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智能篇

人的創造智能

大自然以亙古的力量和漫長的時間孕育、創造出人這個最偉大、最神奇的作品。但是,大自然在創造人、改造人的同時又被人所創造、所改造。人作為大自然的對立物,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以大自然的主人姿態站立起來,以自己獨特的創造智能進行創造活動。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的創造智能的結晶。人類的文明史實質就是人的創造智能的發展史。因此,可以這樣說,沒有創造活動沒有人類,便沒有人類文明;而沒有人的創造智能,便沒有人類的創造活動。

一、人的智能

人的智能是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能和本領。它既是物質長期演化的結果,更是人通過不斷的創造實踐獲得的,因此受社會曆史的製約和環境影響。人的遺傳提供了智能發展的可能性,環境決定了發展的現實性。

人的智能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人類自己在內)的才智和本領。人每天都是在做著各種各樣的事情,除了普通的生活活動以外,還要進行認識社會、改造社會、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認識自己、改造自己的學習、實踐活動。這些學習、實踐活動充分地表現了人所特有的才智和本領。

人的才智和本領包括“智”和“能”兩種成分。“智”主要是指人對事物的認識能力;“能”則主要指人的行動能力,也就是能作能為而且富有成效的能力,包括種種技能和正確的習慣等等。這種能力既可以以一種主觀的形式存在於人的頭腦中,也可以通過人的行動見效於客觀。人的“智”和“能”是有機的統一體,兩者緊密結合,密不可分。人的學習、實踐及語言交往等活動都是“智”和“能”的統一,是人所獨有的智能活動。

人的活動是有目的的、自覺的活動,一刻也離不開自己意向的主導。意向是人對待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活動。注意、欲念、意圖、情緒、意誌、理想等都是人的意向活動形式。但意向有積極和消極、恰當和不恰當之分。保持積極的意向、恰當的情緒和頑強的鬥誌等等,對人的智能的發展和發揮是十分重要的。

人的智能的特點主要是思想,而思想的核心又是思維。可以說,沒有思維就沒有人的智能,沒有創造性思維就沒有人的創造活動。

正是因為有了思維,人才能形成這樣或那樣較複雜的意向,從而主導著人的活動,表現出人所特有的自覺能動性。也正是因為有了思維,人不但可以認識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夠總結以往的經驗,規劃未來的行動。還正是由於有了思維,人才能製造、使用和改進種種工具,突破認識器官和行動器官的限製,大大提高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人類自己)的能力。總之,思維在人的全部智能中處於中心地位,起著關鍵作用。正是因為有了思維,人的智能才得以遠遠超出動物而產生質的飛躍,出現了思想、意識,從而使人成為萬物之靈。

人的智能既是物質長期演化的結果,更是人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獲得的。因此,人的智能的發展受社會曆史的製約和環境的影響

1.人的智能是物質長期演化的結果

人所生活的這個客觀世界(包括人自己在內)是由物質構成的,而物質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不斷發展變化的。地球的形成,生命出現和人類的誕生標誌著物質世界發展的三個主要水平。在物質世界發展的三個主要水平中,人是生物演化的最高成果,它的出現使生命展現出最壯麗的一幕,成為物質演化的最大奇跡。

從主體因素上看,人之所以能夠獲得一切必要的智能,是由於已經具備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即肉體器官。這主要是指無與倫比的人腦、神經係統以及靈巧的雙手和言語器官。人的一切智能都是在客觀事物的作用下,人的智能的肉體器官表現出特有活動的結果。

2.人的智能是通過學習、通過實踐獲得的

人剛剛在這個世界上誕生的時候,除了啼哭、吸吮等本能和反射性活動外,什麼真正的本領都沒有。人通過遺傳所獲得的隻是軀體的構造、形態,神經係統特別是大腦和感覺器官等的解剖、生理特點,——也就是人的機體素質。在一定的機體素質的基礎上,人必須在特定的社會生活中通過學習、親身實踐,才能獲得必要的智能。

一個人具有良好的機體素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的智能發展的生物前提。一個人如果生來就是聾子,絕不會成為音樂家。但人的機體並不就是智能,正如健全的聽覺器官並不就是音樂才能一樣。機體素質作為人的生物前提,它的作用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人的機體素質的個體差異雖然明顯地影響著人的智能的發展,但並不能決定人的智能的發展。決定人的智能發展的方向和水平的,是人的學習和社會生活的經濟和文化條件,特別是所受到的教育及個人的生活環境。這些條件不僅決定著人的智能的發展,而且也影響和製約著人腦和其他器官的發展。“狼孩子”的事例就有力地說明,雖然具備了健全的智能器官,但隻要脫離了人類社會,就會失去人的特性,沒有也不可能具有人的智能。

