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各界婦女(續)1(1 / 3)

各族各界婦女(續)

文藝領域中的婦女

新中國建立四十餘年來,中國的文藝事業無論是文藝創作、理論研究和隊伍建設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中國的文藝大舞台上,婦女是一支不可缺少的活躍力量。她們隨著中國文藝事業的發展而不斷成長。一九四九年七月,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簡稱“文代會”)召開時,女代表僅有60人。一九五三年九月第二次全國“文代會”召開時,女代表和女列席代表共有90人。到一九六○年七月第三次全國“文代會”召開時,女代表已發展到250人,當選的全國委員中有32人是女性。許廣平、何香凝當選為全國文聯副主席。一九七九年冬,第四次全國“文代會”召開,女代表349人,女全國委員達69人,謝冰心、康巴爾汗當選為全國文聯副主席。在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召開的第五次全國“文代會”上,女代表214人。夏菊花、才旦卓瑪當選為副主席。中國文藝工作者的12個協會中,都有相當一批女會員,有的還擔任主席、副主席或理事。

不斷崛起的女作家群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這樣一個現象:女作家的產生不是一個一個地出現,而是成批地湧現。這一現象,在當代更為突出。

五四運動前後,適應民主與科學的新潮流,在反對封建倫理觀念的激烈鬥爭中,一批女作家脫穎而出。其代表人物有謝冰心、黃廬隱、馮沅君、淩淑華以及陳衡哲、袁昌英、蘇雪林、白薇等。這批女作家,較有成就的約30餘人。她們的產生,使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出現了一次女子文學作品的短期興旺現象,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她們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謝冰心。

謝冰心生於一九○○年,其文學創作生涯已有七十年,是中國文學史上創齡最長的女作家。謝冰心是中國新文學的第一代開拓者,又是當代中國著名的女作家、兒童文學家、詩人和文學翻譯家。她的作品在國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她的《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者》受到不同年齡層次的幾代人的喜愛,其代表作還有小說《超人》、《往事》、《南歸》;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拾穗小紮》、《小桔燈》等和收入《冰心文集》的大量佳作。此外,她還有200多萬字的譯著。一九八○年,她的小說《空巢》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一九八八年七月在北京圖書館舉辦了“冰心文學創作生涯七十年展覽”,受到各界的高度讚揚。她以自己的成就而榮任中國文化部顧問、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顧問等職務。

三十年代初期,在魯迅、茅盾發起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湧現了肖紅、馮鏗、丁玲等一批左翼女作家。她們的作品在當時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為中國的革命文學增添了光彩。丁玲則是這批女作家中最有成就的代表者。

丁玲(一九○四——一九八六年)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文藝戰士,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女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一九三二年,她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黨團書記,主編左聯機關刊物《北鬥》雜誌,一九三六年在延安任邊區中國文藝協會主任等職,其三十年代的代表作為《莎菲女士日記》。一九五一年,她創作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斯大林文學獎。新中國成立以後,她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和副主席、《人民文學》主編、全國文聯黨組副書記等職務。一九五七年被錯劃為右派,不得不離開文壇二十多年。一九七九年恢複名譽。在她生命的最後七年裏,留下了《丁玲近作》、《訪美散記》、《風雪人間》、《魍魎世界》等近百萬字的作品。一九八六年二月,美國文學藝術院授予她名譽院士稱號。她幾十年創作留下的作品,已成為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抗日戰爭前後和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下,大批知識分子、文化人投入革命文藝的創作,從而又鍛煉出一批女作家,如陳學昭、草明、羅叔、鳳子、袁靜、韋君宜、李伯釗、楊絳、白朗、彭子岡、菡子等人。她們創作的一大批作品深受讀者喜愛,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中國共產黨十分關心文藝事業的發展。一九四九年七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為新中國文藝事業的發展指出了方向。五、六十年代,老作家創作積極性很高,一批中青年女作家也開始創作了比較成熟的作品。這些女作家如楊沫、茹誌鵑、宗璞、葛翠琳、劉真、柯岩、黃宗英、饒芄子、王扶等等。這批女作家的代表作《青春之歌》,《萬紫千紅總是春》、《五朵金花》、《紅豆》、《百合花》、《小黑馬的故事》、《淮上人家》、《小丫扛大旗》、《帽子的秘密》等,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五、六十年代又是一個不穩定的年代,五十年代,中共製定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製定,使作家們心情舒暢,創作熱情高漲。但是,一九五七年反右鬥爭的擴大化,又抑製了這種積極性。在反右鬥爭中,一些女作家的作品,如宗璞的《紅豆》、茹誌鵑的《百合花》受到批判;丁玲、陳學昭、彭子岡等老作家被錯劃為右派分子,這對整個女作家隊伍,都有不好的影響。中共的“左”傾錯誤到一九六六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達到了高峰。文藝界被“犁庭掃院、徹底清洗”,許多女作家受到打擊、迫害,更談不上創作的自由,因此,她們的藝術生命被迫中斷。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恢複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倡思想解放、百花齊放,提倡作家的創作個性。這種良好的環境使女作家在文壇上又一次成群地崛起。八十年代,中國文壇上每年約有上萬個短篇、上幹部中篇、上百部長篇小說、5萬多首詩歌和為數可觀的散文、報告文學問世,其中女作家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

