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職業技術教育的關係(1 / 2)

論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職業技術教育的關係

智庫

作者:賈惠婷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直接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經濟建設。農村的經濟建設離不開高素質的、具有高水平職業技術的農民群眾,因此,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對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影響十分重大而深遠。

關鍵詞:農村經濟 職業技術 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近80%的人口是由農民組成的,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要實現全麵小康社會,達到經濟建設目標,首先就要實現農民的小康,實現農業水平的現代化,也就是說要保證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現代的農民,不僅僅需要掌握基本的農業技術,還需要具備一定的銷售經營手段,把握市場動態,熟知公證、合同、結算等專業知識。熟悉一些現代科技技術,努力增加農產品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經濟效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逐漸凸顯其重要性。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能夠針對農民群眾培養他們的農業技術水平,並教授給他們所需的科學技術和知識,並根據需要有針對性的教授他們管理經營理念,從而從整體上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素質,引導他們走向致富之路。故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直接受製於農村勞動者的素質水平,而農民的素質培養離不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職業技術教育密切相關。

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農村的發展情況與發達國家的農業相比,整體水平比較落後,結構體製上存在許多的缺陷。首先,我國農村農業的經營規模小,不利於後續管理和發展;其次,我國的農業產品科技貢獻率很低,基本隻能達到35%—43%,而相比於這個數字,發達國家的科技貢獻率則達到了70%—80%,以色列則更優秀,高達95%。再者,我國的農業教育、科研、生產、推廣等組成的農業科技體製結構不合理。各個部門分工不明確,無法構成一個和諧一致的整體,重複低水平工作,從而從體製結構上製約了農業的發展[1]。最後,我國農村沒有一支穩定的科技隊伍來推廣新的科學技術,從事農業科技的技術人員的素質普遍偏低,從而使得我國農村農業的科技成果轉化。

在發達國家,普通農民平均具有12年以上的教育水平,能夠知曉現代科學技術,並熟練使用相關的農業機械。而我國則比較落後,農民平均具有7.4年的教育水平,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4%,僅具有小學文化水平的為31.1%,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多數,為49.3%,而到高中文化水平的就僅占9.7%,而具有專業水平的文化教育就少之又少,中專水平僅占2.0%,大專則更少,僅僅為0.5%。由此可見,我國農村的整體文化水平偏低,87.8%的農民僅具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

而我國加入WTO後,農業的發展更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由WTO帶來的良好的出口環境促進了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村能更多的進行水果、蔬菜等產品的密集生產,出口銷售到海外,給農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是,出口農產品需要在世界市場中參與競爭,同時國內的劣勢農產品還要受到進口農產品的衝擊,導致農村存在農產品難賣、農民收入緩慢增長,農村發展水平滯後等問題[2]。並且,隨著我國入世後,農村一些長久積累下來的矛盾逐漸明顯,部分地區還存在幹群關係緊張等現象。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的另一大表現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一個不斷擴大的趨勢。在2000年時,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值是2.9,即城鎮居民收入是農村居民收入的2.9倍,而發展到2006年,該比值直接擴大到3.28,到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顯著增大,達到了3.33,雖然2011年進行了一定的調整,稍有下降,為3.23。但是城鄉收入差距整體還是很大。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有農村戶籍製度、土地資源的限製及第一產業本身就比第二、三產業經濟效益低以及農村教育水平低。其中,農村教育水平低是影響比較重的一個原因。

三、農村經濟發展與職業技術教育密不可分

由前麵分析可知,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而我國農村的發展現狀卻不樂觀,農村的科技培訓相對來說比較落後,使得農村勞動者的素質整體較低,從而直接製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能為農村勞動者提供廣泛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科技培訓,並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實施遠程教育,並培養農村鄉鎮企業管理者的管理能力[5]。加強對接受能力較強的農村青年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將他們培養成新農村建設的領頭人,發揮他們帶頭人的作用,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勞動者的積極性,帶動他們一起學習農業科技知識,掌握新興農業技術,從而從整體上提高農村的生產力,使生產更具科技含量。同時,在越來越強調生態綠色的當代社會,職業技術培訓還可以向廣大農業勞動者傳授迎合社會的綠色、生態的農業技術知識,使農村的農業發展更加產業化[3]。職業技術教育由於其能落實到農民勞動者,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因而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可以加快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久而久之調整農村經濟的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為建設新農村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