3.人的智能的發展受社會曆史的製約和環境的影晌。

人憑著自身的智能從事各種創造活動,不斷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和文化水平,又反過來製約著人的智能發展的程度和繼續發展的可能。

大量的曆史事實證明,現代人的智能比古代人高多了。像嫦娥奔月、龍宮探寶這些中國古代的幻想,現在已經變成了現實。這些事實是不是說明現代人的大腦結構比古代人大有改進了呢?

腦科學的研究表明,早在二十萬年以前,人的大腦就基本上是現在這個樣子。因此,人的智能的不斷提高主要是由於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和文化的提高。如人對自己大腦的認識就是這樣。古時候,人並不知道腦是思維的器官。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年)就認為負責思想的器官是心髒。隨著科學的發展,人才逐步認識到人的心理狀態不是受心髒影響,而是和人的大腦密切聯係。現在,人對大腦的認識已經進人分子水平,並且正在探索腦的更深、更高的奧秘。

如果沒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日益發達,人的智能的進展顯然是不可能的。

由於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條件下生活,因而社會的重大變革必然對智能的發揮和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麵,歐洲的文藝複興和產業革命,都是當時社會變革的產物。“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偉大的時代,必定產生生氣勃勃、思想活躍、智能煥發,大有作為並啟發後世的一代偉人。

人的智能的發展既受製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條件,同時也受製於環境的影響。因為環境影響著人的生存和生活,人也在不斷地影響和改造環境,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著自己的智能。

人自從擺脫完全依靠自然為生的狀況之後,在生產力還很低下的古代社會,就開始刀耕火種,進行著原始的生產活動,但這種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改造極為困難和有限。盡管如此,人還是頑強地同自然作鬥爭,不斷改變著生活的環境,同時也在這種活動中發展著聰明才智。中華民族的祖先在亞洲東方的土地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四大發明,而且在農業、冶煉、土木工程、建築、醫學、天文、數學、文藝、哲學等各個方麵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大約兩千年前,他們就揚帆出海,東渡扶桑;還修橋築路,連接四方;從西安直到地中海的著名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文明。大量史實證實,中華民族具有高度智能,他們與世界上各民族一起,為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隨著近代工業生產的發展和現代化農業的出現,人對自然界的開發、利用、改造的規模和速度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為征服自然而製造的各種工具,補充了肉體器官的某些不足,對過去不能達到的某些自然環境和間接環境進行創造,改造成了與人類密切有關的關聯環境和直接環境。沙漠造綠洲,荒石辟果園,天塹變通途,宇宙任馳騁。人的智能不但使環境越來越社會化和人為化,而且還創造出許多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東西,使人的生存環境擴大了範圍,增添了內容,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但與此同時,諸如三廢汙染,大量使用農藥造成的生物圈平衡失調,以及戰爭帶來的創傷等等,也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條件惡化,對人造成不良後果。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在認識和克服這些不良環境影響的同時,一定會進一步發揮聰明才智,創造出更美好的新環境。

人的智能的發展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歸結起來,不外乎遺傳和環境兩種因素。那麼,哪一種因素起決定性作用呢?

對這兩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其中有的觀點截然相反。

有人認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挖洞”;外國一位心理學家認為:“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這是百分之百的遺傳決定論者。

然而有人卻持相反的態度。中國古代學者墨子(前468~前376年),看到染絲著色的情況,想起環境對人的作用,慨然說道:“染在青色的缸裏就變成青色;染在黃色的缸裏就變成黃色;放在哪種染缸裏,就變成哪種顏色啊!”近代美國有位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甚至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我可以按照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方法,把他們隨意培養成醫生、律師……或是乞丐、盜賊。”這就是典型的環境決定論者。

當然,也有不少人的看法並不那麼極端。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科學家耗費了畢生的心血,進行了大量的工作,想要找出有說服力的證據來。

為判定遺傳因素對智能發展的影響,許多科學家對同卵生雙胞胎進行了科研,從這些雙胞胎一出生就進行跟蹤觀察的實驗,研究同樣的遺傳因素是不是會使他們獲得同樣的智能。有科學家還進行家庭史的調查,研究上下多少代的一個家庭,由遺傳而來的智能方麵的共同之處。

