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

宇宙的秘密

一、宇宙的邊界

夜晚,翹首仰望茫茫星空,就是掌握了一些天文學知識的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呢?換成通俗的說法就是,宇宙有沒有盡頭呢?

這是一個回答起來十分困難的問題。如果說宇宙是沒有盡頭的,那麼宇宙中就應該有無限多個恒星,不論你朝天空哪個方向望去,都應該能看到無限多的恒星。盡管每一顆恒星的光很微弱,但無限的恒星的光芒合起來就會無限地亮。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地球上就不應該有黑夜,背朝太陽那一邊也應該很亮。

如果說宇宙是有盡頭的,那麼它的外麵是什麼呢?其實,這樣提問題本身就是荒唐的。既然你問宇宙外邊是什麼,就等於你已經承認宇宙有邊界,否則怎麼會有外麵呢?

盡管這個問題難於回答,但因為它是物理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宇宙學問題,所以曆代科學家都在積極地加以探索,力爭對此做出比較合理的解釋來。

在伽裏略和牛頓之前,許多人信奉亞裏斯多德的觀點,認為宇宙是一個有限的結構,宇宙的最外層是由恒星天體構成的,因此恒星天體就是宇宙的邊界,在它之外,就沒有空間了。可以說,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就是建立在這種假說的基礎上的。

到了牛頓時代,科學家們開始接受無限無邊的觀點,即認為宇宙的體積是無限的,也沒有空間邊界。宇宙空問是一個三維無限的歐幾裏德多向空間,即在上下、左右、前後這6個方向上,都可以一直走下去,以至延伸到無窮遠。這種無限宇宙的觀點在衝破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精神枷鎖的鬥爭中,起過非常積極的作用,但它跟亞裏斯多德的學說一樣,都是沒有被證明的科學假說。在牛頓的力學中,每當討論一個有限的力學體係的運動時,總要假定可以選取的一個參考係,使引力勢(相當於電學中的中勢)在無限遠處成為常數。如果接受牛頓的無限宇宙圖像,認為物質均勻地分布在整個無限空間之中,那麼,根據牛頓力學又會得到無限遠處引力勢必不可能為常數的結論,這就是一個矛盾。如果要保證無限遠處引力勢必為常數,就要放棄物質均勻分布在整個無限空間內的假設,並認為物質主要集中在我們周圍的有限空間,那麼無限遠處雖然是常數,但物質的宇宙卻仍然是有限的。因此,牛頓力學在原則上不能用於描述無限宇宙這一物理體係。

進入20世紀後,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的理論,他認為不應先驗地假定宇宙空間必定是三維無限的歐幾裏德空間,因為宇宙的空間結構並不是與宇宙間的物質運動無關的。愛因斯坦給出了第一個宇宙模型,它既不是亞裏斯多德的有限有邊體係,也不是牛頓的無限無邊的體係,而是一個有限無邊的體係。所謂有限,指的是空間體積有限;所謂無邊,指的是這個三維空間並不是一個更大的三維空間中的一部分,它已經包括了全部空間。實際上,有限無邊的概念並不是在愛因斯坦的宇宙模型中才第一次提到。在他之前,亞裏斯多德就認為大地並不是平坦無邊的,而是一個球形的。實質上,這就是用有限無邊的球麵結構代替了無限無邊的平麵結構。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愛因斯坦提出的這個有限無邊的世界:假如有一隻小螞蟻在一隻大球上爬行,這個球本身是有限的,但球麵根本沒有邊界,對於螞蟻來說又是無限的。我們人類和這隻螞蟻一樣,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有限而無邊的宇宙中。

在愛因斯坦之後,天文學家又提出了新的宇宙模型學說。這種學說認為,宇宙的空間尺度一直在隨著時間而不斷增大,也就是說,宇宙正在不斷膨脹。宇宙自從誕生至今,每時每刻都在膨脹,一直沒有停止過。我們已經知道,類星體是離我們最遠的星星,最遠的類星體大約離開我們有100億光年。這個範圍大致上也就是目前我們觀測到的宇宙的大小。這麼大的宇宙中總共有多少個物質呢?有人做過一計算,如果把所有的物質都做成太陽,那麼整個宇宙內就可以有1000萬億億個“太陽”,也就是在1後麵跟23個零。