從數量上看,一九七九年,中國作家協會剛剛恢複工作時,女會員隻有幾十人,一九八四年女會員增加到186人,一九八五年增加到235人,一九八六年達到283人,其中從事專業創作的女作家有110人。一九八八年,又有41位女性被吸收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有20多位女作家擔任了作協的理事。女作家隊伍已成為文壇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八十年代,女作家幾代同堂,作品琳琅滿目。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張光年說:“中國的一大批忠於人民事業的老作家在漫長的文學生涯中形成的豐富的生活閱曆、成熟的政治素質、深厚的藝術修養,使他們在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文壇上,居於率領群芳的地位。”這批老作家中,就有不少老一輩女作家。謝冰心依然把愛奉獻給孩子們以及廣大讀者;陳學昭出版了《浮沉雜記》等4部新作;楊沫完成了《芳菲之歌》;李伯釗的《北上》、楊絳的《幹校六記》等作品,在新時期產生了較大影響。

中年女作家的湧現與成熟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女作家隊伍中出現的一個顯著特點。她們有的在五、六十年代已有一定影響,有的在八十年代創作出一批力作。這批中年女作家年齡在50歲上下,她們勤奮筆耕,不斷地向讀者奉獻出思想深刻、藝術精美的佳作。她們被認為是承前啟後的一代。在創作上,她們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藝術上也逐漸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女作家、女詩人柯岩飽含熱淚與深情寫下的詩篇《周總理,您在哪裏?》打動了億萬人民的心。她的小說《尋找回來的世界》,被稱為新時期中國的教育詩篇。女作家茹誌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航鷹的《金鹿兒》;宗璞的《弦上的夢》、《我是誰》;陳愉慶的《路障》、《除夕夜》;陳祖芬的《祖國高於一切》;葉文玲的《心香》;王小鷹的《金泉女與溪水妹》;溫小鈺的《土壤》;程乃珊的《快樂女神的故事》等等,都受到了讀者的重視與好評,其中許多是獲全國性的中、短篇小說獎的佳作。

中年女作家諶容與張潔的作品在文壇上引人注目。諶容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理事、專業作家。自一九七九年以來,她有多部中、長篇小說問世。她於一九八○年發表的以女知識分子為題材的中篇小說《人到中年》,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該作品曾榮獲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並被國內評論界認為是新時期劃時代的作品之一。她的中篇小說《太子村的秘密》,也曾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張潔在新時期創作了許多作品,其中《從森林裏來的孩子》等作品為人稱道。她還寫出了反映中國工業改革內容的佳作《沉重的翅膀》。該書受到國內外讀者的注目,榮獲茅盾文學獎。

當代中國女子文學創作隊伍中,青年女作家是一支活躍的力量。青年女作家們,用敏銳的頭腦,充沛的精力,高昂的熱情,投入了文學的創新與探索,她們的作品很快引起了社會的重視與歡迎。這批青年女作家,如鐵凝、王安憶、張辛欣、張抗抗、淩力、舒婷、陸星兒等數以百計的文壇新秀,參與並促成了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熱烈競賽場麵。

青年女作家們,大多數是從一九六八年全麵開始的上山下鄉的幾千萬知識青年中湧現出來的,她們被稱為“知青作家”。創作初期,她們曾深刻而生動地描寫過“生活過而又離開了的那些土地上”的人情、風俗、故事,進而,又同樣密切地關注著自己生活中的城市,塑造了不同層次的人物形象,創作了一批好作品。青年女作家鐵凝在保定市文聯從事專業文學創作,一九八二年加入中國作協。她著有短篇小說集《夜路》,中篇小說《紅屋頂》、《沒有鈕扣的襯衫》,長篇小說有《柳絮紛飛》。她的《哦,香雪》獲一九八二年全國作協優秀短篇小說獎。她還參加了電視片《讓曆史告訴未來》解說詞的撰寫。青年女作家王安憶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創作字數超過百萬,結集出書已有10本。她的《小鮑莊》、《小城之戀》引起評論界的重視。張辛欣與桑曄合寫的《北京人》引起了國內外讀者的興趣。該書先在報刊發表,一九八五年結集出版,又在電台廣播並拍成了電視片播映。外文版《中國文學》還選擇了部分篇章予以發表,並出版了包括39篇文章在內的《北京人》英文專集。它還被譯成英、德、日等文字。此外,張抗抗的《塔》、《淡淡的晨霧》,陸星兒的《啊,青鳥》,喻杉的《女大學生宿舍》,張玲的《車輪飛轉》,女詩人舒婷的《致橡樹》等都堪稱佳作。

