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誌強從失敗到成功的經曆和思索(1 / 3)

許誌強從失敗到成功的經曆和思索

假如我初出茅廬便獲得世界冠軍,也許就不會想這麼多了。

——許誌強的話

他不明白,這頂桂冠的姍姍來遲究竟意味著命運的不公,還是證明了自己的幸運?

他不清楚,當他的冠軍夢在曆盡艱辛之後突然實現時,自己是該高興,還是該憂傷?

1986年9月1日下午,許誌強在首都體育館一萬八千名觀眾的歡呼聲中登上第七屆世界杯體操賽雙杠冠軍的寶座時,腦子裏竟是一片空白。回蕩在比賽館內的雷鳴般的聲浪,在他耳畔也仿佛是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傳來的微弱回聲。

“我很開心。”在休息室,他這樣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然而,人們從他臉上看到的,卻分明是憂鬱,一種和他那眉清目秀的娃娃臉極不相稱的憂鬱。

抓住,小強!抓住就是冠軍!嗨!你怎麼……一次失卻的機會,一次終身的遺憾。

為了這一天,他整整等了四年。不,何止四年,假如從他第一次踏上柔軟的體操墊算起該是十五年了吧。

十五載春秋,十五個寒暑,不都是為了今天嗎?

1986年8月30日晚,燈火輝煌的首都體育館蒸騰著熱氣,回蕩著喧囂。許誌強環顧左右,看到的全是一張張熟悉的麵孔。科羅廖夫,阿爾吉莫夫,莫吉裏尼,克勞爾,連同自己的隊友李寧和樓雲,全都是老朋友、老對手了。他突然感到一陣興奮,體內升騰起一種躍躍欲試的渴望。不錯,那些世界名將在以往的大賽中,成績往往優於自己,但他並不認為自己的實力比他們差多少。記得有位記者曾向他提過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你認為你將來可以超過李寧和科羅廖夫嗎?”他的回答卻令人吃驚又耐人尋味:“如果我認為超不過他們,我就不會再練體操了。”他堅信,機會對任何人都是均等的,在同一水平的較量中,誰發揮得好,誰就贏。

況且,許誌強是全能型選手。男子體操六個單項,他項項不弱,成績穩定。今天,他等的就是這場全能比賽。

果然,前四個項目結束,許誌強出人意料而又理所當然地穩居榜首。他的鞍馬、吊環、跳馬、雙杠四項,累計得分39.05分,比李寧多0.2分,比科羅廖夫多0.3分。

幸運女神向他微笑了。夢寐以求的全能桂冠似乎已飄至眼前,唾手可得。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令許誌強至今耿耿於懷,懊喪萬分。

當他筆挺地站在在墨綠色的墊子上,仰望橫在頭頂上的那根烏黑發亮的單杠時,他的內心確實充滿了征服欲,根本不曾想到失敗。可失敗卻又實實在在地發生在幾十秒鍾之後。

前空翻抓杠。許誌強高高地騰起:空翻,落下。不好!抓杠脫手!

站在一旁的教練高健張開雙臂,一個箭步跨上去,竟被許誌強砸倒在地。

僅僅是一瞬間的失敗,全場觀眾隻來得及喊了聲:“哎呀!”

僅僅是一瞬間的失敗,許誌強從第一名掉到了第六名。

他完全木然了,什麼感覺也沒有,隻有當李寧和科羅廖夫並排站在冠軍台上向觀眾揮手致意時,他才恨恨地想到:難道這輩子真的踏不上這個台子了?!

機會,機會,他又一次失去了機會。

你覺得“新秀”刺耳?怪誰呢?當初,誰讓你悄悄溜號,放棄了那麼好的機會!

算起來,許誌強初學體操的啟蒙老師,還是他的姐姐呢。

小時候,他和姐姐分別就讀的小學,相隔不到200米。小強的母校重視乒乓球,他卻迷上了體操,下了課就往姐姐的學校跑,幹嘛?看姐姐練體操。不過,他那時對體操的全部理解隻是“翻跟頭”。光看別人翻自然不過癮,幹脆在姐姐的指導下自己也試著翻。誰知,他天生就是塊學體操的料,一個跟頭便“翻”進廣州市少年體校,十歲那年又“翻”進了八一隊。

從此,他像一支小小的接力棒,從一名教練手裏,轉到了另一名教練手中;而他的各項基本功,也在前後四五名教練的交接中日漸紮實。到1979年,年僅十六歲的許誌強在全國比賽中得了個全能第二,僅次於大名鼎鼎的童非。

“報紙上老說我是新秀,其實,我這個‘新秀’都快退役了。”七年之後,當許誌強第一次享有世界冠軍的殊榮時,麵對絡繹不絕的采訪者,他毫不掩飾對以往過失的自嘲。

的確,早在1979年他就是名符其實的新秀了。而且,國家隊還格外看重這位新秀,曾先後兩次向他招手,帶他出國參賽,隨後又正式調他。國家體操隊,那是全國體操界的“最高學府”呀。別人想進還進不去呢,可許誌強不知中了什麼邪,居然脖子一擰,硬梆梆地冒出三個字:“我不去!”

“小強啊,人往高處走。國家隊水平高,條件好,競爭性強,出國比賽機會也多。你不是想為國爭光嗎?還是去吧。”八一隊教練白鳳池可算得上苦口婆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