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掌握(1 / 3)

知識的掌握

知識的保持

知識的保持是通過記憶來實現的。學生對知識理解後能否得到保持、能否備以待用,將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和對新知識的學習。

一、記憶的概述

(一)記憶

記憶是人對經曆過事物的反映。記憶是人們所熟悉的心理活動,它是我們在過去的生活實踐中認識過的事物或做過的事情在頭腦中遺留的印跡。人們感知過的事物,如生物教師領學生觀察過的動植物;思考過的問題,如物理教師啟發學生思考過的科技問題和原理;體驗過的情感,如政治教師講述革命鬥爭史時激起的情緒體驗;學過的動作,如體育教師教過的體操動作等,都可能在頭腦中留下印跡,並在相應的刺激影響下重新呈現出來,這些都是記憶。所以,凡是人們聽過的談話,看過的東西,做過的事情,閱讀過的文件,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感等等,都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是會銘刻並保存在頭腦中,以後還能夠把它重現出來。

學生的學習是離不開記憶的。學習的結果是新經驗的獲得,而新經驗的保持,就有賴於記憶。學生學習識字,必須記憶字形、字音、字義;學習數學,必須記憶數字、計算方法、度量衡的單位、計算公式等;學習動植物學,必須記憶動植物的名稱、構造、機能等。這些知識是智力發展、推理思考的基礎。人們通過記憶不僅把感知的材料儲存起來,同時也借助於“詞”把思維的結果保存起來。通過記憶,人們既可以積累個人的直接經驗,又可以利用社會或別人的間接經驗來武裝自己。人的認識隻有通過記憶過程所積累的材料,才能形成和不斷發展。人們的一切活動,從簡單的認識、行動到複雜的學習和勞動,都隻有在記憶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沒有記憶,人也不可能產生情感和意誌。可見一切實踐活動都離不開記憶。

(二)記憶過程的分析

記憶的基本過程為識記和回憶。“記”就是記下來,“憶”就是回憶起來,又記又回憶,就是記憶的過程。心理學上把“記”和“憶”的過程又分為四方麵:“記”是指識記和保持;“憶”就是再認和回憶。

識記通常是一種反複的感知過程。通過識記在大腦中留下較深的印跡,形成比較鞏固的聯係。識記是在感知、動作的過程中進行的,它是認識和記住事物的特點以及事物間的聯係,從而積累知識、經驗的過程。從信息論的觀點看,識記就是接受輸入的信息。

保持是通過識記對頭腦中形成的事物的映象和聯係加以保存和鞏固。保持是識記的延續,是把識記下來的事物保留在頭腦中,使它不忘記,這是鞏固知識的手段。從信息論的觀點看,保持就是信息的編碼和儲存。

識記與保持得怎麼樣,隻有通過再認和回憶兩種形式才能反映出來。再認是過去感知過的事物重新出現在麵前,感到熟悉,確認是以前識記過的。回憶則是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當前並未出現,但能夠把過去對它的反映重新呈現出來。從信息論的觀點看,再認和回憶是信息的提取。再認和回憶的區別在於:再認是在重新遇到某個客體重新感知它的時候發生的;回憶則是客體不在當前的時候發生的。

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切相關的。一般說來,識記是保持的前提,識記得好,保持才可能牢固,以後再認和回憶也就容易。識記和保持是再認和回憶的必要條件;再認和回憶是識記和保持的結果與證明,同時還能加強識記和保持。所以學生對知識的保持,首先應該在學習時識記好,其次在識記後還要經常通過複習,使之得到再認與回憶的機會。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學生記英語單詞map(地圖),識記就是通過反複感知使map和地圖建立起比較鞏固的聯係;保持是把這種聯係保存和鞏固在頭腦裏;以後在許多單詞中認出map是地圖,這就是再認;如果學生自己能夠默寫出map是地圖,這就是成功的回憶。所以,記憶是識記、保持、再認、回憶的一個相互聯係的統一過程。

(三)記憶的分類

記憶的分類很多。從記憶的內容上分,有感知形象記憶,如遊過北海公園,想起白塔的形象,是形象的記憶;語詞概念的記憶,如邏輯、理性等意義的記憶是概念的記憶;情緒的記憶,如聽到“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歌聲感到興奮鼓舞,聽到周總理逝世播出的哀樂,那種悲痛的心情,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等,都是情緒的記憶;還有運動記憶,多年前學會的打字、遊泳、跳箱等現在還會做,這就是運動記憶。

從記憶的目的性來分,記憶分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兩種。沒有預定目的,不采取任何記憶的方法,也不需要特別的主觀努力的記憶是無意記憶。人有許多知識是由無意記憶積累起來的。如關於居住地點附近的情況,許多日常的生活經驗、諺語、傳說、故事等,在接觸時都沒有意圖記憶它們,卻自然留下印象,成了個人知識經驗的組成部分。人所接受的教育活動中的許多內容,也是通過無意記憶而接受的。有意記憶與無意記憶恰恰相反,它是具有自覺性的,采取一定的記憶方法,在必要時還要作出某些主觀努力的一種記憶。

