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投資”的認識(1 / 3)

“風險投資”的認識

新世紀的發展取決於高技術,而高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對現有產業的優化升級、對整個社會結構和效率的改善、對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一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和國防實力的增強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高技術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征。這使得銀行等傳統的投資主體對其望而卻步,因此,中國富豪在創辦高科技的征途上就隻能依靠風險投資。在這個過程中不乏成功者,但也有一些創富者在這條道路上斷送了創富夢。

1.中國風險投資的誤區

風險投資機製的探索在中國已10年有餘,“風險投資”這個概念是中國富豪渴望已久的,尤其是創辦高新技術產業的富豪,這與風險投資在美國高新技術產業創造的經濟奇跡相關。在矽穀企業中,像微軟、英特爾、雅虎等國際著名大公司,都是風險投資把他們扶上馬,給他們提供創業的資金動力的。美國連續10多年高速發展,打破了傳統經濟學說的框架,高新技術產業功不可沒。據統計,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率高達30%,其中風險投資就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孵化器。1998年,美國風險投資資金達到128億美元,比5年前增長了3倍。

我國90年代以來的風險投資主要是國家投資和銀行信貸,基本上是國家設立的孵化基金。目前,關於建立健全的風險投資體係的呼聲越來越高,1998年3月,民建中央向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提交了《關於盡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提案》,風險投資進一步受到國家的重視。在另一方麵,國際風險投資已經登陸中國,四通利方於1997年8月成功引入650萬美元風險基金;1998年5月深圳金蝶公司引入了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設立的“太平洋風險投資基金”2000萬元人民幣;1998年10月,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與國家科學技術部在北京簽署了合作備忘錄,IDG將在未來7年內斥資10億美元風險投資資金,扶持中國350家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據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調查,國外風險投資在我國從1992年的6000萬美元增長到1995年的近7億美元。從1997年開始,國外風險投資資金加強了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關注;同時,國內企業也開始嚐試,如聯想集團注資珠海的金山公司。

目前,國內風險投資基金還有許多缺陷。據1999年4月份由一個“科技風險投資公司實證分析與管理模式研究”課題組公布的《中國風險投資形態研究報告》顯示,國內風險投資的主要缺陷有:

一是風險投資公司基本上都是直接或間接由國家或地方財政發起的,資產規模小,實力弱;極少有民間資本。這些資金不能承擔大型的項目,也不能作長期的投資,走的是“短、平、快”之路。

二是絕大多數風險投資帶有政府部門的指令性和地方色彩,甚至於可以違背經濟規律。

三是風險投資公司自身素質不高,缺乏整體思路和遠大戰略,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乏力,許多風險投資公司更關注於房地產和股市。他們除了給企業資金外,並不能在管理理念、業務網絡、戰略聯盟等方麵幫助企業提升綜合素質。

四是對投資企業缺乏全麵的了解和考核。他們隻看中企業的技術能力和科技水平,往往忽視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不了解受資企業是否真正懂得風險投資的遊戲規則,時常出現被受資企業“圈錢”現象。

風險投資畢竟在中國發展的時間太短,無論從數額和比重上,都是杯水車薪、微乎其微,尤其是在高新技術產業。但是,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會有更多的國際風險投資資金進入國內;同時,隨著國內風險投資機製的逐步建立,遊戲規則的逐步熟悉,國內的投資資金也會壯大起來,特別是民間資本,將是其中一個活躍的因素。這意味著:中國富豪創辦科技企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會;同時,一批創富者也將進入風險投資領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但同樣的,也不能排除這些走入風險投資領域的中國富豪的創富路的斷送。

張樹新這個創辦中國第一網瀛海威的奇人便因為風險投資而導致了失敗。

計算機進入中國的曆史有些晚,但是因特網在中國的誕生卻幾乎是與西方國家同步的,這可能要歸功於張樹新這樣有敏銳商業頭腦的留美人員,在當時美國人還對這門技術的商業前途有所顧慮的時候,他們已開始投身到這一份事業中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