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永不言敗,進擊無退路(8)(3 / 3)

玩出一條創業致富路

他小學五年級開始玩電腦,14歲開始在《大眾軟件》等雜誌發表數篇文章,並自行設計開發軟件。然而,地理會考不及格的他,卻通過了那時全亞洲最難考的微軟認證。

“當時考微軟認證時,一大堆題庫要背,我不喜歡背書,記憶力不太好,微軟認證要通過3門,我還補考了其中一門,最後才得以順利通過。”茅侃侃說。也許就是這樣,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算再難也會努力去達成,依靠這本認證他在一家網站謀求了份月工資3600的職位。

在經過6份工作的摸爬滾打後,2004年正式創業,時任時代美兆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架構師兼首席運營官。愛玩遊戲的他把網絡遊戲搬到線下、模仿其後台數據運行,但用實景、由玩家實際扮演。這種真人實景遊戲項目Majoy正式落戶石景山雕塑公園,項目總投資3億元,茅侃侃占有20%的股份。據此推算,他的身家已達到六千萬元。

計算機和互聯網以不容置疑的時代力量鋪設了他年輕的人生軌跡。這個眉目間稚氣未脫的財富新貴,帶者80後時間符號,似乎一夜之間顛覆了傳統。然而談及此事,茅侃侃卻很真實地透露道:“當時外麵傳我什麼的都有,甚至還有人說我的個人資產有3個億!其實,那3個億是我們項目的一期投資額,如果我真有3個億,我還做那個幹啥啊。”

此後,茅侃侃還一度想去騰訊公司上班,從事公關或者去深圳總部做產品。以他當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入騰訊公司不是難事,談及為何最後沒有去騰訊工作而是繼續選擇創業時,茅侃侃說:“在騰訊公司也有很多朋友,但後麵考慮到如果和好朋友成了同事,之間相互競爭,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放棄了去騰訊工作的機會。”但最後他卻做起了與騰訊公司合作的中澳凱爾健康服務谘詢。

期間,他把自己之前的創業經曆記錄成書,出版了《在那西天取經的路上》和《像戀愛一樣去工作》,書中將各種創業策略與人生道理融入年輕人最熟悉的事物中,思路飛揚跳脫,語言幽默給力,給讀者以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與關於創業和成長的生動啟示。

奔走在移動互聯網的路上

如今的茅侃侃依舊走在創業的路上。有人說,在媒體上看茅侃侃創業都快10年了,如今又創業,怎麼能這麼經得起折騰呢?雖然幾度變換身份,幾經波折,但在與他交談期間,說到創業還是與現在年輕人那樣富有激情,滿腹思想,所以決定繼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開車十幾年的他從中又得到啟發。他發現堵車成如今城市普遍現象,以及由堵車而引起的人的煩躁發泄心理成為創業商機,加上移動互聯網熱潮衝擊。他希望把握這個機會,通過移動互聯網和交通係統,從過往的對接企業合作項目轉向直接對接用戶的創業之路。

在決定再次創業期間,2011年年底,茅侃侃在咖啡廳結識了現在的合夥人郭潔青。從郭潔青身上,他發現郭思想新潮,加上郭多年傳統的交通信息處理業務,為國內諸多地圖廠商提供B2B信息。隨著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郭也希望在地圖服務領域拓界到用戶個人。於是,兩人一拍即合決定一起再度創業。

對於這次創業的產品,茅侃侃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到與別人不一樣,他希望先打造一個實時路況信息平台,也就是如今推出第一款產品“哪兒堵”,通過這個產品做好種子用戶培育。他說:“我們將從路況產品先做起來,但一定要找一個模式,讓產品之間能夠進行相互搭配,使整個團隊有造血能力。我們的產品不是做社交用戶鏈的,而且像交通行業,如果有10萬有效用戶,這類用戶是有付費需求的,能抵社交上百萬用戶,所以我們更注重把自己造血能力營造起來。”

在談及在社交時代,很多APP都加入了社交元素,同時如今各類手機地圖已經整合各種生活服務,包括路況堵車等功能,該如何與之競爭時,茅侃侃卻指出,不是什麼產品出來就都加入社交元素,要看這個產品是否需要社交化,如汽車違章,意外事故處理,這種事件並不經常發生,而且也不會有人會因為車禍事故而進行社交化行為。

“不做大而全而做精而專的產品,不要老以互聯網人的視角去研發產品。一味跟用戶說我們是做什麼,還不如把產品做起來。而且產品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交易,而不是社交。”茅侃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