既然宇宙處在不斷膨脹的運動中,那麼它的邊界每時每刻都應該有具體的位置。從這個意義上說,宇宙應該是有限的。然而,宇宙的邊界又在不斷地向外擴展,科學家們還無法推算出它最終將膨脹到什麼程度,會不會永遠膨脹下去。從這個意義上講,宇宙又是無限的。

說到這裏,我們不能不這樣認為,宇宙中存在著千千萬萬個謎,而宇宙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謎。

二、宇宙是否會一直膨脹下去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現,河外星係普遍存在著紅移現象。所謂紅移,就是光譜線變長了,或者頻率降低了,如果某種原子原來發射的一條譜線波長為λθ,那麼從河外星係來的這種譜線波長λ總要比λθ大。紅移現象說明,河外星係都在遠離我們而去。也就是說,不管你站在宇宙間哪顆星球上,都會發現所有的星星都在向四麵八方飛散。

天文學家經過進一步觀察發現,距離近的星係紅移量小,距離遠的星係紅移量大,這種關係被稱為“哈勃關係”。比如,離我們5.7億光年的獅子星座,正以每秒1.95萬公裏速度離去;而離我們12.4億光年的牽牛星座,正以每秒3.94萬公裏的驚人速度遠離而去。照此推算,在離我們100億光年的地方它的速度將達到每秒30萬公裏,這與光速相等。再遠的地方由於光無法到達,因而人們也就觀測不到了。

星星與星星之間為什麼互相遠離呢?按照有些科學家的解釋,其原因在於宇宙膨脹。舉例來說,我們所處的宇宙好比一個帶斑點的氣球,星星就好比氣球上的那些斑點,吹氣以後,氣球開始膨脹,那些斑點之間的距離就會跟著變大。你不妨想象自己站在氣球上的某個點上,當氣球膨脹時,你就會發現別的點會慢慢地離開你站的那個點,越來越遠。如果你換到其他任何一個點上,也都會看到同樣的情景。

那麼,是什麼力量推動宇宙在不斷膨脹呢?根據宇宙大爆炸的假說,科學家們推測,在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是很小很小的,就像一枚雞蛋,宇宙學家把它形象地稱為宇宙蛋。這枚宇宙蛋非常熱,溫度可達1萬億度左右,所以它又被稱作“原始火球”。突然某一刻,這個原始火球爆炸了,於是物質就散開了,宇宙也就由此開始膨脹,一直持續到現在。

科學家們發現,宇宙在不斷膨脹的同時,又在不斷降溫,宇宙空間的溫度已經降到了-210℃。當然,這並不是說宇宙中任何地方都是這個溫度,比如,恒星上的溫度就很高,有的甚至達到幾萬度。但是在空曠的宇宙中,這些恒星就像寒夜中的篝火一樣,溫度再高也改變不了周圍的低溫世界。

既然宇宙從誕生到現在一直在膨脹,那麼人們不禁要問,這種膨脹會不會有停止的那一天呢?這也和宇宙的有限與無限一樣,是一個十分有趣而又極難回答的問題。

科學家們發現,宇宙雖然一直在膨脹,但膨脹的速度卻在逐漸減緩,原因在於宇宙中的物質之間存在著萬有引力。這種萬有引力在將互相離開的物質往回拉。在這裏難以估計的是萬有引力的大小。如果引力不太強,那麼膨脹速度雖然在減慢,但卻永遠不會變為零,這樣宇宙就將無限地膨脹下去。如果引力很強,那麼宇宙膨脹的速度就會逐漸減小到零,到那時候,宇宙的膨脹就會停止,並且開始收縮,越縮越小。

對於宇宙膨脹的前景,有的天文學家認為,宇宙中的物質密度很小,因而引力也很弱,宇宙將無限地膨脹下去。而有些科學家卻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宇宙中的引力比我們知道的要大得多,足以使宇宙停止膨脹,並開始收縮。

根據計算,如果宇宙的平均物質密度小於或等於5×10-27千克/米3(相當於每立方米中有3個核子),那麼,我們這個宇宙就會不斷膨脹下去,星體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

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大於5×10-27千克/米3,那麼幾十億年以後,隨著宇宙的膨脹,在引力的作用下,更多的星係將重新相互靠近,再靠近……此時,由於星體間的碰撞,星空將越來越明亮,天空也會越來越灼熱。最後,所有的星體都被壓縮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這時,高溫高密度所產生的巨大壓強會阻止這個壓縮過程的繼續,從而有可能再產生一次“大爆炸”,使宇宙再度膨脹。

