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青春的另一個名字(1 / 1)

序:青春的另一個名字

小學六年級,隔壁班那個考年級第一的男生放話說要給我寫情書,全校嘩然,所有人都覺得這是一段浪漫愛情的開始。等到畢業,等到讀同一個中學,我暗地總是納悶,那封情書呢?後來這些年,我喜歡過別人,被別人喜歡過,卻常常會想起那封傳說中的情書。好像是在惦記什麼,其實,真的收到了,也隻會是燙手山芋,我隻是忘不了那一刻的惶惑與不安,忐忑的,羞赧的,竊喜的,就好像那個以為自己穿著最華麗衣服的國王。雖然真相被證明是那麼難堪,可是沒有戳穿之前,那份招搖過市是多麼讓人歡喜。

我想,青春的另一個名字大概叫懵懂。情竇初開,恰如這三月枝頭含苞待放的桃花。

上了初中,進了所謂的實驗班,周圍好像一下子擠滿了優秀的人。我那時和最好的朋友做同桌,她物理和化學非常好,一個嬌小的女孩子,每次考試都能把那些男生遠遠甩在後麵。我的語文一向不錯,幾乎能拿滿分,考完試,她都會拿著語文卷子來找我對答案,但我從來不去找她要物理和化學的答案。有一次全省聯考,出成績那天,我早早的到了學校,她考得不錯,全校第五名,名字顯目的排在榜單上。我那次考砸了,數學嚴重的拖了後腿,我幾乎是忍著眼淚,和幾個同學打過招呼,慌不擇路的往教室裏跑,她從裏麵出來,我們在教室門口撞上了。我抬頭,看著那張再熟悉不過的臉,眼淚刷刷的往下掉,心裏又委屈又羞愧。

我想,青春的另一個名字應該叫驕傲。我們敏感的就像含羞草,任何的風吹雨動,都會讓人草木皆兵。

回想起高三的日子,閉上眼,似乎還能聽到教室裏書頁翻動的聲音:頭頂明晃晃的燈,風扇吱呀吱呀的轉,悶熱的空氣凝滯著,偶爾一兩聲蟬鳴鑽進來。大家都埋著頭,忙著填寫新發的數學試卷,忙著更正昨天的理綜題,忙著背誦英語單詞……那就是一段兵荒馬亂的記憶。當時班上有個男孩子,每天熬到淩晨兩點睡覺,早上六點就起床去晨讀,當時簡直是我們的偶像。我是睡不著的,整晚整晚的失眠,白天在地理課上打瞌睡,老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暗暗卻在我的卷子上寫,“要努力啊!”我就拿了書本和試卷,晚上躲在陽台上去做題。整個學校都入睡的時候,常常還有一兩個窗戶透著光,我悠閑的數過來數過去,心裏仍然沒有睡意,越來越焦躁不安。

我想,青春的另一個名字也許是拚博。因未來拚博,因我們心裏的夢拚博,我們再也找不到一個時間點,能夠炙熱如當初,能夠刻苦如當初。

大學的時候,我做社團,手下帶了很多人,都是誌同道合熱愛文學的。當時想要出一本雜誌,一無所有,每天往學校周邊的店子跑,拉讚助、找冠名;變著花樣跟院領導磨,籌款、蓋章;沒有錢,自己去藝術學院找人,求著幫忙搞設計、排版麵;沒有稿子,厚著臉往學弟學妹的宿舍跑,發宣傳單。吵了不止一次的架,犯了不止一次的錯誤,原本和氣的一群人最後分崩離析,但不管怎麼樣,那本雜誌最後還是問世了。

我想,青春的另一個名字是熱血。為了夢想,義無反顧。

2010年,我大學畢業,拖著行李箱去了長沙,做圖書編輯。一個月後,我辭職,去了武漢。印象裏那個七月特別的熱,租賃的房間裏,沒有空調,連一台風扇也沒有。我找了好幾個工作,都不合心意,最後索性開始做職業寫作者,整整兩個月,我忘了我寫了多少字,就是那些字,維係著每天的房租水電和衣食。就是那時候,我猶豫了,決定回去讀研,這種蝸居的生活讓人意誌消磨,我不願在日複一日裏萎靡的老去,我還是放不下我的英雄夢想。

我想,青春的另一個名字是迷惘。誰人不曾迷惘?在你二十出頭的時候,在你一無所有的時候,睜開眼,每一個明天都是未知而讓人擔憂的。

當我敲下這些字,我的研究生生涯也快結束了。我二十五歲,不算大,也不算小了,勉勉強強,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回頭想想,似乎還有很多遺憾:沒有好好的愛過一個人,沒有掛過科,沒有一個人去遠方旅行,沒有相親,沒有入黨,沒有和閨蜜手挽著手去食堂吃飯……那些沒來得及完成的小心願,突然變得格外的可愛和誘人,心裏總有個聲音說:哎呀,如果我當時那樣做就好了。當時?當時我們在做什麼呢?也許是在懵懂,在拚博,在熱血,在迷惘吧。

我想,青春的另一個名字就是遺憾。不管你怎麼過,不管你再來多少次,你總會有遺憾的。正是這些遺憾,才叫你那麼多年以後,都對青春念念不忘,都心有懷念。

所以,永遠不要歎老,青春尚好,你此刻經曆的所有懵懂、拚搏、熱血和迷惘,永遠都有一個光明的鮮亮的值得的明天來匹配,趁它正當時,趁它們沒有變成昨天,過好每一個今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