對非智力因素的品格的培養上。這些學生一旦接受教育,嚴格要求自己,在不斷的努力下,學業成績是可以提高的。
第三種類型:智力中等,非智力因素偏高的學生。
從表11學生代號7—9中可以看出,智商IQ均在110左右,屬於中等、正常的智力水平,但這些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偏高,總分均達到8分,這些學生隻要刻苦學習,努力用功,采取“笨鳥先飛”的方法,學習成績是容易上得去的。對這類學生的教育側重點應放在對知識的領會和理解上。對他們在學習方法上進行指導也是重要的。
第四種類型:智力與非智力均偏低的學生。
從表11代號10—12的學生可以看出,他們智商偏低,非智力因素得分也偏低,主要表現是無自信,無抱負,對學習無興趣,在困難麵前畏縮退卻,依賴性強。因而他們的學業成績不理想。這些學生在學校中都是教育的重點對象。教師需要花費較大的力氣、進行較長時間的教育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三、非智力因素的內容和結構
(一)非智力因素的內容
由於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對學習活動起著起動、導向、維持和強化作用的個性心理,因此,心理學家們把那些個性心理作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內容。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內容有:
1.興趣與愛好;
2.愉快的情緒、對事業的熱情;
3.對挫折的忍受性與意誌力;
4.活潑的性格、寬闊的胸懷;
5.自信心與好強心;
6.遠大的理想與目標;
7.高抱負;
8.焦慮。
(二)非智力因素的結構
非智力因素的結構是指不同成分的非智力因素的整體構成。根據非智力因素對心理活動的調節範圍以及對學習活動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將非智力因素劃分三個不同層次。
第一層次,指學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觀。它屬於高層次水平,對學習具有廣泛的製約作用,對學習活動具有持久的影響。
第二層次,主要是指個性心理品質,如需要、興趣、動機、意誌、情緒情感、性格與氣質等,這些屬於中間層次。它們對學習活動起著直接的影響。
第三層次,指學生的自製力、頑強性、榮譽感、學習熱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動機等等,它們是與學習活動有直接聯係的非智力因素,對學習產生具體的影響。這些因素充滿活力,對學習的作用十分明顯。
非智力因素對學習的影響
一、興趣、愛好與學習
學生一旦對某學科的活動產生了興趣,就能提高對這門學科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濃厚的興趣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推動他興致勃勃地去學習,促使他克服困難、排除幹擾去學習。興趣和愛好是影響學習活動效率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
(一)興趣、愛好——人才成長的起點
興趣、愛好是人才成長的起點。如果說人才是果實,那麼興趣、愛好就是幼芽。愛護幼芽,才能得到果實。興趣與愛好是緊緊相連的,但也有區別。興趣是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而愛好則是從事某種活動的傾向。興趣是愛好的推動者,愛好是興趣的實行,有愛好一定有興趣,而有興趣可能有愛好,也可能沒有愛好。
興趣、愛好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長的“起點”,興趣、愛好是“學習的最佳動力”,是“學習的摯友”,是“發展智力的原動力”。有了它,才能使學生的智力開足馬力。有了它,才能使學生的智慧放射出奪目的光輝。它在學生知識的學習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許多科學家、發明家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
學生的學習往往以自己的學習興趣為轉移,尤其是年齡小的低年級學生表現得更為明顯。比如,一個學生對數學發生興趣時,他總是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而不會覺得是一種沒趣味的、沉重的、令人煩躁的負擔。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會達到為此廢寢忘食的境地。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對某種學科的興趣,是使其學好科學知識的前提和保證。學生的興趣、愛好不是天生的,是在後天的生活、學習過程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生的興趣、愛好可能因某種事物或學習過程本身和內容的特點直接引起。如內容的新穎性,引人入勝、生動有趣的講解,學習的成就,都可以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也許孩子對事物本身並不感興趣,而是對這種事物未來結果感興趣,而支配自己堅持學習,這就是間接興趣。這兩種興趣都是學生必需具備的。缺乏直接興趣,會使學習成為枯燥無味的負擔;沒有間接興趣,又會使學生缺乏學習的毅力和恒心。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在學習活動中,直接興趣可以轉化為間接興趣,間接興趣也可以轉化為直接興趣。學生要善於使這兩種興趣彼此交替、相互轉化,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從覺得有趣到獲得樂趣到產生誌趣是興趣發展變化的規律
覺得有趣是興趣發展的低級水平,一般來說,它是由事物外在的新異現象所吸引而產生的直接興趣,往往是由好奇心引發產生的。好奇心是學生對新異事物積極探求的一種心理傾向。好奇心主要表現在好問、好動上,它的特點是隨生隨滅,持續時間短暫。是興趣產生的第一階段。
樂趣是興趣發展的第二階段,它是在有趣的好奇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定向活動。樂趣產生的標誌就是求知欲。求知欲是人們積極探求新知識的一種欲望,它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樂趣往往與快樂的情感體驗相結合。求知欲一旦產生就可以成為學習的動力,它不僅是學生走上科學之路的誘因,而且是促使學生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動機。樂趣的特點是,基本定向,持續時間較長,是有快樂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要珍惜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求知欲,促使學生好奇心盡快向求知欲發展,最終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
誌趣是興趣發展的高級水平,是在樂趣、好奇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積極自覺,持續時間長,甚至終身不變,產生職業感。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以致廢寢忘食,專注地學習,它有助於學習創造性地進行。誌趣產生的標誌是在廣闊興趣上有了中心興趣。在樂趣的基礎上,學生易有廣闊的興趣,即對多方麵的事物或活動具有的興趣。而中心興趣是對某一方麵的事物或活動有著濃厚而又穩定的興趣。學生多方麵地攝取知識,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然後再要求學生在某一方麵進行更加深入的鑽研,培養起中心興趣。因此,興趣則對學習產生吸引力。有了吸引力,學生的學習則能表現很大的活力,使興趣持久穩定地發展,使學習效能大大提高。
(三)學生興趣的培養
第一,培養學生興趣的廣度。這就是說,要學生興趣的範圍廣闊,應有多方麵的興趣,廣泛的興趣可促使學生去接觸和注意多方麵的事物,獲得廣博的知識,才能促使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發揮效用。培養的方法是引導學生接觸多方麵的事物,使其見多識廣,而不要“孤陋寡聞”。
第二,培養學生的中心興趣。這是指在廣闊興趣的基礎上,要有一個主要的興趣。不要什麼都愛好,什麼都不專。沒有中心,就沒有發展方向,也就沒有特殊的成就。中心興趣使學生獲得深遠的知識,發展某個方麵的特殊才能,使學習活動富有創造性。
第三,培養學生的穩定性興趣。這主要是指興趣的時間上的穩定。有了中心興趣,就要培養和發展它,使它保持穩定。而不能見異思遷,經常轉移。有的學生常常是一種興趣迅速地被另一種興趣所代替,這樣的學生在學習上和事業上很難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