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中國郵電職工和郵電工會
(一)郵電通信事業和郵電職工隊伍的發展。
中國近代郵電通信的建立已有100多年的曆史。但在舊中國,郵電事業發展緩慢。新中國成立後,郵電通信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和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得到迅速廣泛的發展。到一九八九年,全國有郵電局所53092處,遍布城鎮鄉村;各種郵路和電報、長活電路分別比一九四九年增長7倍和30倍;城市、農村電話普及率比一九七九年提高2倍;全國郵電業務量比一九四九年增長47.9倍,全行業利潤相應增加。現代先進通信技術廣泛應用於通信部門,其中市內電話程控交換機已占總容量的37.3%,全國有518個城市進入長途電話自動網,1728個城市進入自動轉報網,有201個城市的電話可以直接撥叫世界上182個國家和地區;郵件傳輸、分揀正逐漸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國際通信有很大發展,已同127個國家和地區直接通郵,同182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電話、電報、傳真、電子信函、數據檢索,以及廣播、電視節目的傳遞業務。郵電科研、教育形成了完整體係,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015項,培養各類畢業生15萬名。
隨著郵電事業的發展,郵電職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一九四九年郵電職工共有10.3萬人,到一九八九年增長到1027887人,相當於一九四九年的10倍。其中女職工342160人,占職工總數的33.29%;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99081人,占職工總數的19.38%;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的職工占48.53%,大專文化程度的職工占2.7%。職工分布在郵電通信、工業生產、物資供應、工程建設、科研教育、衛生保健等各個部門。
郵電職工隊伍具有優良的傳統,熱情為人民群眾的通信需要服務,忠於職守,嚴守紀律,對通信高度負責,講求團結協作;在技術操作上精益求精,勇攀科技高峰。這支隊伍,確保了中國郵電通信的建設和發展,並在各個曆史時期,為穩定社會,發展社會主義大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郵電工會的發展曆程及其主要工作。
中國郵電工會的建立有悠久的曆史。早在一九二七年,就成立過中華全國郵務總工會。全國電信工會也曾籌備建立。一九四九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郵政總工會和電信總工會兩個籌備委員會,於一九五○年三月分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聯合選舉產生了中國郵電工會全國委員會,劉寅當選主席。一九五三年、一九五七年,中國郵電工會先後召開第二次、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李景韓連任全國委員會主席。這期間,郵電工會實行以產業領導為主的組織體製。一九五八年,全國郵電工會領導體製變垂直領導為聯係指導,執行調查研究、反映情況、總結交流經驗,國際聯絡活動的任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郵電工會也都作了相應調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全國郵電工會停止活動。
一九七八年末,郵電工會的組織和活動開始恢複,成立了中國郵電工會籌備組,朱春和任組長。一九七九年四月召開全國郵電工會工作會議,宣告全國委員會正式恢複,魯文任主席。一九八五年八月,中國郵電工會召開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羅淑珍當選為主席。
一九七九年以來,郵電工會全委會在全國總工會和郵電部黨組的領導與支持下,重點加強省、區、市郵電工會的建議,發揮它們承上啟下、直接指導廣大基層工會的作用。到一九八九年,30個省、區、市郵電工會都能按期召開會員代表大會,絕大部分配有相當同級黨政副職的幹部為主席,並有健全的工作機構和充實的幹部,自行管理工會經費。全國有作為省、區、市郵電工會派出機構的地、市、州郵電工會工作委員會和辦事處280個。廣大基層工會從一九八四年起積極開展整頓建家活動。據一九八七年統計,全國3127個基層工會,經驗收合格建成“職工之家”的有2922個,占基層工會總數的93.5%;建成“先進職工之家”和“模範職工之家”的有1322個,占建家總數的45.6%。全國郵電基層工會共擁有積極分子174507人,占全國郵電工會906046名會員總數的近20%,他們是郵電工會開展各項群眾活動、密切聯係職工群眾的重要力量。
