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方有圓,事可成
“以方生圓”是修身,做人方正必生智慧,智慧一開方法就多,處世也就圓潤融洽。“以圓從方”是做事,“圓”是用智,“方”是行事,用智周圓是為了行事方正。隻知“方”,少權變常碰壁,一事難成;隻知“圓”,多機巧卻是沒有主見的牆頭草;“方圓之理”才是智慧與通達的成功之道。
*待人處世的方圓之法
得意時早回頭,失敗時別灰心,這是人們根據長期生活積累而得到的經驗之談。俗話說:“圓的不穩,方的不滾。”圓為靈活性,為隨機應變,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為原則性,為堅守一定之規,為以不變應萬變。劉邦便是忍一時之氣而最終奪得天下是最佳明證。
做人需內方外圓,太強必折,太張必缺。過於堅硬必被折斷,過於擴張必會裂開。做人處世也是如此,不能過於倔強耿直。
既知退而知進兮。亦能剛而能柔。
安身處世要懂得進退,既有原則又要靈活。
時勢變遷,事物的發展也隨之變化,因而對策也要隨之改變。做人須內裏端方正直,對外靈活圓通。筆直的樹木不能形成陰涼,過於直率的人容易得罪人,就不會有朋友。與人相處要隨和之中有耿直;處理事情要精細之中有果斷;認識道理要正確之中有通達靈活。
以正直克己持身,貴在處世有靈活變通不固執己見的權變;處世缺乏變通靈活的心,就像木頭人一般,無論走到哪裏都會被人認為礙手礙腳。
由於種種原因,人有時不得不違心地處世待人,在此種情勢下,亦應相應采取補救之策。
(1)劉邦方圓處世,稱霸天下
劉邦的軍隊是秦末一支強大的農民起義隊伍,是亡秦的主力,劉邦勢力的發展,與他禮賢下士、活學巧用方圓之法是分不開的。
一天,高陽人酈食其拜見劉邦,獻計獻策,一進門看見劉邦坐在床邊洗腳,便不高興地說:“假如你要消滅無道暴君,就不應該坐著接見長者。”劉邦聽了斥責後,不但沒有勃然大怒,而且還趕快起身,整裝致歉,請酈食其上座,虛心求教,並按酈食其的意見去攻打陳留,將秦積聚的糧食弄到手。劉邦圍困宛城時,被困在城裏的陳恢溜溜地出來見劉邦,告訴他圍城與攻城都不如對城內的官吏勸降封官,這樣化敵為友,就可以放心西進,先入鹹陽為王。劉邦采納了他的意見,使宛城不攻自破。
與劉邦容忍的態度相反,項羽則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一個有識之士建議項羽在關中建都以成霸業,項羽不聽,那人出來發牢騷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結果項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將那人殺了。楚軍進攻鹹陽時到了新安,隻因投降的秦軍有些言論,項羽就起殺心,一夜之間把二十多萬秦兵全部活埋,從此殘暴名聞天下,他怨恨田榮,因此不封他,而立齊相田都為王,致使田榮反叛。他甚至連身邊最忠實的範增也懷疑不用,結果錯過了鴻門宴殺劉邦的機會,最後氣走範增,眾叛親離,走上了滅亡的道路。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劉邦也有自己的缺點。據《史記》記載:劉邦在沛縣鄉裏做亭長時,也是酒色之徒。當漢軍進了鹹陽,宣布秦朝滅亡時,漢軍紛紛爭著搶著去找皇宮的倉庫,往自己的腰包裏揣金銀財寶時,劉邦看到阿房宮的富麗堂皇和美若天仙的宮女,當時也有些心動,他麵對眼前的金錢、美女不知如何是好了。部下樊哈立刻提醒道:“沛公要打天下,還是要當富翁?”劉邦立時醒悟,忍住貪圖享樂的念頭,吩咐將士封了倉庫和宮殿,帶領漢軍仍舊回到灞上的軍營裏,並約法三章,對百姓秋毫無犯,這就使他贏得了民心,得到了民眾的支持。
與劉邦相比,項羽就不同了,他一進鹹陽,就殺了秦王子嬰,燒了阿房宮,收取了秦宮的金銀財寶,擄掠了阿房宮的宮娥美女,帶回關東據為己有,並美其言曰:“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相比之下,他怎能不失人心呢?