有的天文學家認為,宇宙從來就沒有什麼開端,它的物質一直就在反複地聚攏而又分開,分開而又聚攏,永無止境。這樣一幅圖景被稱為“振蕩宇宙”。

那麼,宇宙的平均物質密度到底是多少呢?由於宇宙實在太大了,人們實在難以準確地測量出來,所以也就無法知道宇宙將來是不是會停止膨脹。

假如宇宙真的開始收縮了,那麼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比如,時間是不是到那時就走到了盡頭,開始往回退?隨著時間的倒退,曆史長河中已經發生過的一切會不會重演呢?這些深奧而奇妙的問題都在等待著青少年朋友們去探索。

三、宇宙的起源

宇宙是怎樣起源的呢?這是古往今來科學家們和大多數人們無不關心的問題。關於宇宙的起源,有過許多神話傳說。基督教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世界,中國古代神話則認為是盤古開天地。當然,這些神話和傳說都不是科學,因而不足為訓。科學家們對宇宙的起源做了種種研究,提出了許多科學假說。在這些假說中,“大爆炸”理論是宇宙學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一種學說。

“大爆炸”學說是美國天文學家側莫夫在本世紀中所提出的一種新的理論。它的基本觀點是:宇宙曾有一段從密到稀,從熱到冷,不斷膨脹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好像是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發。簡單地說,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理論把宇宙200億年的演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極早期。在這個時期,爆發剛剛開始不久,整個宇宙還處於一種極高溫高密的狀態,溫度高達100億度以上,光輻射極強。在這種條件下,生命根本不可能存在,就是地球、月亮、太陽以及所有的其他天體也不存在。在宇宙間,隻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宇宙處在這個階段的時間非常短,短到可以用秒來計算。

第二階段為中間期。由於整個宇宙體係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開始下降,當溫度下降到10億度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個時候才開始形成的。當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以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就結束了。在這一階段,宇宙間的主要物質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光輻射依然很強,但也依然沒有其他星體存在。和第一階段一樣,這個時期,沒有生命,也沒有太陽、地球和月亮等天體。這一階段持續時間比上一階段長,大約有數千年的曆史。

第三階段為穩定期。當溫度繼續下降到1.2萬度時,宇宙就進入第三時期。相對於前兩個時期來說,這一階段時間最長,大約有200億年的曆史。人們現在仍然生活在這個時期內。由於溫度的降低,輻射減退,宇宙間的主要物質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體係,這就成了人們今天扭看到的星空世界。人類所居住的太陽係就是這個星空世界的一員。

上述過程就是大爆炸理論所描繪的基本圖式。

雖然大爆炸理論在剛剛提出來的時候,並沒有受到人們的賞識,即使是在以後的40多年裏,也不斷受到人們的批評,但大量的天文觀測事實則支持了這一觀點。

第一,大爆炸理論認為所有恒星都是在溫度下降時產生的,因而任何天體的年齡都應該短於200億年。通過天文觀測和科學計算,確實沒有發現超過200億年的天體。

第二,通過觀測,發現河外天體有係統性的譜線紅移,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這種現象,紅移就是宇宙膨脹的反映。這一點,也與大爆炸理論相符合。

第三,各種天體中的氦含量都很大,一般都為30%左右。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產生氦的效率也很高。

第四,根據大爆炸理論,今天的宇宙溫度隻有絕對溫度12度。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3K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也有力地支持了這一點。

有了這些觀測事實的支持,因而使大爆炸理論在諸多宇宙起源學說中,獨占鼇頭,獲得了“明星”的桂冠,成了最有影響的一種假說。然而,大爆炸理論還存在著一些至今未能解決的問題,例如諸星係的起源和各向同性分布等,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觀測和研究,才能得出進一步的結論。

近年來,宇宙大爆炸理論一再受到衝擊。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測量後發現,宇宙正在迅速膨脹,其速度要比大爆炸理論所認為的還要快得多。由此推斷,宇宙可能隻有80億年的曆史,隻有大爆炸理論認為的宇宙年齡的一半。而銀河係中的一些恒星卻要比這年老得多;銀河係的曆史有可能長達160億年。

恒星比經宇宙還要年老,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又不是不可以解釋的。一種可能是對恒星的年齡估計錯了,另一種可能是宇宙大爆炸理論錯了,第三種可能性是存在著某種尚未揭示的力量在加速宇宙的膨脹。