有意記憶又分機械記憶和意義記憶兩種。機械記憶是不需要或很少利用過去的知識經驗,也不要采取多種多樣的記憶方法的一種記憶,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死記硬背。它是簡單重複學習材料,直到材料絲毫不變地記住為止。例如,曆史年代、人名、地名、電話號碼、外語單詞、河流長度的裏數……這些材料本身沒有什麼內在聯係,一般就隻能機械地重複多次並常常運用才能記住。其基本條件是複習。

意義記憶是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也要求采取多種多樣的記憶方法的一種記憶。換句話說,就是對材料的意義有一定理解的記憶。比如,“攀”字,筆劃多,年幼的學生不易記住,老師就要把它與一定的意義結合起來。攀登高峰,山上有很多樹林,樹林裏有很多樹杈,攀高峰時必須要用大手,才有勁,才能攀上去。這樣講解學生就容易記住。此外,如定理、定義、規律或文學藝術作品等等,隻有懂得了它們的意義,才能比較容易地記住。意義記憶的基本條件是理解。

按記憶保持時間的長短可分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瞬時記憶又叫感覺記憶,是指對事物的感知覺停止後所產生的印跡持續一瞬間就急速消失的記憶(保持時間在一二秒鍾以內)。例如,電影一張張靜止的畫麵所以被看成是動的,就是靠瞬時記憶。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20以內的加減法卡片的出現,也是瞬時記憶的表現。

短時記憶是在瞬時記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保持時間比瞬時記憶要長,但也隻在一二分鍾左右。例如,學生在演算時,對進位加法和減法中錯位、進位的數字記憶,就是靠短時記憶;對於隻要打一次電話的電話號碼,在查閱了電話簿後,能立即根據記憶撥出號碼,但事後往往就不再記得了。這就是短時記憶的現象。

短時記憶與瞬時記憶,除了在持續時間上的不同外,還有兩點不同:短時記憶的內容是人充分意識到的,而瞬時記憶的內容是人未充分意識到的;短時記憶能因人的多次反複練習而加強,瞬時記憶卻難免要急速消失。

短時記憶又可以轉化為長時記憶。長時記憶是保持時間很久,以至終生不忘的記憶。對於短時記憶的材料,通常要通過有意、無意的各種形式的重複,包括複習、練習等,才能轉變為長時記憶而被保持下來。比如,某個電話號碼如果經常使用它,就會在記憶中保存下來。當然,有些特別深刻的印象,也可能是一次形成的。

上述的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等三種類型的記憶,其實是記憶發展的三個階段。它們各有相應的生理機製。根據有關研究認為:瞬時記憶是在感覺通道的末端,短時記憶是在大腦皮層部分,長時記憶是在大腦皮層下中樞等,它們是在神經係統的不同部位上完成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很好地注意到記憶的這些階段的特點。盡量使學生的記憶由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

記憶是知識鞏固的唯一心理因素,沒有必要的知識鞏固,教學工作就無法開展;記憶又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沒有記憶就沒有感知、想象和思維,甚至連情感,意誌也沒有。而教學的效果有賴於學生全部心理活動的積極性,因而,不能忽視記憶在教學中的作用。

二、如何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

一個人的記憶好壞,並不是天生的,良好的記憶力是在後天的教育、訓練培養中獲得的。不能把記性不好,說成是腦子不靈,也不能把記憶力差說成是年齡大的結果。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由18歲到30歲左右,是人的記憶的“最佳期”,這個時期記憶的效率最高。35歲以後記憶逐步衰退。如果把18歲至35歲的人的記憶平均成績作為100(最高),那麼35歲至60歲的人其記憶的平均成績約為95,60歲至85歲的人約為80—85,由此看來,人的記憶減退是很慢的。中小學生正處於記憶的旺盛時期,在知識的海洋裏是離不開記憶的。我們對所學的知識應當不斷地整理歸納,使之在頭腦中條理化、係統化,而不是雜亂無章。有人把頭腦中的記憶材料比作圖書館裏的藏書,整理有序之後,才能騰出地方放進新書。那麼,怎樣才能增強記憶力,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呢?

