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升華智慧成功創造財富
創業致富的百萬富豪都是經營的大師,是智慧的化身,以智謀財,以智圖強,以智爭勝,是現代創業者形象的濃縮,是創業精神的外在表現。
成功創富的實踐必會使智謀在實踐中不斷升華,而礪煉出的智慧也使創業者在商戰中更為遊刃有餘,這種良性循環是無價的。
1.觀念更新,萬兩黃金
常言道:觀念決定行動,思路決定出路。百萬富豪的創業、創富也是如此,打好觀念仗,換好腦筋,創業致富就會有著更多機會。
觀念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隻有不斷創新,不斷進取,在觀念的轉變上搶占先機,集中注意力,尋找將注意力轉化為財富的機會,才能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迎得創富的新春天。
誰說窮鄉僻壤難賺錢?隻要有了市場眼光,運用現代經營意識,不但能賺錢,而且能賺大錢。信陽市果品廠廠長徐德山的成功之路,便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董家河鎮是河南信陽出名的一個鎮,這裏山清水秀、草木茂盛,是聞名四方的金獎毛尖茶的生產基地。董家河的山山嶺嶺受天地靈氣的熏陶,長滿了各種天然野菜。這些野菜有被史書記載的名菜,也有被當地百姓津津樂道、鮮嫩可口的其他野菜。然而世世代代,憨厚的山裏人隻知在旺季擇些送給城裏的親戚朋友,或自個兒用鹽水醃泡幾壇,過節時招待貴賓。沒有誰能想到這溝溝坎坎俯拾皆是的野菜也能成為發家的財富,隻能任其年年枯死腐爛山中。這時卻有一個人把眼光盯上了這些天然寶貝。他叫徐德山,時任茶場副場長。多年的商海生涯使他煉就了銳利的市場眼光,當綠色食品剛剛走向市場時,他就認定這類產品極具市場前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解決溫飽的消費狀況,重視口味與保健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山野菜,作為純天然土特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因此,徐德山一直琢磨著把這些大地恩賜變成有經濟價值的綠色保健食品。
就在這時,同在董家河鎮的縣果品廠正處於慘淡經營之中。徐德山經過認真考察,認為利用果品廠的廠房、人員、設備,進行山野菜的多種開發,不但可使果品廠起死回生,更是自己一展身手的良機。
1996年4月,徐德山如願進了果品廠任廠長。別人不明白,放著好好的茶場副場長不幹,偏來接這亂攤子,他徐德山圖個啥?隻有徐德山自己清楚,他要在這裏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然而,他麵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工廠基本處於半停產狀態,幾十萬元“三角債”壓得人們透不過氣來,賬麵上隻有500元流動資金,工人們情緒低落。為了步入良性循環,徐德山首先召開全廠動員大會,公布新規章、新製度,引進私營企業競爭機製,實行底薪+效益工資製。真正的多勞多得調動了工人們的積極性。對於推銷員,利用交納風險抵押金掃除貨款回籠難的障礙。一係列的獎懲措施使果品廠迅速形成了一個嶄新的風貌。
在放棄老產品水果罐頭的同時,徐德山開始了新產品——山野菜係列風味的開發研製。為了使野菜的特點能夠適合更多消費者的口味,他與有關人士一起進入深山,采集野菜樣品,化驗營養成分,確定開發野菜產品的種類規模。經過一番辛苦,開發產品方案出台了。為此,他開始向農民收購各種野菜、野果,引得全鎮一片驚喜。感覺天上掉下餡餅,身邊不值錢的東西竟能變換出錢來。在生產上,徐德山身先士卒,和工作人員一樣加班加點。在檢驗時,徐德山又嚴格監督,親自把關,不讓一件次品走出工廠。很快,“千佛塔”牌山蕨菜、莆珠花、紫雲英等10餘種係列風味野菜問世了。
在商場中摸爬滾打多年的徐德山深知,再好的產品,宣傳跟不上,銷售員跑斷腿也很難打入市場。一開始,他就從清欠回來的有限資金中撥出宣傳經費,確定了以信陽地區為重點,向省內外輻射,多種宣傳並舉的銷售戰略。在《信陽日報》、信陽電視台,徐德山首先發起了廣告衝鋒,轟動效應令人耳目一新。與此同時,為了擴大宣傳範圍,徐德山又先後推出燈箱廣告、路牌廣告、電話號碼簿彩版廣告,把果品廠的山野菜係列風味更直觀地展示在人們麵前。由於宣傳對路,不僅消費者購買踴躍,經銷商也紛紛主動上門,果品廠生意火爆空前。
能成為百萬富豪,其自身素質是有著過人之處的,徐德山就是這其中的一個代表人物,當然,像他這樣的百萬富豪在中國還有很多,很值得創業者借鑒。
2.強化超前意識
超前意識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體現,它需要敏銳的洞察力,高屋建瓴的商業眼光,果敢的商業判斷力,沒有超前意識的創業者是難以在競爭激烈的經濟大潮中揚帆前進,成為最後坐上百萬富豪交椅的人。
超前意識是一種時刻追求進步和發展的良好心理氣質,但它並非是治愈企業裹足不前之症的惟一靈丹,超前往往建立在對形勢的高瞻遠矚基礎上。
正如沒有空中樓閣、沙灘城堡一樣,任何高屋建瓴的眼光都需要踏實的基本功。當今時代,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創業者尤其需要具有高屋建瓴的思維,隻有這樣,才能在風雲激蕩、波濤洶湧的商海中把握航向。位居2000年中國大陸50富豪排行榜第八位的徐文榮就是依靠超前意識和高屋建瓴的眼光,同時借勢高科技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徐文榮最早從走村串戶的貨郎起家,他雖懂得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道理,但當時的社會條件卻不允許他有發展的機會。後來雖然徐文榮當上了不脫產幹部、區團委書記,但由於三年自然災害,他又被動員回到橫店家鄉務農。不久,他便被鄉親們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浙中丘陵地帶,若論風光,確實不錯,但論良田,就不多了。以橫店而言,人均隻有半畝!村支部書記徐文榮看見村民們過著貧困的以至饑饉的生活,犯愁了:農民們怎樣才能溫飽,才能富裕呢?就靠這人均半畝土地?就靠這自給自足的封閉式經濟?
他想:我是個支部書記,我有責任使父老鄉親富裕起來。他不顧禁令,偷偷帶領村民辦了糧食加工廠、五金廠、木雕廠。果然都賺了點。徐文榮便用這錢在村頭建小拱橋,在街上建影劇院。這為村民們帶來了希望,卻也為徐文榮引來了大禍。他理所當然地成了“全村最大的走資派”。今天高帽,明天遊鬥。常言道死罪好受,活罪難熬,徐文榮見勢不妙,便腳底抹油,逃掉了。這一來可苦了他的妻子何彩仙。造反派用稻草紮了個徐文榮的模擬像,叫她背上,挨村遊鬥,一次,兩次……一直到150次。她手中牽著一個孩子,懷中抱著一個,從這個村被押到那個村。她屈辱的眼淚灑落在八麵山下的土地上,她實在不懂:使村民日子好過點又有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