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熱
Q熱(QFever)是由伯納特立克次體(Rickettsiaburneti,Coxiellaburneti)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以突然起病,發熱,乏力,頭痛,肌痛與間質性肺炎,無皮疹。
1937年Derrick在澳大利亞的昆士蘭(Queensland)發現並首先描述,因當時原因不明,故稱該病為Q熱。
[病原學]
伯納特立克次體(Q熱立克次體)的基本特征與其他立克次體相同,但有如下特點:1.具有濾過性;2.多在宿主細胞空泡內繁殖;3.不含有與變形杆菌X株起交叉反應的X凝集原;4.對實驗室動物一般不顯急性中毒反應;5.對理化因素抵抗力強。在幹燥沙土中4~6℃可存活7~9個月,-56℃能活數年,加熱60~70℃30~60分鍾才能滅活。抗原分為二相。初次從動物或壁虱分離的立克次體具Ⅰ相抗原(表麵抗原,毒力抗原);經雞胚卵黃囊多次傳代後成為Ⅱ相抗原(毒力減低),但經動物或蜱傳代後又可逆轉為Ⅰ相抗原。兩相抗原在補體結合試驗、凝集試驗、吞噬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及免疫熒光試驗的反應性均有差別。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家畜是主要傳染源,如牛、羊、馬、騾、犬等,次為野齧齒動物,飛禽(鴿、鵝、火雞等)及爬蟲類動物。有些地區家畜感染率為20~80%,受染動物外觀健康,而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胎盤、羊水中均含有Q熱立克次體。患者通常並非傳染源,但病人血、痰中均可分離出Q熱立克次體,曾有住院病人引起院內感染的報道,故應予以重視。
(二)傳播途徑動物間通過蜱傳播;人通過下列途徑受染:
1.呼吸道傳播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Q熱立克次體隨動物尿糞、羊水等排泄物以及蜱糞便汙染塵埃或形成氣溶膠進入呼吸道致病。
2.接觸傳播與病畜、蜱糞接觸,病原體可通過受損的皮膚、粘膜侵入人體。
3.消化道傳播飲用汙染的水和奶類製品也可受染。但因人類胃腸道非本病原體易感部位,而且汙染的牛奶中常含有中和抗體,能使病原體的毒力減弱而不致病,故感染機會較少。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特別是屠宰場肉品加工廠、牛奶廠、各種畜牧業、製革皮毛工作者受染機率較高,受染後不一定發病,血清學調查證明隱性感染率可達0.5~3.5%。病後免疫力持久。
(四)流行特征本病分布全世界。多見於男性青壯年。我國吉林、四川、雲南、新疆、西藏、廣西、福建、貴州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均有本病流行。
[發病原理及病理變化]
Q熱立克次體由呼吸道粘膜進入人體。先在局部網狀內皮細胞內繁殖,然後入血形成立克次體血症,播及全身各組織、器官,造成小血管、肺肝等組織髒器病變。血管病變主要有內皮細胞腫脹,可有血栓形成。肺部病變與病毒或支原體肺炎相似。小支氣管肺泡中有纖維蛋白、淋巴細胞及大單核細胞組成的滲出液,嚴重者類似大葉性肺炎。國外近有Q熱立克次體引起炎症性假性肺腫瘤的報道。肝髒有廣泛的肉芽腫樣浸潤。心髒可發生心肌炎、心內膜炎及心包炎、並能侵犯瓣膜形成贅生物,甚或導致主A竇破裂、瓣膜穿孔。其它脾、腎、睾丸亦可發生病變。
[臨床表現]
潛伏期12~39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急驟,少數較緩。
(一)發熱初起時伴畏寒、頭痛、肌痛、乏力、發熱在2~4天內升至39~40℃,呈弛張熱型,持續2~14天。部分患者有盜汗。近年發現不少患者呈回歸熱型表現。
(二)頭痛劇烈頭痛是本病突出特征,多見於前額,眼眶後和枕部,也常伴肌痛,尤其腰肌、腓腸肌為著,亦可伴關節痛。
(三)肺炎約30~80%病人有肺部病變。於病程第5~6天開始幹咳、胸痛,少數有粘液痰或血性痰,體征不明顯,有時可聞及細小濕羅音。X線檢查常發現肺下葉周圍呈節段性或大葉性模糊陰影,肺部或支氣管周圍可呈現紋理增粗及浸潤現象,類似支氣管肺炎。肺病變於第10~14病日左右最顯著,2~4周消失。偶可並發胸膜炎,胸腔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