(一)明確記憶的目的性,提高興趣和責任心

我們先從日常生活中找一個例子來說明吧!比如,我們問住在樓上的人,他們經常上下,樓梯有幾級?絕大多數人回答不出來。然而問一個住在樓上的盲人,他卻能回答出來。為什麼呢?因為前者沒有記憶樓梯級數的目的和需要,而後者則相反。這說明目的明確,記憶才有效果。同樣,在教學中有的教師上課前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講完課後又擠出一些時間來檢查當堂效果,這樣做比不提要求的效果要高。所以,有明確具體的目的是提高記憶的重要條件。教師要求學生先預習,事先在不懂的地方作記號,聽課時加以注意,不懂的地方就容易理解和記住了。

學生不能把所有的東西記下來,而是有選擇的,往往都是把有用的、特別是感興趣的事物首先記住。教師要設法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特別是對學習的智力活動本身有更大的興趣。如果學生在解決數學課題時覺得有無窮樂趣;在語文課中對體驗祖國語言之美、美在哪裏,或對文藝欣賞感到興趣,無疑這些課的教學質量就可以提高到新水平。當然,責任心強、熱愛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也能增強記憶。因此,記憶的發展,同是否有明確的記憶目的密切相關,並隨著人們對待工作、學習的熱情、興趣、責任心的增強而增強。

(二)集中注意力,增強記憶

注意是心理活動的警覺性,也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選擇性。在我們的學習中都有這樣的體驗:閱讀課文、小說,集中注意力,聚精會神地讀二遍,要比漫不經心,雜念叢生地讀十遍,更能記住所學的內容,因此集中注意力也是增強記憶的一個重要條件。

有的學生健忘,與其說是他們的記憶力不好,還不如說他們不善於集中注意力。一個不會很好地組織自己注意的人,就不會有良好的記憶。每個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專心致誌的精神,要教會他們集中注意力、排除各種幹擾的辦法。教師要教育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切勿“漫不經心”,要改正一麵學習一麵又想別的事,或一邊做作業,一邊聽收音機播送音樂的壞習慣。課堂教學也要排除各種幹擾。實踐證明,學生對教材不理解,對教材記得不牢固,或者在完成作業時發生錯誤,常常是由於缺乏注意而引起的。因此,聚精會神地學習,是增強記憶的有效措施。

(三)理解了的東西才易記住

理解是記憶的基礎,若要記得牢,先要理解透。理解不透,即使把材料背得滾瓜爛熟,也靠不住。所謂理解,就是揭露現實對象和對象中的本質的東西。通俗點說,理解就是懂得,懂得教材說的是什麼,為什麼是如此。科學知識是由許多概念組成的,對許多概念、定理、定律、法則和公式,都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例如,圓周率的概念,引導學生從三個直徑不等的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中得出規律性的東西,“不論直徑大小,對於任何一個圓,它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1415倍”,3.1415是一個常數,這個常數名稱叫圓周率,用“π”表示。學生有了這樣的理解,就

和電阻成反比;記代數公式(a+b)2=a2+2ab+b2,應該從二項式的自乘,交叉相乘的原理去理解和記憶。若學生抽象能力差,就要用直觀的圖形來幫助學生理解這公式,如圖23,效果就好得多。圖的邊長都是a+b,這樣(a+b)2就是這一正方形的麵積,即公式的左端。圖形內部的四個小圖形恰恰就是(a+b)2的結果,a2+2ab+b2,即公式的右端。這個直觀圖形,把二數和的平方公式的每一項及公式兩端的關係,都非常清楚地表示了出來,特別是把為什麼中項是2ab表示得很清楚,這對於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公式有很大作用。

曆史課也是這樣,例如要學生記住辛亥革命是哪一年,可告訴學生它比共產黨成立早10年,學生知道共產黨是1921年成立的,也就記住了辛亥革命是1911年。由此可見,努力建立起這一事物與已知事物間的聯係,也是增強理解和記憶的好辦法。

(四)利用無意記憶,培養有意記憶的能力

人的知識經驗,有些是無意記憶積累起來的,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我們看到、聽過的事物和想過、做過的許多事情,當時並沒有去記住它們的意圖,但這些事物卻自然而然地記在腦子裏,成為個人知識經驗的組成部分。比如,語文教師有聲有色地朗讀課文,曆史教師講的生動有趣的故事,地理教師在黑板上隨手畫的中國地圖,理化教師的某個實驗、某些掛圖,教師並沒有要求學生去記住,而學生卻記得很深。心理學的研究說明,無意記憶具有很大的選擇性,那些在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事物,適合人的興趣、需要、活動的目的和任務的事物,能激起情緒活動的事物,對人的影響就深,常常容易記住。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無意記憶,使學生接受良好的影響和積累知識經驗。教學中利用無意記憶的一個好辦法,是把希望學生記住的東西,組織成為學生某種活動中的對象。例如,很多學校進行象征性的長跑活動,牆上掛著一幅地圖,上麵有許多城市,學生在進行長跑活動的過程中,把結果用小旗子插在圖上,表示已跑到哪個城市。本來進行的活動是長跑,沒有要求記城市名稱,可是結果學生都記住了沿線的城市,因為這些城市名稱成了他們的活動對象。雖沒有要求記住,但卻都記住了。所以無意記憶隻要安排得當,利用得法,對教學工作有很大的作用。利用學生的無意記憶鞏固知識,可以使他們少花精力,但不能保證知識的係統性。教學主要依靠學生的有意記憶,但僅有這種記憶,又會使學生感到厭倦。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把無意記憶與有意記憶結合起來,交替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