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夢入“大光“成瘟神(1 / 3)

大光275年,維興23年,十月末

豔陽烈烈,晚風微然。坊市前賣糕餅的小販一如既往的高聲叫賣,搭在肩頭那條不知道灰白的抹布早已濕透。

桌旁的老黃狗不顧燥熱,攤著紅紅的舌頭,緊緊盯著快要起鍋的肉燒餅,一點也不掩飾眼中想撲上去的欲望。

小販看了眼老黃狗,停止叫賣,抬腿便是一腳,看了看左右無人,捏聲罵道:“瞧你那德性,整天想著吃,跟九呆子倒是挺像!”說著話偷眼瞧了瞧對麵酒樓門口。

對麵酒樓門口依著一個錦衣少年,看少年穿著,一身絲緞錦衣,頭上金色發頂,腰間玉墜招搖,手中一盞畫著“雲鶴展翅“圖的紙扇,左右輕晃著,麵帶微笑瞅著大街上,侃侃一副玉麵公子的模樣。加之一張俊秀的臉孔,若是不知道底細的,定會有一群癡女思婦在各個角落竊喜相望,心下各自幻想古書中那些幸運少女與文秀公子偶遇的美好場景。

可是現在,沒有姑娘暗自偷窺,路人更是繞道而行,就連酒樓身份低微的店小二也躲得遠遠的,不願上去招惹那人。

不為其他,就因為那人就是在京城中人人皆識,人稱九呆子的大光九皇子。

這人不光呆,而且是個瘟神,據說當年其母分娩時整整痛苦了一夜,差點母子不保。就連皇帝都不報希望時,夜空一聲驚雷,孩子出來了。

皇帝還不及高興,卻發現被穩婆抱出來的孩子麵無表情,不哭也不鬧,急招太醫診斷,鑒定為癡兒者。

好吧,通俗點說就是個傻子。

皇帝大怒,下旨將接生的穩婆,宮中侍奉的侍女,太監,盡皆斬首。

在那之後帝京暴雨狂驟,整整下了半月有餘,導致帝京出現自開朝以來最大的一次內澇,京城恍如汪洋,城外千畝良田毀於一旦,城中商鋪損失慘重,百姓流離失所。

說來也巧,就在出生半月不哭不笑的九皇子開口哭泣的第一聲,不到一炷香,方才還雷雨不斷的天空,突然雨停雷歇,半個時辰後竟是豔陽高照,仿佛肆掠帝京半個多月的狂風暴雨,隻是老天開的一場讓無數人哭的玩笑。

那時便從宮中傳出一說,皇帝的第九個兒子是上空瘟神下凡,將給大光朝帶來無數的災難,甚至會影響大光朝的國運。

起初信者甚少,畢竟隻是一個褓中嬰孩,若是將一國之運強加與一個乳子之上,是對滿朝文武甚至天下人的嘲笑。可是後來發生的事,卻讓許多人心驚不已。

九皇子出生後被賜名楊易,平易正直之解。楊易四歲才學會爬,六歲學會走路。

就在他學會走路的第一步,打翻了宮中掌明的琉火燈,招來一場紅透整個皇城的大火,禁軍忙活了一夜才將大火撲滅,可是皇城中九宮七院早已化為一片廢墟。

楊易十歲那年終於學會了喊第一聲誰也聽不清的“父皇”,可沒等皇帝喜上心眼兒,傳旨太監扯了滲人的鴨嗓子從宣旨門狂奔到禦前,驚不成聲的舞著手中的邊關急報哭喊道:“北地軍報…凶狄二…二十萬大軍南下叩關!”

就這樣,楊易的第一聲父皇,喊來了大光朝最大的一次外族入侵。

自那以後,楊易和他母親搬到了皇城最偏僻的宮中,人人敬而遠之。時間長了,那裏就成了宮中禁地,別說皇帝,便是宮中最下賤的罰奴也不願意去。

楊易十七歲這年,得了一場重病,渾身翻燙,如烈火中燒,數日不見好轉。太醫走馬觀花般看了一眼,留了個最常見補身子的藥方便匆匆離去,隻留下楊易的母親跪地痛哭老天無眼。

那時宮中皆言,上天召楊易這個瘟神回去,無人能救。

誰知十日後,楊易突然醒轉,病痛瞬間全無,除了一臉莫名其妙之外,竟似無事之人,讓人無不暗暗稱奇。坊間更是傳言瘟神楊易到了地府,閻王怕他將地府搞塌,又將他送了回來。

瘟神“地府一日遊,閻王恭送走”其實隻是眾人的一句調侃,隻是多了些茶餘飯後的趣談。

人是可笑的,信予神佛者,十之八九,可絕大部分隻是一種單純的心理安慰。世人心裏都明白,去地府之類的話,隻可用來嚇唬孩子莫要哭啼,如若真遇到此事,隻會覺得荒誕可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