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種批評如果反複進行,就會失去作用。有的人在批評他人時,占著自己有理,就得理不饒人,批評個沒完沒了。其實這是最不高明的批評方法。聰明的人在批評人時,總是"見好就收",適可而止。
注意:批評別人時,每次隻提及一點或兩點,切勿"萬箭齊發",讓人難以招架。
批評的問題太多會讓對方難堪,批評的話也應點到為止,對方既然已經明白,並表示考慮或有誠意接受,就不必再說下去了。如果隻圖"嘴巴快活",批評個沒完沒了,反而達不到目的。
要想讓一個人注意到自己的過失,一次批評也就足夠了。千萬不要沒事找事地抓住一次過失不放,總是把別人的過失拿出來嘮叨個沒完,會給對方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對你自己也沒什麼好處。這樣會加深雙方的矛盾,引起對方的敵對情緒。所以要記住:你所批評的人一旦改掉過失,就永遠不要再提起。
批評他人時,切忌用諷刺、挖苦的言辭,比如"就你了不起"、"你不就是……"等,這是一種輕視他人的態度,也是缺乏修養的表現。有經驗的批評者,批評他人時,會采用各種技巧提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而不會用諷刺、挖苦的言詞或粗話等有辱對方人格的方式。
正麵批評他人,對方或多或少都會有壓力。如果批評的結果是"不歡而散",一定會增加對方精神負擔,使對方產生消極情緒,甚至對抗情緒,為以後的工作或溝通帶來障礙。
所以,批評他人時應該盡量在友好的氣氛中結束,這樣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批評結束時,可以對對方表示鼓勵,提出充滿感情的期望,讓他把這次批評當成你對他的一次讚許而不是打擊,這樣會幫助他打消顧慮,增強改正錯誤、做好工作的信心。比如分手時可以這樣說:"我相信你會做得很好",並報以微笑,而不以"今後不許再犯"作為警告。
不同的人,由於經曆、知識、性格等因素的不同,接受批評的能力和方式也會有很大的區別。在溝通中,我們應該根據不同人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批評技巧。有一個核心技巧,那就是不損對方的麵子,不傷對方的自尊。
那麼要怎樣才能達到批評的目的呢?
下麵介紹三種比較有用的方法。
批評要對事不對人
要記住,批評他人,並不是批評對方本人,而是批評他的錯誤行為,要讓對方覺得他本人沒有錯,錯隻錯在行為上。把批評指向他的活動,無形中再給他一個稱讚,同時尊重他的自我形象。這就會讓對方認為,在你的心目中,對方是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的,並且你批評的目的是希望他做得更好。
實踐證明,這種批評方式能夠把你的期望變成一種強有力的激勵,對方不僅不會對你產生不好的印象,還會把你當成知心朋友。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名編輯,去印刷廠檢查校樣,發現一個標題上有錯字。麵對這種情況,這個編輯可以使用下麵的方法處理:
他可以對校對人員說:"你看,這個字是不是錯了?"
他還可以說:"這個錯字你可能沒有發現吧?"
他也可以說:"你對工作太不負責了,這麼大的錯字你都沒有校正?"
他甚至可以說:"你怎麼連這麼明顯的錯字都沒有更正?你是不是不想幹了!"
顯然,第一種說法是商量的語氣,充分尊重了對方;第二種說的是校對"可能"沒有發現而不是說其"無能"發現,肯定了對方的能力;第三種說法隱含有說對方"無能"的意思;第四種說法隱含有說對方"故意"的意思,傷了他人的自尊,很可能引起別人的反感而在以後的工作中故意出錯。
這幾種說法相比較而言,後兩種說法不容易被接受。因為前兩種說法充分尊重了對方,讓人易於接受並樂於改正,而後兩種說法態度就比較惡劣了,就算對方改正了錯誤,以後也會對你產生怨恨。
批評人要尊重事實
我們已經說過,批評人要對事不對人,因此批評人必須尊重事實,不能添油加醋,更不能無中生有,必須實事求是,以理服人。
像上述校樣事件中出現的問題,可能是由於校對人員長時間的工作疲勞後的一時疏忽造成的,不能憑個人的臆斷而上升到"工作責任心"的高度;也可能是校對人員校出後,組版人員疏忽而沒有更正。
因此,批評之前,一定要弄清事實的真相,不能昕風是風,說雨是雨,想當然。如果批評超出了事實範圍,就會變成人身攻擊,這對被批評者的自尊心造成嚴重傷害,使他感到在人格上受到了侮辱,就會把對方推到你的對立麵去,使問題變得更難解決。
批評要誠懇
無論做什麼,隻要真誠待人,也會得到他人的真誠對待。同樣,在批評他人時,態度一定要誠懇。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以關懷、愛護、誠心誠意的態度來對待他;不能擺出一副陰沉的麵孔,嚴肅地用指責和強硬的口氣說話,這樣就會使氣氛變得緊張,讓對方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批評最好是和顏悅色而又誠摯懇切的,這樣才會產生心靈溝通、包容的效果,更好地達到讓對方認識並改正錯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