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是個好領導
在《紅樓夢》第三十一回中,有一個著名的橋段,叫“晴雯撕扇”,喜愛它的人不少,解讀它的人也不少,但大多著眼於晴雯的任性、襲人的狡詐,而忽略了寶二爺的領導智慧。
橋段回放,前因種種
那些日子裏,寶玉的心情一直很不好,金釧的事兒已然夠鬧心了,又誤踢襲人,好好的一個端午節過得比白開水還淡。回到怡紅院,看到晴雯不小心跌折了扇子骨,他終於開始發泄,直罵晴雯是“蠢材”。
領導發脾氣,其實不算啥,老趙有言:沒有脾氣的領導,不是好領導。作為下屬,有理沒理的,爭辯兩句,認個錯,準沒事兒,就怕“第三者”介入。瞧瞧,攪局的襲人來了,說了兩句話,句句噎死人。第一句:“一時我不到,就有事故兒”,分明是唯我獨尊嘛;第二句:“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們的不是”,把自己當領導了。晴雯原是個暴炭的性格,心氣又高,哪裏聽得這些話?於是針尖對麥芒,反唇相譏,不依不饒。若不是黛玉過來說笑了幾句,真不知該怎麼收場。
故事的前因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了,小事一樁,吵吵鬧鬧,特家常,卻將幾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描寫得活靈活現:“一把手“寶玉平日對待下屬肯定流於寬仁,否則給晴雯幾個膽子,她也不敢頂嘴;襲人心機很深,是個會來事的主兒;晴雯太過剛烈,於權謀上一竅不通。如果缺乏合適台階的話,怡紅院這個小單位未來的局麵不會太樂觀,冷戰是免不了的。
幸好碰上寶玉這個好領導。下麵就說說寶玉的領導智慧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薛蟠請喝酒,寶玉去了,喝得有點高,晚間踉蹌回來,隻見院中早把乘涼枕榻設下,榻上有個人睡著。寶玉隻當是襲人,一麵在榻沿上坐下,一麵推他,問道:“疼的好些了?”隻見那人翻身起來說:“何苦來,又招我!”寶玉一看,原來不是襲人,卻是晴雯。寶玉將他一拉,拉在身旁坐下,笑道:“你的性子越發慣嬌了。早起就是跌了扇子,我不過說了那兩句,你就說上那些話。說我也罷了,襲人好意來勸,你又括上他,你自己想想,該不該?”
白天還吵得不可開交,這時又“拉拉扯扯”,說明了什麼?說明寶玉是深知晴雯心性且亦自知的。盡管他有些醉了,依然能準確判斷晴雯的行為動機——給個機會讓你解釋,和解的意圖很明顯。寶玉敏銳地抓住這個機會,主動拉近距離,使得原本心存芥蒂的上下級關係,又變得單純可愛起來。
寶玉的“知人”,在這個橋段裏表現非常明顯。他批評晴雯的任性,其實是在讚美晴雯的漂亮,一般來說隻有漂亮的女子才有資格任性;他主動與晴雯親近,也是在認可晴雯的率真與靈性,因為任性的女子更少權謀機詐,不會曲裏拐彎;其後的任其撕扇,更能顯示他知人至深——封建時代女子的宿命如此,得寵止於泄憤,能夠泄憤足矣。
寶玉的“自知”,在這個橋段裏同樣表現得非常明顯:一進來不是說洗澡、吃果子,就是跟晴雯講大道理,而對白天的那些過頭話隻字不提,連個道歉的意思也沒有,何故?身份使然也。在特定情形下,領導錯了,未必都需要道歉,在行動上有那個意思即可了。什麼叫特定情形?晴雯缺乏當時所要求的奴才之德行,寶玉亦就無需遵守主子的德行,此謂大智若愚。
一般來說,知人和自知這兩種品質是很難結合在一起的。過於自知,往往會自作聰明,甚至疑神疑鬼,注意了細節,忽略了關鍵。過於知人,往往錙銖必較,至察無朋,有淪為“孤家寡人”之風險。但願天下成大事者,在該知人處知人,在該自知時自知。如此,就修煉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