為判定環境因素對智能發展的影響,也有許多學者認真研究寄養子的特點,看看寄養的兒童是不是與這個寄養家庭的親生子女相像;也有學者去尋求科學家的分布與地區的關係,來分析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差別,對科學家出現多少的影響。對狼孩子的研究也很能說明社會和自然環境對人的智能發展的影響。

國外比較常用的一種研究遺傳與環境影響的方法,是對各種不同血緣關係的人進行心理測驗,然後看看同一類型的成對被試成績是否相似。這種相似程度用統計上的相關係數表表示。結果表明,同卵雙胞胎之間這種相關最為顯著,異卵雙胞胎次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則相關係數最低。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遺傳因素對智能發展的影響。但與此同時,也發現在同一類人身上由於環境不同,這種相關的程度也會有很大差別。在一起生活和成長的同卵雙胞胎相似程度遠遠高於不在一處生活的同卵雙胞胎;而沒有血緣關係但在一處生活的兩個孩子之間的相似程度,也遠遠高於既沒有血緣關係也不在一地生活的孩子。盡管這類心理測量不見得能完全如實反映人的智能發展的水平,但關於環境和教育在智能發展中的作用還是得到了普遍的承認。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知道了在性細胞的染色體裏,含有一定數目的、占一定位置的遺傳物質——基因,正是基因決定著下一代的不同性狀。通過生物化學的研究,又知道了基因的主要成份是脫氧核糖核酸(DNA),貯藏著遺傳信息和密碼,使上一代的形態性狀得以遺傳給下一代。

八十年代以來,美國科學家曾對小白鼠進行了腦化學研究,發現早期經驗能使白鼠的腦組織發生變化。生活在豐富環境裏的小白鼠腦皮質比較厚、比較重、細胞體增大,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比例有了變化,一些腦酶的活動量增高了,學習能力也增強了。這表明環境可能會影響遺傳的物質基礎。

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使人對遺傳和環境對人的智能影響認識會越來越深刻。現在,更多的專家主張要辯證地看問題,應研究這兩種因素的交互作用。或許可以說,遺傳提供了發展的可能性,而環境則決定了發展的現實性。

二、創造的潛能

現代科學中,思維與創造都成為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對象,研究創造心理已成為眾多學科的紐帶和目的。在人才學中培養創造性的人才,教育學中為創造而教,在電腦研究中模仿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中無不需要創造性的開拓人才。

在神話和傳說時代,創造力的第一次大爆發如懸崖瀑布傾瀉人間,以它那散珠碎玉為人類生活進行了理想的裝飾。以後進入哲理思辯及原始技術實踐時代,又如山澗小溪汩汩流淌,潤澤了哺育生靈的遼闊土壤。東方曾一度超過西方,我國戰國時《素問,八正神明論》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便代表這一段輝煌創造心理思想和理論概括。近代,西方心理學崛起,以1879年馮特建立心理實驗室為樗發展為現代心理學。與馮特同時的英國學者高爾頓(1822~1911年)對創造心理作了較為係統的研究,著有《遺傳與天才》(1869年)。他認為才能可以測驗,並進行了大量的調查,開拓個體心理學的研究,他創立優生學,希望能提高全人類的素質(其中包括智力與創造能力),他在這的貢獻超過了馮特。繼高爾頓之後,賈斯特羅發表了《發明的心理》,裏布特發表了《論創造想象力》,這個時期(1870年~1907年)可稱為創造心理研究的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為1908年~1930年。這一階段中,心理學家把創造心理劃入人格學之中,對創造性進行了個性心理分析。如法國數學家彭加勒的《論數學上的創造》,美國心理學家華勒士的《思維的藝術》,英國斯皮爾愛的《論創造心理學》等。其中華勒士提出的創造過程中準備、孕育、顯揚和校核四個階段至今仍是創造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之一。

第三階段為1931年~1950年。這一階段中,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們開始研究創造的認識基礎。克勞福德在《創造思維法》一書中,提出了各種具體的創造性思想方法。沃特海姆發表了《卓有成效思維》一文,從此創造性研究從偏重動機轉向認識與思維方麵。這時,學者們對華勒士提出的創造四階段作了實驗性研究,還探討了發揮創造力的年齡問題,對創造心理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1936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首次開設了“創造工程課”,對職工進行發明創造教育。1941年美國創造心理學家奧斯本出版了重要著作《思考的方法》,他還創辦了一所專門教授創造心理學的大學,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40年代以後,美國、英國、聯邦德國、瑞典都先後開展創造心理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