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也有讓榮兒頭痛之事,就是敬嬪之事後,太後對她的成見長了不少,臉色也沒以前好了,主要是敬嬪的案子是太後和懿貴妃斷的,而她卻處處有違太後懿旨,榮兒知道自打長生死後,太後心中便已經對她有了芥蒂了,太後是非常信佛的,她的信佛與太皇太後還有不同,太皇太後信佛,比較信善的一麵,而太後不僅信善也會去信惡的一麵,當年傳榮兒克子,太後始終都是相信的,長生畢竟是死在太後跟前,太後心裏難受,後又傳榮兒恪子,所以那時起太後對榮兒便已經淡了許多,好在這兩年,榮兒親養的榮憲和胤祉都很健康,太後的臉色才有了些緩和,卻未曾想又生了敬兒的事,榮兒也無法,隻好再慢慢的去討太後的歡喜了,畢竟她知道皇上是極孝的,她當努力去處好與太後的關係。
***********************************************
玥彤說明一點,本小說“依史而寫”,依的是正史有的東西,關於敬嬪的死,“曆史資料”是無明載她的死亡原因的,我記得之前有和大家說過的,關於她的死亡有很多推測的版本,但那都不是正史,當然玥彤也有權有自己的推測,再強調一點,“依史而寫”隻是依史料有明載的東西,比如康熙朝的重大朝堂之事,後宮中哪個後妃什麼時候晉封,什麼時候死亡,什麼時候產子,什麼家世出身,可是就連這些資料,也不是所有後妃都全的,凡是在玥彤掌握的曆史資料裏找不到的,玥彤就會進行合理性編撰,畢竟這是“小說”,不是“曆史工具書/資料書”,“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其實玥彤以前也和群裏親們常說的一句話:“曆史是曆史的墓誌銘”——我們今天看到的曆史資料也未必就是真的曆史。
而本文是在對史料分析的基礎上,進行較為合理的推測及虛構,最重要的是不能有明顯的邏輯漏動,邏輯對於小說很重要,至少要看小說的人能看懂你在寫什麼,所以要有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主線;另外還有合理性,因果關係要讓讀者看的明白,論點,論據,論證都要有,所以小說前文要給後文留下伏筆,以幫助後文的論證過程中有合理依據可循;比如說敬嬪這個故事,從第三章埋下了玉佩的伏筆,中間和榮兒當宮女時,喜歡一個人坐著幽幽的歎氣,不希望被皇上選上,以及被選上後的無奈,低調,這些全都是為了引出後麵敬芝在宮外有心上人,甚至還有些看似不重要,其實很重要的懷節,比如顧問行和小青一同在保和殿為奴過的經曆,敬事房曆史上十六年的設立,顧問行的升主管,梁九功機靈的性格,這些看似不重要的旁線,可就是靠著他們要最後實現敬芝的順利出宮。很多人說玥彤小說廢話太多太慢,但是每一句廢話也許是在為後麵做鋪墊,玥彤寫這篇小說是想了很多的,最後的結果就是呈現在大家麵前的,不管怎麼說,玥彤是盡了力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俺把俺的創作思想也向大家彙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