在新時期,女性的作品更具有了女性的風格。這種風格使她們從眾多的作家中獨立了出來。女性風格可歸結為諒解、同情、愛人之心,真誠純潔的道德感情,抒情的藝術氣質,細膩的心理描寫,流暢明麗的文學語言等因素的融合。在寫作的內容上,“女性文學”重新出現並得到相當快的發展。一些女作家開始站在婦女的立場,從自己的切身體驗出發,表現婦女的特殊問題與心理狀態。這些問題,主要是婚姻自由、道德、倫理、男女兩性在發展各自的事業上的平等權利、男女兩性在人格上的平等權利等。許多作品,深刻表達了長期深埋在心底的無可回避的女性意識。其中的《北極光》、《方舟》、《祖母綠》、《在同一地平線上》、《我們這個年紀的夢》、《我在哪兒錯過了你》等作品,在婦女解放仍然是一個嚴峻課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當代中國女作家的作品多次獲獎。到一九八七年為止,女作家獲全國性文學獎的有49人次,占中國作協女會員總人數的40%。其中獲獎最多的是張潔,獲獎女作家中年齡最大的是冰心,年齡最小的是鐵凝和喻杉。女作家茹誌鵑和其女兒王安憶一九八○年同時獲獎,陳愉慶與丈夫馬大京合作,以達理為筆名寫的作品連獲兩次全國文學獎,被傳為文壇佳話。曾翻譯過西班牙名著《堂·吉河德》的老作家楊絳於一九八六年十月獲西班牙國王卡洛斯授予的“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勳章”。一九八八年,葛翠琳的《野葡萄》被評為瑞士兒童書籍國際獎中的優秀作品。

八十年代,中國女作家的對外交流活動比較活躍,並為國外讀者所欣賞。迄今,已有20多位女作家的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發行於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九八二年,中國外文出版局出版了《當代中國女作家作品選》(英文版),其中包括茹誌鵑、黃宗英、宗璞、諶容、張潔、張抗抗、王安憶等人的名篇。第一版印1萬多冊,很快銷售一空,後來加印3版,仍供不應求。一九八五年,以王安憶的小說《本次列車終點》為書名的中國女作家10人作品選在法國出版。同年,日本研文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女作家作品選》。澳大利亞也出版了一本以《吹過草原的風》為書名的中國女作家作品選。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當代文學國際討論會”上,女作家群的崛起、女作家作品的內容與風格等問題,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視。

電影、戲劇界的女藝術家

一、影壇上的女藝術家

電影在中國是一門新興的藝術,始於一九○五年,僅有八十餘年的曆史。一九二一年,女演員殷明珠第一個以主角身份出現於銀幕;一九二五年,謝采真成為中國第一個女導演;一九二六年,濮舜清成為中國第一個女編劇。三十年代,中國的電影事業曾出現過一個興盛時期,產生了一批著名女影星。如“潔白的影星”——王瑩,中國默片時代最有才華的電影表演藝術家阮玲玉、王人美、胡蝶、黎莉莉、舒繡文、周璿、陳波兒、白楊、吳茵等人。王人美主演的《漁光曲》,於一九三五年獲國際電影節榮譽獎,這是中國女演員在國際上第一次獲獎。四十年代,張瑞芳、王丹鳳、上官雲珠、黃宗英、秦怡等一批女影星登上影壇,她們中許多人在新中國建立後繼續從事電影表演藝術,成為受當代中國觀眾歡迎的著名演員。

新中國成立後,電影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六五年,共生產故事片603部,科教片1980部,美術片279部,影片的藝術質量逐步提高,並出現了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三年兩次發展高峰。這一時期,鍛煉了一批女電影藝術人才,老一代的女影星,如白楊、張瑞芳、舒繡文、胡朋等施展了才華;於藍、田華、石聯星、王曉棠、祝希娟、楊麗坤等人受到影壇重視。由女演員飾主人公的影片《趙一曼》、《白毛女》、《祝福》、《女籃五號》、《邊寨峰火》、《革命家庭》、《蔓蘿花》、《五朵金花》、《紅色娘子軍》、《舞台姐妹》、《永不消逝的電波》、《青春之歌》、《冰上姐妹》、《李雙雙》、《槐樹莊》、《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英雄兒女》、《劉三姐》等,深為廣大中國觀眾熟悉和喜愛。這些影片,多數在國際電影節上獲過獎。

白楊是電影與話劇表演藝術家,三十年代曾參加中國旅行劇團、影人劇團、中華劇藝社等進步團體,一九三六年因主演《十字街頭》而蜚聲影壇。四十年代,她與張瑞芳、舒繡文、秦怡被譽為中國話劇界的“四大名旦”。她先後主演過40多部話劇和25部電影。她主演的話劇《屈原》,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裏路雲和月》,被稱為佳作。新中國建立以後,她主演了《為了和平》、《祝福》、《冬梅》等。一九五七年《祝福》獲卡羅維·利發國際電影節特別獎。她的專著有《電影表演探索》等。她曾被選為中國兩屆電影家協會的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