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日晷是赤道日晷,它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盤為石質,周邊刻有子、醜、寅、卯等12個刻度(時辰)。晷針為銅質,立於晷麵中心且垂直於晷麵。晷麵和赤道平行,也和地麵成一定角度。在陽光照耀下,晷針的影子就好像鍾表的指針一樣慢慢地移動(不過是逆時針的方向),晷針的影子指向晷盤的某一位置,便可知道是白天的某一時間。“一寸光陰”,就是指晷盤上晷針的影子移動一寸距離所耗費的時間。也有用晷指日影的,唐《初學記》引潘尼詩:“尺璧信易遺,寸晷難可逾。”唐錢起《錢考功集·送張少府》:“寸晷如三歲,離心在萬裏。”這裏,“晷”即指日影,“寸晷”指一寸長的影子,借指時間。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在內蒙古(山西托克托城)呼和浩特出土的玉盤日晷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日晷,它的年代是秦漢時期。這座日晷呈一尺見方,石材;石板表麵平整,中央有一個較大、較深的圓孔,圓孔之外有一半徑近4寸的大圓。圓周上刻有69個淺孔,淺孔都標上1~69的數碼,並有直線與中央圓孔相連。按69孔所占圓周2/3略加估算,整個圓周是等分成100等份的,每一淺孔占1/100。之所以有一個扇形空缺,想是因太陽從地平線升起前和落下後都不會形成投影,故晷麵的這一部分不必設刻度。
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所用達幾千年之久,然而,日晷有一個致命弱點:即陰雨天和夜裏是沒法使用的,因而中國古代還同時使用著另一種計時器——漏刻。直至1270年,意大利和德國才發明了早期的機械鍾,而我國則直至1601年,明代萬曆皇帝才得到2架外國來的自鳴鍾。清代時雖有很多進口和自製的鍾表,但都為王宮貴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還是看天曉時,延續著使用“尺寸”來衡量時間的古老方法。
日晷作為古代計量時間的重要工具,經過幾千年時光的浸潤,今日亦成為有著特殊含義的紀念物。清華大學大禮堂前綠草如茵,正前方就是一座日晷紀念物,下部底座上刻有校風“行勝於言”以及建造年月;北京大學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前,也安放著一座日晷。日晷形象的中華世紀壇,更是作為首都迎接新世紀的象征,被人們賦予了種種美好的期待。人們更加記得2008年8月8日,當時鍾接近晚8時時,焰火在“鳥巢”上空綻放,一道耀眼的焰火隨即在體育場上方滾動,激活古老的日晷。日晷將光芒反射到2008麵缶組成的缶陣上,和著擊打聲,方陣顯示倒計時秒數。缶麵上連續閃出巨大的9、8、7、6、5、4、3、2、1……激動人心的那一刹那,古老的日晷與我們同在。
古往今來,時間總是讓人們感到最神秘和深奧的所在。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時間,也都會在某一刻走完自己的時間。古老的日晷上光影浮動,一寸光陰一寸金——人人都懂,人人都說,然而寸金亦難買寸光陰,有的人窮其一生才領悟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