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棵樹到一片森林(1 / 2)

從一棵樹到一片森林

新加坡森林企業集團是在東南亞很有影響的大企業,它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擁有19家下屬公司,經營貿易、金融、工業、建築、種植業及礦業。到1986年,其總資產約16億新元,可以稱得上是一片茂盛的森林了。誰能想到,1950年它隻是一個小小的作坊,創業資金隻有2000新元。集團企業的董事主席孫炳炎是這片森林的營造者,他從一個小學徒幹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努力和精心經營,終於成了大富豪。在《森林五十年》特刊的發刊詞中,他說到事業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憑自己的好學、好問、不怕失敗。做人處世一定要謙虛有禮、不恥下問。要尊重他人,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搞好人事關係和好學不倦都是成功的要素"。他的座右銘就是"學無止境"。

1912年,孫炳炎出生於中國福建省同安縣孫厝社。他的父親孫清廉在家鄉開了一家小雜貨鋪,有5個子女,孫炳炎排行老三。

童年時期,孫炳炎和他的兄弟在陳嘉庚資助開辦的樂安小學念書。1925年,父親感到生意難做,帶著長子到新加坡謀生。第二年,孫炳炎和二哥及2個妹妹跟母親也去了新加坡,在那裏安了家。

1927年,孫炳炎才15歲,為了生活,父親把他送到一家雜貨店當學徒。他住在店裏,每天早上6點鍾就開始打掃店鋪,開門、送貨,什麼雜活都幹。晚上關門後,還得糊紙袋,一直幹到11點多鍾才能休息。這樣幹了一個多月,父親見他太勞累了,不忍心讓他再這樣幹下去,便將他送到一個同鄉開的酒店裏當店員,月薪14新元。幹了一年多以後,他又轉到一家公司當文職人員。在工作之餘,他努力求知,上夜校,學英文,並自學寫作,曾在《新國民日報》上發表過一些雜文和小品文。學習、寫作,他每天都要搞到深夜;之後又學習馬來文和商業經營知識,了解當地社會和商情,這些都為他日後創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32年,孫炳炎才20歲,就決心自己創辦公司,他在2個哥哥的幫助下,在芽籠地區辦起了森林木材公司。開始時,這個"公司"隻是一家小作坊,總共隻有3名職員。既無資金,又無熟悉的客戶,起步非常困難。好在他們兄弟通力合作,2年後,逐漸有了些贏利。這時,兄弟3人就決定分開各自單立門戶,獨資經營。大哥辦了森業公司,二哥辦了森安公司,孫炳炎則保留森林公司。兄弟3人都想試試自己的能力。當時,他們每人手中分得的資金是2000元。他們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始了競賽,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老三是他們中唯一的勝利者。

分家以後,孫炳炎仍舊以經營木材為主,他既是老板,又是書記、售貨員和收賬員,實際上是單槍匹馬地開始了第二次創業。3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過去,各地經濟建設和工商業也逐漸複蘇。這期間,森林公司除經營木材外,還經營水泥等其它建築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水泥已成為該公司的主要經營業務。孫炳炎的森林公司信譽良好,獲得各地廠商的信任,資金周轉也比較靈活。他開始有了一大批穩定的客戶,許多木材電鋸廠、建材五金商行和洋行都和森林公司發展業務關係。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孫炳炎經營的水泥業在東南亞已有一定規模。他代理經營的越南紅龍牌水泥,一次都要運來幾萬包,幾十艘載滿水泥的駁船停泊在新加坡河岸邊,氣勢相當大。那時,公司的職員已增加到20餘人。10年時間,公司的資本已有數十萬元,成為初具規模的企業。

戰爭期間,新加坡遭日寇飛機轟炸,城市建築破壞嚴重。戰爭結束後,建築行業便成為國家建設的主要行業。孫炳炎利用這個機會,繼續擴大經營木材、水泥、鋼鐵、大五金等各種建築材料。由於森林公司原先有著良好的信譽,建築承包商們都願意與他合作,公司發展速度較快,1949年,公司從芽籠地區遷移到新加坡市中心,資產已增至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