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日常生活篇1 (2)(1 / 2)

第七篇 日常生活篇1 (2)

作品鏈接:《民周演義》第一百二十六回:“又道:‘情越疏,禮越多。’從前曹、吳情好有逾父子,誰也用不著客氣。如今感情既虧,互相猜疑,猜疑之甚,自然要互相客氣起來。”

點睛之評:“情有深淺,禮無定數”,“情深恭敬少,知己笑談多”。“情越疏,禮越多”,朋友有遠近,分寸盡在禮中,情感的深淺決定著禮節的多與少。例如,去與自己關係較好的朋友家做客買點小禮品就可以,禮輕情義重。相處也比較隨意、自然。去久違的朋友家裏拜訪,大家都會帶禮品,而且相互之間還會比較客氣。

【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諺語釋義:推卻或拒絕別人的邀請或禮物是不恭敬的,接受下來又感到有些慚愧。

作品鏈接:《孟子?萬章下》:“卻之不恭,何哉?”《鼎峙春秋?摹得假書招智士》:“踵成厚貺,使老身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點睛之評:客氣沒有錯,對長者客氣是一種尊敬,對陌生人客氣是一種風度和涵養,但對朋友太過客氣會讓人感覺不自然。雖說禮多人不怪,但是太客套顯得彼此的感情淡薄,拉大了彼此間的距離。做事有分寸,做人有禮有節,但是要把握一個度。把握度,說到底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就像係鞋帶,鬆也不是,緊也不是,隻能根據腳麵的感覺找準“係”的力度。什麼事情都適度,你的生活質量就會達到最佳。

【人惡禮不惡】

諺語釋義:別人行事雖然惡劣,但還應以禮相待。

作品鏈接:《王粲登樓》第一折:“賢王,常言道:‘人惡禮不惡’,還辭一辭老丞相。”《金瓶梅》第八十回:“自古人惡禮不惡。他男子漢領著咱,惹多的本錢,你如何這等待人?”

點睛之評:中國人講究禮,對客人都是以禮相待。禮是發於人性之自然,合於人生之需的行為規範。為什麼這麼說呢?有無禮節是人與禽獸的差別所在(人性使然),也是人類社會祥和的基礎。禮節的作用不容忽視,沒有人願意聽到無禮的話語。禮節是不妨礙他人的美德,也是自己行萬事的通行證。所以即使對待品德不好的人,也要以禮相待。

【成大事不記小仇】

諺語釋義:要成就大事業,就不能計較小仇小恨。

作品鏈接: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二十六章:“他的左右人都巴不得一下子攻破城市,替他報仇……他說,成大事不記小仇。”

點睛之評:欲成大事,必須將精力集中於該領域,正所謂心無旁騖,水滴石穿。若拘於小節,將精力和時間過度投放在非原則的瑣事上,必然對成大事產生阻礙。古往今來的成大事者,都有共同的特征:具有長遠的眼光,對事物發展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預見力。這就使得他們能夠認清小節的地位作用,不會在這些無關原則的瑣事上投入太多精力以至於拘泥其中,同時,他們能夠從全局和整體著眼,不被眼前小節所拘。

【敬人者,得人恒敬】

諺語釋義:恒:常。尊敬別人,也常會得到別人的尊敬。

作品鏈接:《雙珠記》第十一出:“你與我既為通家,不要發言太惡薄了。”自古道:“敬人者,得人恒敬。”也稱:“敬人者人恒敬之”。

點睛之評:“敬人者得人恒敬,慢人者人亦慢之。”以禮待人,尊重他人,不僅體現了個人的素質和修養,還能反映集體的形象和文化,這於國家、於集體、於個人都有利的。你為別人付出,會得到別人對你的尊重。

【人心換人心】

諺語釋義:你待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

作品鏈接:秦紀文《再生緣》第六十九回:“我要一步步來,把我的肺腑衷腸,盡情傾吐,好讓他回心轉意,流露真情,人心換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