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王賈尼尼
經過整整半個世紀的奮鬥,阿馬迪·賈尼尼終於登上了全美國第一大銀行總經理的寶座。他的一生,不僅為加利福尼亞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對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濟飛躍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是當之無愧的金融巨頭。
賈尼尼的父母親都是意大利移民,在19世紀的淘金熱時期來到美國舊金山。他的父親路易斯·賈尼尼靠借貸在離聖諾耶(即今天的矽穀所在地)不遠的郊外開了個簡陋的客棧,後來又把客棧賣掉,在聖諾耶和舊金山灣之間的聖塔克拉盆地買了一塊40英畝的土地。在這之前,他們的長子阿馬迪·賈尼尼出生在客棧的木屋裏。移居後,他的弟弟亞特裏奧和喬治相繼出世。
聖塔克拉盆地有著大片的葡萄種植園,葡萄業的競爭相當激烈。路易斯為了避開競爭,種植了杏子樹,雇傭了一些意大利移民和墨西哥人。阿馬迪在聖母院小學讀書,放學以後,他作父親的幫手。在學校裏,他的成績中等,但算術成績卻總是班上第一名。
1877年,路易斯因沒有答應一個意大利移民1美元的借款,在杏林裏被槍殺。那一年,阿馬迪才7歲,他的母親才22歲。這件事給他心靈上烙下終身無法撫平的創傷。
維吉妮婭是個堅強的女子,她一人既要照料3個孩子,又要管理果園。這樣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她又嫁給一個經常關心照顧他們母子的馬車夫斯卡蒂那。兩年後,他們將果園和房子賣掉,搬到聖諾耶鎮上居住。直到阿馬迪12歲的時候,他們才在舊金山買了房子,在那裏經營水果和蔬菜批發,做起了中間商。
阿馬迪與繼父的關係很好,每天零點左右,父子倆就起床趕著馬車去瓦夫碼頭,等待貨船到來。運果菜的船一靠岸,喧囂嘈雜的拍賣就開始了。斯卡蒂那一邊做生意,一邊教阿馬迪拍賣用語、喊價和辨別果菜質量的方法。拍賣結束後,他們在瓦夫的早食攤上吃過早飯一阿馬迪再生學校上課。
瓦夫附近有個被稱為"貴族之丘"的小山,山上全是高級住宅。阿馬迪非常羨慕那些充滿羅馬情調的建築,經常幻想將來有一天,自己也擁有那樣的住宅。
小學畢業後,母親送阿馬迪進了一所學製隻有6個月的實務學校。畢業後,就在父親的店裏工作。這時,他雖然才15歲,已經長成一副成人的體格,高185厘米,體重77公斤,很像生父路易斯,而且性格爽朗,喜歡幹活,從不叫苦。
在果菜拍賣市場上,阿馬迪被同行們稱做"斯卡蒂那小開(少爺)",他做生意頭腦靈活,算賬快,雖然隻有17歲,卻已是市場上的行家了。一天,他向繼父建議:“聽說最近市場上柳橙和葡萄柚很好賣,我打聽過,聖阿那的塔斯丁公司品質最好,我們買進來看看,怎麼樣?”