中國郵電工會堅持以通信建設為中心,結合產業特點,認真履行工會的各項職能,積極開展群眾工作,發揮了自己應有的作用。
各級郵電工會不斷動員和組織職工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動競賽,提高通信質量,改善服務,增加效益,更好地完成郵電通信任務。其中效果突出的是適應郵電全程全網、聯合作業特點的“一條龍”協作競賽。“一條龍”競賽最先在四川省郵電部門展開,它把傳遞電報、長話的兩端和郵運沿線的各局聯合在一起,本著“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別人”的精神,形成“一條龍”協作競賽網絡,顯著提高了通信效能。郵電工會和郵電部及時向全國郵電部門推廣了這種競賽形式,頒發了“一條龍競賽辦法”,電信、郵政相關工種的“一條龍”競賽在全國範圍內廣泛開展。據30個省會市局統計,經過開展“一條龍”競賽,一九七九年同一九七八年相比,長話總交換量增長12.63%,而逾限率(普通電話超過一小時接通的比例)卻降低15.3%,退號率降低27.98%;電報總交換量增加7.8%,發報逾限率卻降低66.3%,服務差錯率降低38.24%。競賽中湧現了大量優秀電路小組。在郵政方麵的鐵路幹線郵運“一條龍”競賽和中轉行業的報(社)郵(局)“一條龍”協作競賽相繼展開,並取得了良好效果。隨著技術設備的改進,“一條龍”競賽形式有所變化,但“一條龍”協作的精神在郵電部門卻永葆光輝。
總結推廣先進生產經驗,是推動競賽深入發展的重要環節。早在五十年代前期,郵電工會會同郵電部,先後總結推廣了《長話郭秀雲操作法》、《沈陽市話機械股工作法》、《長途線路許興柱工作法》以及《天津郵件封發緊密運轉工作法》、《京津投遞工作經驗》。這對端正工作指導思想,提高通信質量,改進技術設備狀況,改善郵電服務和提高人員操作技術水平,改進管理工作,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操作經驗或納入技術操作規程,或成為職工業務學習的教材,繼續在郵電企業中流傳。進入八十年代以來,通過召開現場會、表彰會、勞模會,組織報告團等多種形式,又推廣了電纜線務員於雲程,城鄉投遞員劉福明、餘正秋、阿克拉莫,話務員王秀梅,分揀員赫景蘭,工程師何文婉,局長黃以琳等人的先進生產和工作經驗,促進了全國郵電職工操作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提高。
競賽中,群眾性的技術練兵和合理化建議活動廣泛開展。郵電工會和郵電部於一九八六年、一九八七年,先後組織了全國郵電部門職工技術表演比賽和全國農村郵電職工多麵手知識競賽,86%的通信企業職工和90%以上的農村郵電職工投入了學習和比賽,選拔出一批技術業務能手和標兵,促進了群眾性技術業務學習熱潮。郵電工會還多次召開全國或地區性研討會議,製訂郵電部門合理化建議獎勵辦法,推動合理化建議活動的開展。一九八七年至一九八九年三年中,全國郵電職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議33萬餘件,已實現的9.7萬件,創經濟效益(可計算的)4.5億元。
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斷改善職工生活條件,是各級郵電工會經常的重要工作。職工生活中突出的問題是住房緊缺。盡管各級郵電部門每年都投資興建上百萬平方米職工宿舍,但不少職工特別是縣鎮和分支機構職工的住房困難仍難解決。針對這種情況,郵電工會於一九八一年推廣了吉林、山西、福建等省采取“自建公助”辦法解決縣鎮和分支機構職工住房問題的經驗。各省、自治區郵電部門普遍推行了這種辦法。據統計,由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七年,各地郵電單位共“自建公助”住房298.4萬平方米,相當於同期企業投資公建住房的43%,為47974戶職工解決了住房困難,得到了企業行政和職工群眾的讚揚。
郵電分散職工占職工總數的30%,他們生活中的普遍性問題是住房難、吃飯難、喝水難、上廁難、文娛活動難。一九八四年六月,郵電工會和郵電部聯合召開全國郵電職工生活工作會議,交流工作經驗,討論製訂解決分散職工生活問題的政策規定。各省、區、市郵電部門根據會議精神,製訂了農村分散單位職工生活工作三年規劃,使“五難”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到一九八七年,全國5人以上的分支機構,44%辦起小食堂,未辦食堂的發給搭夥補貼,70%解決了水源和修建了廁所,普遍增設了單身宿舍,63%配備了電視機。長途線路巡房也都配備了收音機。許多分支機構結合局房改建或大修,增設生活設施,使職工的勞動和生活條件得到相應改善。
