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劍橋的聖瑪麗塔上,放眼四望,劍橋大學就像一座鬱鬱蔥蔥中的古老城堡,又加一個特大的天然公園。我忽然想到,牛頓、霍金和眾多劍橋巨人的湧現及其貢獻,才是劍橋大學真正的魅力之所在吧。
久負聞名的劍橋大學,人所共知,但它的魅力究竟在何處?誰也說不清楚。此文以清新趣味的筆觸,步轉物移,把劍橋的魅力以多方麵加以介紹,即有全景又有一隅,既有詳寫又有略寫,生動平實地為讀者展現出一個全方位、主體的劍橋。
1這篇文章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敘述的?
2讀完此文,你對劍橋的學習環境,教育方式有什麼看法?
3文中引用牛頓、霍金的故事有什麼作用?作者的意圖何在?
隨筆是散文的一支,是一種隨手筆錄,不拘一格的文章。中國從宋代起,凡雜記見聞也用此名。五四以來,隨筆十分流行,形式多樣,短小活潑。優秀的隨筆以借事抒情,夾敘夾議,意味雋永為其特色。
走訪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摘自《知識窗》,略有改動。
馬夫
有人說,威尼斯的聖馬廣場是“歐洲最漂亮的客廳”。可當我在這個“客廳”裏做了一次客之後,卻覺得聖馬可廣場是威尼斯人的一本“存折”,一本聚斂了數不清本錢和利息的“存折”,一本10世紀以前就開始存本的無期“存折”。
在中古時期的9世紀,威尼斯人為收藏從埃及亞曆山大偷竊來的“聖馬可”遺體,決定修建聖馬可教堂。這個教堂9世紀始建,直到15世紀才完成內外裝飾工程,整整延續了6個世紀。在這6個世紀中,威尼斯人從不間斷地為這個教堂投放人力和財力。建築材料來自於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多個國家,建築框架吸收了拜占庭、哥特式建築藝術的精華,室內的穹頂和牆壁是用黃金和玻璃拚成的馬賽克拚飾畫。還有聖壇後麵著名的黃金壇,它是用黃金拚製而成的馬賽克組畫,其成本之高、藝術之精湛在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構成聖馬可廣場的另一主體建築是總督府,這是10世紀威尼斯脫離古羅馬帝國成為獨立的共和國之後,在原城堡式王宮的基礎上改建和擴建而成的文藝複興式建築。其室內外廊柱上到處都是精美的雕塑,前廳、法官廳、議會廳、參議院廳都有金碧輝煌的裝飾和繪畫,它們都凝聚著文藝複興時期幾代藝術大師的心血和才智。
位於大廣場和小廣場之間,並與聖馬可教堂和總督府相呼應的聖馬可鍾樓,是12世紀中葉根據9世紀的一座了望塔改建而成的。站在這座高達100米的鍾樓上,不僅可以一覽無餘地觀賞威尼斯水城的全貌,還可以毫不費力地看到阿爾卑斯山那渺茫的輪廓。
站在聖馬可大廣場的中央,環顧四周,那氣勢恢弘的連體拱廊不能不叫人驚歎。那些清一色兩層高大拱廊建築是16世紀修建的,它們和小廣場總督府對麵的圖書館一樣,都堪稱文藝複興時期建築藝術的典範。
當視線從廣場四周收回,你還會發現腳下所踩的不再是12世紀鋪的拚有“人”字形圖案的紅地磚,而是來自17世紀歐加內山的灰色石磚。在長180米、寬60米的大廣場和長108米、寬42米的小廣場上,每一塊石磚都凝聚著威尼斯人的血與汗。
在共和國時期,威尼斯的地位和財富空前顯赫。尤其是在11世紀至13世紀的十字軍東征過程中,更是聚斂了無以數計的財富。這裏的富裕和安定的生活吸引了一大批建築、雕塑、繪畫等方麵的藝術巨匠為其服務。特別是在文藝複興時期,這些藝術人才把他們的聰明才智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威尼斯,獻給了聖馬可廣場。他們的智慧以無形資產的形式記入了聖馬可廣場這本巨額“存折”,並使其價值無窮、魅力無限。
聖馬可廣場的巨大魅力不僅在於其藝術成就本身,更在於一代又一代威尼斯人的非凡耐力。9世紀至19世紀是一個怎樣漫長的過程!就在這一漫長的過程度,聖馬可廣場及其標誌性建築幾乎一直處於興建、擴建、修複和裝飾之中。
對於威尼斯人的祖先來說,這個廣場如此的精雕細琢,其本意並不是要給他們的後人準備一本“存折”,而是為了表達一種永恒的理念,希望威尼斯共和國永遠輝煌,永遠顯赫。
隨著意大利統一運動的爆發,威尼斯於1800年被收歸意大利王國後,共和國就已成為人們的記憶。但是,聖馬可廣場依舊顯赫,依舊輝煌。它以“歐洲最漂亮的客廳”的美名吸引著千千萬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巨額的旅遊收入,使其以“存折”方式為威尼斯人民源源不斷地支付著高額利息,使威尼斯財源滾滾,也使威尼斯人民的生活依然十分滋潤。
任何國家的任何精美古建築都是凝結了人民的智慧與汗水,甚至是用數以萬計的淚水與血水換來的,作者形象地用“存折”這一概念來詮釋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可謂獨具匠心,形象生動。作者用精確簡練的語言為大家展示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聖馬可廣場的風景圖,使人讀後餘韻猶在,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