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財之夢人皆有之(1 / 3)

發財之夢人皆有之

在這世紀之交,全民性的經商潮似乎又一次在神州大地上湧動。

無論是機關幹部、企業職工,還是影視明星、知識分子,甚至是未出校門的學生,都紛紛融入了市場經濟的大潮中!

以前談經商羞羞答答,如今則光明正大,因為人人都有一個發財夢,每個人都在向世人宣稱——我們再也不要受窮!

1.觀念的革命:人們不再羞於談“錢”

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看一個人不再以官大官小來衡量,而是以錢多錢少來判定。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以前很多普通的農民成了萬元戶,十幾萬元戶。有些擺攤釘鞋的月收入超過縣長。在一些發達地區,已經出現了“萬元戶不算富,十萬元才起步”的農民。

中國人的“官念”開始演化,金錢把權力擠到一邊,堂而皇之地坐了第一把交椅。

90年代初,深圳一家傳媒曾以“孩子眼中的金錢”為題,做過一次問卷調查。盡管問卷的科學性無法達到蓋洛普調查那樣的水準,但問卷體現出的孩子們的金錢夢還是使人十分震驚的。

對“你這輩子想賺多少錢”這一問題,14.58%的人回答說想賺億元以上,16.67%的人想賺千萬以上,27.08%的人在百萬以上。也就是說,大多數孩子想成為百萬富翁。

其中一個小女孩的夢想是賺到1000億元!

如果這位小女孩指的是人民幣的話,那麼她的1000億元夢想,也可以排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前列了。

如果你認為她隻是在1之後隨手加了三個0,那你就錯了。因為她還具體地認定,擁有100億的人才能稱作大富翁。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這個小女孩並非信口亂說。

當今的年輕人“大膽掙錢,取之有道”的舉止言行,真有些令老一輩的人有點不敢相信。幾千年來我們深受傳統禮教“重義輕利”、“君子罕言利”等儒家思想的影響,把經商與欺詐劃上等號,以為掙錢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因而在人們的觀念之中,商業活動和商人在我國數千年的曆史進程中,一直處於卑賤的位置,受到官府的歧視和迫害。按理,現代人也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但他們在經商活動中完全沒有遵從古訓,大膽“言利”,甚至對經商勁頭十足,對如何掙錢費盡了心思,成了現代社會地地道道的商人。

現代人身上發生的這種觀念上的進步和變化,激勵和促使了廣大年輕人施展自己的經商才幹。這其實很好理解,假如將金錢全視作罪惡,那麼人們無論如何不會產生掙錢的願望,而沒有掙錢的願望,也就不會及時抓住掙錢的良機,把自己的聰明才智付諸於經商的實踐之中,於是也就無法積累更多的財富,一生隻有與貧苦作伴。最終被時代的潮流所淘汰。

掙錢沒有愧疚感,這也許是現代人經商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而這個原因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

金錢需要人們主動地去爭取,如果守株待兔,什麼也不去做的話,是辦不成任何事的。所謂“天上掉餡餅”,終究隻是夢想。從每一個成功者致富的艱辛曆程可以看到,掙錢有時並不像說起來那麼容易,要想掙錢,立誌發家致富,建基立業,首先必須有強烈而堅定的掙錢欲望,再根據這個願望製定盡可能實際又充滿冒險的目標。然後朝著這個目標去奮鬥,最終通過自己刻苦經營的行動和不懈努力,才可能獲得金錢與財富。

掙錢致富是以熱情為後盾的,至於能有多富,到頭來還需視你對掙錢致富的熱情程度而定,唯有那種對致富的強烈願望與追求,才有可能助你在商戰中立於不敗之地。比如,在海外華裔人士中,如此長期孜孜以求的結果,才使得那些原本兩手空空、一貧如洗的人,賺到了錢財,成了富翁。在國際市場上,華人與各式各樣的商人們進行殊死競爭,他們能踏上成功之路,也恰恰是這種“掙錢熱情”的有力佐證。

現實生活教會了人們一個如此自然而又明白的道理:沒有錢,你也許寸步難行。憑著對金錢的坦率態度和執著追求,才使大膽的現代人在商場上施展了自己的“神威”。有了這股熱情才能在市場爭鬥中勇往直前,奮鬥不已,直至成功;有了這股熱情,才能百折不撓,最終從失敗中闖出來,成為碩果累累、受人尊敬的人。

2.市場經濟:君子也言利

談錢俗氣,沒錢生氣,有錢神氣。簡簡單單的三句話,卻蘊含了並不簡單的道理。

關於金錢,古今中外的名人曾作過許許多多精彩的論述,英國的大戲劇家莎士比亞曾說,“金錢可以使瞎子重見光明”,這與中國的諺語“有錢能使鬼推磨”有異曲同工之妙,也由此可見金錢的巨大魔力。

但是,長期以來,由於經濟體製、思想觀念、文化背景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人們羞於談錢,害怕談錢。

“君子固窮”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幾千年來,傳統的知識分子在身處困境之時往往窮且益堅,憂國憂民,對金錢視如敝屣,“君子憂道不憂貧”啊!傳統的知識分子也是最“羞於言商”的,似乎一談到商,談到錢,就像玷汙了自己的清高與名聲似的。明代的一位文人就曾表示要把錢財“刀剁、斧砍、油煎、籠蒸”!對金錢尚且如此,對與錢打交道的商人更是恨之入骨。商人在中國封建社會一直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但卻博得了“奸商”的稱號,這確實是不幸中之大不幸。