各級郵電工會不斷采取措施,推進企業民主管理。五十年代初期,較大郵電基層單位普遍實行企業管理委員會和職工代表會議製度。一九五七年有100多個基層單位進行黨委領導下的職工代表大會試點。次年,兩次召開現場會,推行“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民主管理製度。一九八○年以來,郵電工會會同郵電部通過調查研究、印發文件、召開現場會、研討會和經驗交流會等形式,不斷推動企業民主管理工作。到一九八四年,郵電部門實行職工代表大會製度的單位占基層總數的90%以上。一九八六年,部、會聯合下達了《關於進一步發揮郵電部門各級工會參政議政作用的暫行規定》,在不同層次上進一步開辟民主管理渠道。一九八九年九月,郵電部貫徹落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指導思想,確定進一步疏通民主管理渠道,為部領導直接聽取工會意見創造條件;將民主管理列為企業管理、企業升級的一項內容。各地積極采取落實工會參政議政和強化企業民主管理的措施,把民主管理工作向前推進了一步。
各級郵電工會堅持不懈地加強職工隊伍的建設,在職工中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進行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和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組織職工文化、技術業務補課,開展群眾性讀書活動和文藝體育活動,從多方麵提高職工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業務素質。一九八二年,為了表彰和宣揚郵政投遞人員做出的貢獻,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增強他們從事艱苦工作的榮譽感和政治責任心,郵電部、郵電工會采取自下而上、內外結合的形式,開展了優秀投遞員評選活動。有104名優秀投遞員受到表彰和獎勵。他們中有來自新疆、號稱“冰山雄鷹”的鄉郵員阿克拉莫,有投遞400萬件郵件無差錯的哈爾濱投遞員劉福明,有“寧願自己吃辛苦、換取萬家樂”的南京老投遞員禹正秋,有號稱“撲滅死信大王”的上海投遞員邵來發等等。一九八七年,又在郵電係統開展了全國優秀押運人員的評選表彰活動,同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郵電係統端正局風活動中,郵電工會集中抓了職業道德教育工作,擬訂了直接為用戶服務的話務、投遞、營業、市話裝修4個工種的職業道德規範,並在吉林市郵電局召開職業道德建設現場會議。全國許多單位把職業道德教育納入工作日程,製訂職業道德規範,舉辦職業道德講座和演講比賽,開展“愛郵電、愛企業、愛崗位”活動和“講職業道德、創優質服務、建文明窗口”競賽,推動了職工的自我教育。
為了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一九八四年初,郵電工會全委會在河南鞏縣郵電局召開現場會,推廣該局修建“工人之家”,經常開展文化活動的經驗。當年就有48%的郵電局建起類似的文化活動陣地。一九八五年,全委會和郵電部召開全國群眾文化工作經驗交流會,表彰了97個先進單位,並頒發了《郵電部門職工俱樂部工作試行條例》,進一步促進了郵電部門的群眾文化建設。到一九八六年建起文化活動陣地的單位上升到70%。職工說:“俱樂部雖小作用大,看書娛樂學文化,勞逸結合精神爽,增長才幹為四化”。
十四、中國農林職工和農林工會
(一)農林事業和農林職工隊伍的發展。
當代中國的農林事業,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建設和發展起來的。它以國營農(牧)場、林業局(場)和水產企業為主體,是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從遠古時代起就開始利用森林,進而發展到經營管理森林和人工造林育林,逐漸形成了林業體係。屯墾事業的曆史也很久遠,曆代都移民屯墾,擴大耕種麵積,發展農業生產。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十分重視荒地資源、森林資源和水利資源的開發利用,號召轉業官兵、內地支邊青年和城市知識青年,開赴祖國的邊疆和深山老林,從事農墾和林業生產建設,從而使國營農業(含農墾、畜牧、水產)和林業事業得到很快發展,農林職工隊伍相應發展壯大。全國農林職工由一九五○年的5.7萬人發展到一九八九年的1012萬人(包括農林牧漁和氣象),占全國職工總數的7.7%。
農林職工主要分布在“老、少、邊、貧”地區和沿海、內地江河湖附近,常年在野外露天作業,條件艱苦,勞動強度大,生活條件差。這支隊伍具有吃大苦,耐大勞,艱苦奮鬥,勇於獻身的革命氣概,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湧現了大批先進模範人物和先進集體。他們中,有為支援全國解放、一個半月完成一年半采伐量、並創造多項先進經驗的新中國第一代林業工人的優秀代表馬永順;有安全行車50萬公裏無大修、完成運輸任務168萬噸公裏、上交利潤18萬元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汽車駕駛班長蘇長福;有創班次收割小麥25坰4畝的新紀錄、得到周恩來稱讚的新中國第一代女收割機手劉瑛;有從事水稻研究二十個春秋、推廣雜交水稻、促進水稻大量增產、多次在國內外獲獎的湖南省農科院研究員袁隆平;有主持研究“河蟹繁殖的人工半鹹水及工業化育苗工藝”,拯救了瀕臨絕境的水產珍品河蟹的水產養殖家、安徽省水產局局長趙乃剛;有善於經營管理、創造年產值逾3億元、利稅過3千萬元的現代化綜合型醫藥企業、廣州白雲山製藥廠廠長貝兆漢等。此外,還有在屯墾戍邊、保衛祖國邊疆戰鬥中立功受獎或光榮犧牲的英雄人物。