美國的一些天文學家通過計算哈勃常數時也發現,宇宙要比目前估計的年輕。哈勃常數是確定天體和星係之間距離的數字,是大爆炸理論的主要依據。利用該常數能計算出宇宙擴張的速度,並由此計算出宇宙的年齡。

這些天文學家認為,這種“年齡衝突”表明,不是目前標準的宇宙模式需要修改,就是關於恒星和銀河係的演變理論需要重新審查。所以,這就需要青少年朋友們立誌做一個天文愛好者,並有誌於天體探測解開這個謎。

四、星際的作用

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一直這樣認為,在茫茫宇宙空間,除了恒星、恒星集團、行星、星雲之類的天體物質外,再也沒有什麼別的物質了。直到20世紀初,人們還認為星際空間是一片真空,後來終於發現,在星際空間充滿了各種微小的星際塵埃、稀薄的星際氣體、各種宇宙射線以及粒子流。

星際存在物質,最早是用光學方法發現的。1937年,有人在恒星光譜上發現了某些分子的吸收線,因為恒星上的高溫會破壞分子,所以從遙遠星球上射來的光線,在傳播過程中會被某種星際物質所吸收。在觀測中還發現星光通過星際空間有變紅的現象,這說明星際有塵埃存在。

到了40年代,科學家已經在恒星光譜中確認出了由星際空間中的甲川分子、氰基分子和甲川離子分子產生的光譜線。在50年代,隨著射電天文學的發展,本來有可能發現更多種類的星際分子,但當時的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在星際空間的物理條件下,即使能形成複雜的分子,也會立即被恒星發出的強烈紫外輻射所摧毀。

60年代,天文學界發生了一件轟動世界的大事,那就是終於發現了星際分子。1968年,美國的一個物理學家小組用大型射電望遠鏡,在銀河係中心區發現了氨的分子。後來,人們又發現了水蒸氣分子。它們的數量很多,在塵埃雲的後麵形成了體積巨大的分子雲。

不久,天文學家又發現了一種比較複雜的有機分子——甲醛。在地球上,甲醛常被用來保存動物的標本和屍體。它的分布十分廣泛,不僅在銀河係中心區域有,在獵戶座大星雲和其他區域都有。此後,人們利用射電望遠鏡又陸續探測到更多的星際分子,其中有無機分子,也有有機分子,如羥基、一氧化碳、氰化氫、甲醇、乙醛、丙炔脂、甲胺等等。到80年代為止,已發現的星際分子共有80多種。

在這裏最值得一提的是,1965年,有人在獵戶座大星雲中發現羥基分子的一條譜線特別明亮,譜線寬度又非常窄,而且在短時間內強度變化很大。如果說這是由於熱輻射造成的,那麼輻射源的溫度應為1013K;而從譜線寬度上看,熱源的溫度隻有幾十K。這是怎麼回事呢?後來人們從激光器的產生中得到了啟發,意識到這可能是一種微波激發射,即“脈塞”現象。在星際空間中,存在著天然的微波量子放大器,它能把氣體分子激發到同一個高能級,然後這些處於高能級的分子又一起回到低能級,同時放出大量光子,釋放的能量極大。然而,究竟是什麼力量造成大量的分子“反轉”,即一起激發到高能級呢?其原因現在還不清楚。

觀測和研究星際分子,在天文學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知道,構成生命的基礎是蛋白質,而蛋白質的主要部分就是氨基酸分子。它是一種有機分子。盡管人們還沒有在宇宙中直接觀測到氨基酸分子,但是科學家們在地麵實驗室裏模擬太空的自然條件,已經用氫、水、氧、甲烷以及甲醛等有機物合成了幾種氨基酸。既然合成氨基酸的原料在星際分子雲中大量存在,那麼宇宙空間中也就一定存在著氨基酸分子。有了氨基酸分子,隻要環境適當,就有可能轉化為蛋白質,進一步發展為有機生命。

科學家們在觀測中發現,由於星際雲中塵埃起保護作用,星際分子才能擺脫高溫恒星發出的紫外線的強烈轟擊而存在下來。它們彼此進一步發生各種化學反應,就逐漸形成了由幾個甚至十幾個原子構成的更複雜的分子。然而,使科學家感到困惑的是,有些星際分子竟是地球環境中找不到的,甚至在實驗室裏也無法得到。這些地球上不存在的星際分子,在太空中起什麼作用呢?它們有哪些物理、化學特性呢?這些問題還都是一個謎,等待著青少年朋友們去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