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論治,對症下藥。處於上述各種狀況時,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就是“放得下”。文革期間有位從部隊調到地方工作的師級幹部,他因不服“四人幫”橫行而被打成“右派”。當時批判他的大字報鋪天蓋地。但這位幹部也真絕,在大熱天居然披著棉大衣去看大字報。別人以為他“發寒熱”,他卻幽默地說:“這就叫心定自然涼。”有位著名演員在受審查的“牛棚”裏,不但說笑如常,而且還自編了一套“牛棚健身法”,直到如今,他還在用此法鍛煉身體,年過八旬照樣到戲曲沙龍引吭高歌。“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這是多麼的放得下啊!這些都是特殊情況下特殊人物的特殊放得下。在通常情況下,“放得下”主要體現於以下幾方麵:
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酒》詩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如能在這方麵放得下,那可稱是非常瀟灑的“放”。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理智失控,剪不斷,理還亂。若能在情方麵放得下,可稱是理智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據專家分析,高智商、思維型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較高。其主要原因在於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然能對“名”放得下,就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憂愁能否放得下。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憂愁可說是妨害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狄更斯說:“苦苦地去做根本就辦不到的事情,會帶來混亂和苦惱。”泰戈爾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衝洗。”如果能對憂愁放得下,那就可稱是幸福的“放”,因為沒有憂愁確是一種幸福。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暫,猶如煙花般的短暫炫目,一閃而逝。快樂也是一輩子,痛苦也是一輩子,為什麼你不讓自己活得更快樂一點呢?當你把自己的快樂帶給別人時,你會覺得其實在這個地球上還是有許多快樂的事情的,我不否認愛情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愛情的生活是不完美的,可是,除了愛情之外,有許多值得你去做的事,還有親情、友情值得你去灌溉,不是嗎?
過慣了城市的喧囂生活,不由自主地浸泡在現代文明和高科技的浴缸裏,被舒適的水波按摩得四體慵懶,總想尋求一種新的休閑樂趣。因此,一得空閑,三五朋友相約,去郊外登山攬景,便成了生活中其樂無窮的一大快事。
攀登,幾乎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人類渴望攀登的夢想,在每個人兒時的記憶裏都是永不陌生的回憶。盡管上山的路崎嶇難行,但山林的空氣卻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怡人,這是身居鬧市的人怎麼也感受不到的!在手腳並用的向上攀爬中,最能發揮你原始的潛能。酸脹的腰背,沉重的喘息,亂顫的雙腿,讓你體驗艱辛,感覺人類原本屬於自然的那份真誠。
其實,對我們曾經有過的夢想和現代人渴望體驗的激情,在開始攀登的刹那,我們已經感到了一種久違了的回歸。登高望遠,不但能領略到迷人的秀麗景色,還能在大自然的懷抱裏盡情享受。聽聽林中小鳥的啼鳴和山間潺潺的流水聲,使人仿佛置身奇妙無比的仙境中,如癡如醉,流連忘返。這時候,我們在現代都市裏的一切煩惱都會煙消雲散,放下了那些是是非非,那些你爭我鬥爾虞我詐。心靈在此時一片純淨,就像在山泉中洗過一樣。
體驗攀登,是一種滿足和快樂,是一個足以表現自我的舞台。沒有約定俗成的規矩,沒有條條框框的限製;沿著一條熟悉或不熟悉的山脊,抑或經努力終能攀爬上去的山頂,你便可盡情地展示自己。此刻此時,你雖身感疲倦,但心裏卻是樂滋滋的,這份收獲,這份喜悅,這份實現自我的成就感和超越自我的快樂感相互交織,也許這正是你下次登山的原動力。
要能夠讓自己徹底放得下,就是要走出去,去登山,去旅遊,去得海邊衝浪。最後想引用一句中國古人的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讓我們一起來學會“放得下”,以此來增強我們的心理彈性,共享“放得下”的養生福分。胸懷博大,並有所作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要拿得起放得下才能達到這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