在楚漢戰爭初期,劉邦的實力遠不如項羽,當項羽聽說劉邦已先入關,怒火衝天,決心要將劉邦的兵力掃除幹淨。當時項羽四十萬兵馬駐紮在鴻門,劉邦十萬兵馬駐紮在灞上,雙方隻相隔四十裏,兵力懸殊很大,劉邦處於極其危險的情況下。而恰在此時,劉邦能做到“得到則行,失時則幡”。先是與張良一起去拜見項羽的叔叔項伯,再三表白自己沒有反對項羽的意思,並與之結成兒女親家,請項伯在項羽麵前多多美言幾句。之後,第二天天剛亮,就又帶著張良、樊噲和一百多個隨從,拿著禮物到鴻門去拜見項羽,見到項羽後,低聲下氣地賠禮道歉,終於化解了項羽的怒氣,緩和了與項羽的關係。
我們單從表麵上看,劉邦低三下四,給項羽掙足了麵子,而實際上劉邦以小忍換來的卻是自己和軍隊的安全,贏得了發展和壯大力量的時間,為取得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劉邦能忍受別人所不能忍的痛苦,甚至在自己胸部受了重傷時,劉邦也能忍著巨烈的傷痛在楚軍陣前故意弓著腰,摸摸腳,罵道:“賊人射中了我的腳趾。”從而來麻痹敵人,在回到漢營以後,他又忍著傷痛巡視軍營,以此來穩定軍心。他對不利條件的隱忍,對暫時失敗的堅忍,說明他在對敵鬥爭中,是很富有謀略的,也體現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力,這是成就大業者必備的一種心理素質。
與劉邦相比,項羽則能伸不能屈,贏得起而輸不起,因此,在楚漢戰爭中連連失利。項羽生性為人多疑,當聽到“四麵楚歌”,就懷疑楚被漢滅,一敗塗地,自己先大放悲歌;在項羽逃到烏江時,一亭長要用船送他過河,他卻認為“天要亡我,我渡過去有什麼用?”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動放棄了重整旗鼓,卷土重來的唯一機會,最後拔劍自刎而死。這個勇猛過人,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最終輸在了自己不肯圓轉涉世上,如果他能懂方圓之法的奧妙,曆史就不知道又該怎樣寫了。但可憐的是,他至死也沒明白,他首先是輸在了自己手裏。
中國有一句古訓,叫做“言必信,行必果”。但孟子卻針鋒相對地提出“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孟子當然不是教人胡說八道,他是說為了“大義”可以放棄所謂的“信”和“果”,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正所謂“智欲圓而行欲方。”
(2)魏征方圓相濟,勸諫君王
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決定修建洛陽宮,中牟縣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勸阻,言辭激烈。唐太宗發怒,要治皇甫德參的罪,魏征連忙拿漢朝的賈誼為皇甫德參辯護,證明自古上書言辭不激烈就不能打動君主的信,唐太宗這才作罷。後來,河南、陝西一帶大雨,泛濫成災,偏在這時,唐太宗又要修建洛陽的正山宮,魏征聽說了,趕忙上奏說:“隋朝所以很快滅亡,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隋煬帝大修亭台樓榭,百姓不堪役使,才起義反對他。如今,現有的宮觀樓台已經足夠居住的了,如果想到隋朝的滅亡,甚至還應該拆掉宮殿。如果舍不得拆掉,起碼不該再修大的宮殿了。如果不想到得天下的艱難,不斷地擴大宮殿建築,追求華麗和享樂,增加百姓的勞役,那就會像隋朝一樣的滅亡。”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建議,停修宮殿,把材料運到了水災區,幫災民建造了房屋。
貞觀十二年(638)年,公卿大臣都請求太宗登泰山封禪,隻有魏征認為現在舉行封禪儀式不妥。太宗對魏征說:“我希望您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難道是我的功勞不高嗎?是我的德行不淳厚嗎?是國家還沒有平定嗎?是遠方的異族人不仰慕大唐的高義嗎?是吉祥尚未降臨嗎?是農業沒有豐收嗎?為什麼我不能封泰山呢?”魏征說:“陛下的功勞雖然是極高的,可是百姓並未感受到陛下的恩惠;陛下的德行雖是淳厚的,但陛下的德政尚未傳及全國各地;全國雖然安定,但並不能為興辦事業提供足夠的資財;遠方的部族仰慕陛下的高義,但朝廷卻沒有能力滿足他們的要求;吉祥的征兆雖然出現,但法網仍然密集;雖然連續幾年農業豐收,但糧倉仍然空虛,這是我認為目前不宜封禪的原因。我不能用遙遠的東西打比方,姑且用人作比喻。現在有個人患了十年的重病,到將要治愈時,已經瘦得皮包著骨頭,馬上讓他扛起一百米,每天走一百裏路,他一定不可能做到。隋朝天下大亂已經不止十年,陛下平定了全國的混亂局麵,雖然現在天下已經平定,但國庫尚不充實,在如此情況下,向天地報告事業已經成功,我暗自對如此作法持懷疑態度。況且陛下若東封泰山,各國的使者都要聚集到那裏,周邊各國人,無不奔走相告。現在西起伊水、洛水流域,東到泰山、東海、荒草灘、沼澤地,蒼茫千裏,人煙斷絕,雞犬之聲不聞,道路蕭條,行進艱難,豈可招來城外部族之人,把我國的虛弱狀況展示他們?即使我們用盡財物賞賜他們,也不能滿足遠方之人的願望;即使連續兩年免除役,也不能抵償百姓的勞苦。如果遇到水旱災害,風雨之變,服役的民夫橫加議論,即使後悔,也無法挽回損失。豈隻是我一個人懇請陛下免去封禪之事?成千上萬的百姓都乞望陛下恩準。”太宗聽了魏征的一番話,也深感國家雖然初步安定,但生產遠未恢複,國庫仍然空虛,如此嚴峻的形勢,有何功德以告慰天地?遂將封禪泰山之事擱置了下來。