四十年來,中國農林事業的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到一九八九年,全國農墾係統建有國營農場2137個,土地麵積5.17億畝,其中耕地6574.9萬畝,林地3580.95萬畝,草原2.3億畝,水麵1195.25萬畝;有工業企業11535個,擁有大中型農業機器和運輸車輛14.89萬台(輛)。林業係統在東北、西南、西北、內蒙古等地建成131個林業局和一批采育場、伐木場;有4000多個國營林場和17萬個集體林場,380處自然保護區,形成了包括造林撫育、采伐運輸、加工利用、多種經營、機械製造、科技教育綜合性的林業產業部門。全國建有國營畜牧獸醫場(站)10000多個,氣象台站2642個,還有一批海洋漁業公司。農林牧漁企業為國家提供了大量商品,保障了人民生活,支援了國家建設。從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九年,農墾企業累計向國家交售糧豆萬噸,商品率為52%;生產橡膠212.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90%;提供大量的肉、禽、蛋、奶、果、茶等副食品及其他工農業產品,供應國內市場,並出口國外換取大量外彙;森工企業提供了大量木材、竹材、鋸材、人造板和林產化學工業品及林特產品,累計上交利稅206億元。
(二)農林工會的發展曆程及其主要工作。
中國農林工會是聯合全國農、林、牧、漁、氣(象)5個部門職工群眾的產業工會。新中國成立前,在中央蘇區和陝甘寧邊區根據地就有農業工人工會組織。林業工會於一九四八年在東北各省先後成立,一九五○年正式成立東北森林工會。一九五二年中國農林水利工會工作委員會成立,康永和任主任。一九五四年十二月,農林水利工會改組為中國農業水利工會和中國林業工會兩個籌備委員會,何英才、宋川分別任主任。一九五八年一月,中國農業水利工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全國委員會,何英才當選主席。同年二月,中國農業水利工會改為中國農業工會,水利部分劃歸電業工會。一九五九年六月,農業工會與林業工會合並,成為中國農林工會。“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活動。一九七九年以來,各級農林工會相繼恢複。恢複後的中國農林工會全國委員會,先後由李克、閻興民、呂保柱、龐家駒任副主席或負責人,主持日常工作。到一九八八年,全國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農林工會或農墾、林業、水產工會;農林係統的3700多個縣團級企事業單位和4000多個國營林場,絕大部分建有工會組織,工會會員占職工總數的80%以上。
各級農林工會在團結教育職工發展農林生產、推進民主管理、改善職工物質文化生活條件方麵做了大量工作,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從一九七九年起,農林工會針對農林職工收入低、貧困麵大的實際情況,把幫助職工脫貧致富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各級農林工會利用農林企業經過改革、企業經濟效益普遍提高的契機,改變過去“濟貧不治貧”的單純救濟方式,運用多種辦法籌集資金,廣開生產門路,幫助職工從根本上擺脫貧困狀況。經過幾年的努力,全國各墾區和林區有大批貧困職工脫貧,不少人走上勤勞致富的道路。黑龍江林區原有貧困戶35324戶,占林區總戶數的11.5%。林區各級工會從一九八四年開始,對具備生產自救條件的27374戶進行扶持,總共貸款594萬元,組織貧困戶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服務業和采集業;同時安置79176名待業青年就業。到一九八六年底,已脫貧的職工達26946戶,占扶持總數的98.4%。紅興隆墾區有貧困戶7014戶,經過三年扶持,有81%脫貧,並有7戶收入達萬元,143戶達5千元以上,全墾區一九八六年受救濟的職工人數較扶貧前下降46%。遼寧省大窪墾區工會自一九八三年以來,開展先富幫後富的“結對子、掛列車”活動,引導職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全墾區結對子311對,掛列車68個867戶,使貧困戶大多達到脫貧標準。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級工會引導職工發展庭院經濟,協助行政落實職工的宅基地和自用地,為職工提供技術、信息、良種等多種服務,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全兵團庭院經濟共創造產值9.38億元,每戶年平均收入50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