40多年前那場革命老一輩仍然記憶猶新,年輕的一代人從電影、小說、戲劇等文學藝術作品中也無數次看到了當年革命的場景。土豪劣紳、地主、富農被繩捆索綁,像狗一樣被牽著拉到鬥爭會上,然後被戴上紙糊的高帽子,貧下中農一個個跳上台來控訴地主的滔天罪行,台上台下口號震天,洶湧的人群湧上來,退下去,最後一聲槍響,貧下中農討還了血債。

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後,毛澤東認為階級鬥爭仍然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在一連串綿延不絕的政治運動中,地主、富農、資本家始終是鬥爭的對象。不僅如此,他們的子女也成了“狗崽子”,參軍、上學、入黨、提幹全沒有份。盡管出身剝削階級家庭的子女千方百計表白自己堅決與父母或者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劃清界限,永遠跟著黨走,但是人們還是相信“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他們仍然被視為異己力量,背著沉重的十字架蹣跚在人生苦難的旅途上。

在“割資本主義尾巴”割得人心有餘悸的年代,在百廢待興、滿腦子的“越窮越革命”的觀念還沒有徹底被掃除掉的年代,談發財,談致富,就要被視為“大逆不道”。更何況,即便可以公開談錢,人們又有多少機會能去發財去致富呢?

80年代初,西北某高校一位青年學者在京城一大報紙上發表了題為《為錢正名》的文章,認為追求金錢(即經濟效益)也是社會主義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此竟引發了一場關於“錢”的全國性的大討論。

有人疑惑不解:“錢”到底是什麼東西?

有人甚至擔心:如此一來,紅色的中國豈不被黃色的金錢所玷汙了嗎?

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是三中全會以來黨的一項重要政策,鄧小平同誌以及黨的其他領導人反複重申過。明眼人可能注意到了,在其他理論問題上,如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問題,自由民主問題等曾出現過爭論與分歧,而在允許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先富起來這個問題上黨是始終如一的,沒有動搖。“下海”經商及從事其它活動,完全是正當的活動,是靠勞動致富,這是符合黨的政策的。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性是:承認人們利益的差別性。人們的勞動產品,必須在市場上賣出去,其商品價值才可以實現,人們為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才可以獲得補償。在市場競爭過程中,有輸家,也有贏家,有人發財,也有人破產,有窮人,也有富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貧富差別是必然的事情。中國幾十年的實踐說明,計劃經濟走不通,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市場經濟是唯一的選擇,這是經濟規律,不是人們主觀意誌所能決定的。黨隻能沿著市場經濟的道路走下去,而隻要實行了市場經濟,人們經過合法經營和辛勤勞動積累起來的財富就會受到法律保護。

曆史上我們黨和國家吃了不少“左”的苦頭,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左”的危害性。鄧小平同誌在南巡講話中還反複強調了“左”可以葬送革命,“右”也可以葬送革命,但主要的是防“左”。隨著對極“左”的批判的不斷深入,“左”的東西越來越不得人心。我們民族由於“極左”路線的橫行而遭受的損失,使我們的黨和人民成熟起來,決不會允許“左”的東西重新泛濫,因此也不會允許誰再在中國搞一場“打土豪”的所謂“革命”。

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觀念有了很大轉變並認識到,金錢並不是萬惡之源。隻要錢的來路正,掙錢越多,說明人的本領越大,勞動的價值也越高。於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不再諱言錢,不再扭扭捏捏,假模假樣地說“錢算什麼東西……”。相反,帶“錢”的口號叫得越來越響了,如深圳人喊出的“時間就是金錢”,更加鼓舞人心的是1992年1月,當中國人民喜氣洋洋迎接羊年到來,相互祝願恭喜發財時,在深圳植物園,88歲高齡的鄧小平和全家人依次興高采烈地撫摸了“發財樹”。幾天以後,鄧小平對珠海人說:中國窮了幾千年,現在是改變這種狀況的時候了。我們的國家太窮,窮了幾千年,我們一定要富起來。鄧小平明白無誤地告訴每一個中國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他在南巡談話中指出改革開放步子要再大一點,膽子要再大一點,思想要再解放一點。這一切再明確不過地表明了黨的態度。所以,有魄力、有膽識、有能力去經商的人們盡管大膽地“下海”吧,決不會再有人“打富濟貧”,平白無故地剝奪你的財產。共產黨人的任務是使全體人民都富起來。

3.金錢不是萬能的,沒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擁有金錢或財富的多寡,有時甚至成為衡量一個人事業成功與否的標準,要承認這一點,對於很多人來說,雖然還很難一下接受,但是現實社會又使人們不得不正視它。

麵對讓人眼花繚亂的商品世界,麵對已率先富起來的下海經商者們,麵對各種各樣的致富誘惑,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原有的工作崗位,開始了個人的創業曆程。

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十室之內,必有忠信。中國不乏智者,勇者。子曰“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仁者不憂。”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一批智者、勇者看準機會,甘冒風險,辭掉了工作,扔掉“鐵飯碗”,端起“泥飯碗”,到商品經濟的大海中去趕海,幹起經商、辦實業的營生。幾年下來,大部分人都“發”了。資產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富翁在中國已不是新聞了,“萬元戶,不算富,十萬元,不算錢”。這些賺足了錢的“大款”們,走路以小汽車代步,身穿“皮爾·卡丹”,手提“大哥大”,出入星級飯店,一頓飯花去幾千元眉頭卻不皺一下。這批敢吃“螃蟹”的人們,成為中國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最早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