對於唐太宗個人的品德修養,魏征也很重視。有一次,魏征直言不諱地對唐太宗說:“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魏征還引用苟子的話對唐太宗說:“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對唐太宗震動很大,他牢記在心,並用這句垂誡太子,讓他永誌不忘。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怎樣才能做一個“明君”,而不要成為一個“昏君”,魏征就給他講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隋朝的虞世基專門投隋煬帝之所好,專說順話,不講逆耳之言;專報喜,不報憂,結果隋朝滅亡。由此,魏征得出了一個著名的結論:“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最著名的,是魏征關於忠臣和良臣的辯論。有一次,唐太宗聽信了其他人的讒言,批評魏征包庇自己的親戚,經魏征辯論,唐太宗知道自己錯了。魏征趁機說道:“我希望陛下讓我做一個良臣,不要讓我做一個忠臣。”唐太宗聽後很吃驚,就問:“難道良臣和忠臣有什麼區別麼?”魏征說:“區別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聲譽,子孫相傳,流傳千古;忠臣得罪被殺,君主得到的是一個昏庸的惡名,國破家亡,忠臣得到的隻是一個空名。”唐太宗聽了以後,十分感動,他連聲稱讚魏征的話很對,並送給了他好絹五百匹。
當然,唐太宗是人不是神,對魏征的勸諫並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地接受,有時是既恨又怕,甚至還想幹脆殺掉他!
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好的鷂鷹,自己非常喜歡,就把它駕在手臂上玩。遠遠地看到魏征來了,十分緊張,趕緊把鷂鷹捂在懷裏,怕魏征看到或是聽到。其實呢,魏征早就看到了,他為了不讓唐太宗貪戀聲色犬馬,就故意沒完沒了地稟奏公事,估摸著鷂鷹差不多憋死了,他才離開。等魏征走了,唐太宗趕忙從懷中取出鷂鷹,拿起一看,早已悶死了。這使他覺得十分窩火又說不出來。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醫送藥,使者相望於道路,來往不絕,太宗還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後,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吊念,並為之親自撰寫碑文,刻於石上,太宗對他思念不已,他跟左右的大臣說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鋼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這恐怕是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榮了!
雄圖大誌,是偉大事業成功的基礎。世上沒有缺乏雄圖大誌而能成其偉大的人。一切才智、自信與勇敢,均須以雄圖大誌為根本。可見古往今來的聖人、英雄,做人均是以方方正正的誌向為根本,以圓融無礙的方法來實現其誌向的。
(3)呂不韋虧血本兩封侯
曆史上有這麼一些人,倉促產生的言行異乎常人,他們敢冒別人不敢冒之險,做別人不敢做之事。當他們開始冒險的時候,在一般人的眼裏,他們無疑是傻子、是瘋子,是注定要吃大虧的。可是,一旦他們成功了,芸芸眾生就會驚歎:他們會怎麼竟會如此之高明!
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累積了上千金家產。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了。到昭王四十二年,把他的第二個兒子安國君立為太子。安國君有兒子二十多人。安國君有一位寵姬,立為正夫人,號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安國君有個排行在中間的兒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親叫夏姬,不受寵愛,子楚被派到趙國替秦國做人質。秦國多次攻打趙國,趙國也不很禮待子楚。
子楚是地位卑賤的孫子,在諸侯國做人質,車輛等日常的費用並不寬裕,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呂不韋在邯鄲經商,看到了子楚而可憐他,說“子楚是可以囤積的奇貨”。於是就去見子楚,向他遊說:“我能光大你的門第。”子楚笑著說:“你暫且先光大自己的門第,然後再來光大我的門第!”呂不韋說:“你不知道吧,我的門第要等你的門第光大之後才能光大起來。”子楚明白呂不韋所說的意思,就請呂不韋與他一起坐下,深入交談。呂不韋說:“秦王年紀老了,安國君被立為太子,我私下聽說安國君寵愛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能夠選立嫡嗣的,隻有華陽夫人。現在你們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在中間,不很受寵愛,長久地在諸侯國作人質。如果大王死後,安國君立為王,那麼你沒有機會和長子或其他早晚在大王跟前的兄弟競爭當太子。”子楚說:“是這樣,那該怎麼辦呢?”呂不韋說:“你貧窮,客居在這裏,沒有什麼錢可以奉獻給親戚和結交賓客。我呂不韋雖然貧窮,但願意拿出千金替你到西邊去遊說,去服侍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你為嫡係繼承人。”子楚於是叩頭說:“如果你的計策成功了,願意分封秦國的土地與你共同享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