斯卡蒂那吃了一驚:“天哪,你怎麼想起這主意!從舊金山到聖阿那,用6匹馬拉的貨車得跑兩天兩夜。傻瓜才會跑那麼大老遠去買柳橙和葡萄柚。”
阿馬迪說:“但是這值得,聖阿那人口少,這種東西一定很便宜,隻要能運到這裏來,售價會提高許多,賺頭會很大。”
斯卡蒂那雖認為有道理,但仍覺得沒有把握:“那就試試看吧,要是真賺了大錢,我給你買金表。”
阿馬迪果然成功了。繼父也兌現了他的許諾,給他買了金表。原本在加州極為罕見的柳橙和葡萄抽後來竟成了加州的特產,這是阿馬迪的功勞。
阿馬迪的第二個創舉是建立了契約買賣的方式:他不滿足於拍賣市場的這種亂哄哄的買賣,要做更大的生意。他征得繼父的同意後,獨自騎馬到薩克拉門多盆地的農家,在農作物未采收之前就與農民訂立收購契約。這要付一部分定金,但蔬菜和水果的價格卻要比瓦夫碼頭上便宜得多。他這樣做,不僅從販運商手中奪過了利潤,而且,比販運商們買來的還便宜。農民也很樂意,因為得到了定金,農作物的銷路也有了保證,又可以減少乃至避免氣候突然變化造成的損失。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雖然阿馬迪要承受一定風險,但風險和利潤通常是成正比的。年僅19歲的阿馬迪因此被人們視為經商的奇才、鬼才。
在經營這種契約買賣的過程中,阿馬迪深感農民的貧苦。尤其是那些來自意大利的移民,他們為了買農具和種子,經常不得不將農田作為擔保,向高利貸者借錢,他們稱高利貸者為"貸款鯊"。其原因是銀行不肯貸款給貧苦的農民。由此,阿馬迪萌生了向這些農民提供貸款的念頭,他的想法是不收利息,用貸款的形式取得下一季收獲的買賣契約。實際上,這便是他最初的"農民銀行"的構想雛形。
22歲的時候,年輕的阿馬迪愛上了當地一個富商的女兒克羅琳達,盡管這個女孩子已經有了未婚夫,他仍堅持不懈地給她寫情書,送鮮花,決心追求到底。後來,克羅琳達的未婚夫去歐洲留學,這給了阿馬迪一個極好的機會,他終於成功了。克羅琳達成了他的妻子。婚後,他們生了兩子一女。
阿馬迪的嶽父也是個意大利移民,原來在內華達山麓從事淘金,卻一無所獲,後來經營不動產發了財,擁有約50萬元的銀行股份和不動產。論財產,他們兩家可謂門當戶對。阿馬迪結婚10年後,也就是在他32歲的時候,嶽父去世了。克羅琳達還有許多弟妹,她的母親忙不過來,就委托阿馬迪在今後10年中代管遺產。
這是阿馬迪一生事業的一個轉折點,他將自己當時在舊金山已是首屈一指的中間商經營權轉賣給他人,轉而開始去經營不動產。他的嶽父是當地一家叫做哥倫布儲蓄暨貸款銀行的創始人,這是一家類似信用社的小銀行。合夥人叫夫坎西,是淘金熱時期來到加州的意大利移民,這人在意大利人中聲望最高。憑著嶽父留下的股份,阿馬迪進入哥倫布銀行董事會當了董事。
哥倫布銀行雖然創辦得較早,但由於夫坎西的思想和經營方式比較保守,一味地將意大利移民中經營成功的大商人作為放貸對象,這實際上是限製了銀行的發展。
阿馬迪來到銀行後,很快就得到下屬的尊敬和愛戴,但他和夫坎西這位銀行的創建者卻經常因意見不合發生爭執。他們對銀行經營方針的看法相去太遠。
阿馬迪認為,舊金山一年要增加2000多人口,銀行應該積極拓展經營範圍,向農村中那些意大利移民放貸,即使是小戶貸款對象也不應放過。此外,南加利福尼亞的洛杉磯發展很快,應該將經營的觸角伸向南方才是。
夫坎西從心裏根本瞧不起這位新來的董事。他說:“你別老是一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樣子,盡提些冒險的構想。幹我們這一行,隻要能堅持原定方針,穩紮穩打地經營就夠了。”
兩人的爭論無休無止。
後來,夫坎西趁阿馬迪陪母親回意大利探親的機會,召開股東會議,並在暗中活動,取得了大多數股東的支持,開始排斥阿馬迪,把他從重要職位上撤下來。夫坎西還有一個後台,就是威爾斯·華國銀行的總經理海爾曼,這人早就想並吞哥倫布銀行,他出錢收買了原先支持阿馬迪的股東們。這樣一來,在董事會上,夫坎西就占有絕對的優勢了。
阿馬迪發現形勢不對,他幹脆辭職而去,決心開設一家屬於自己的銀行。
這時,大量外國資本湧入舊金山,造成當地的美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對峙的局麵。但所有這些銀行,不是從事投機,就是目光盯著大企業,沒有一家想到小本經營的貧苦農民。阿馬迪認為,隻有把這些農民作為貸款對象,他未來的銀行才能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