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圓滿,才有生命力
成長故事
作者:唐婉
唐婉,女,江蘇省句容市首批特級教師後備人員,句容市“313”科技骨幹,句容市小學語文兼職教研員。先後獲得“鎮江市優秀教育工作者”“鎮江市教科研先進個人”“句容市教壇明星”等榮譽稱號。參加省市課堂教學比賽均獲一等獎,在省級以上教育刊物發表教學論文40餘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0餘篇。她擁有“不為彼岸,隻為心中那片海”的教育情懷,恪守“以靜養靜,以真約真”的為人處事哲學。麵對現實的浮躁,她能保持安靜平和的心境,把教育生活打理得如水般靜好。她苦心經營的樸素課堂中,彰顯著語文本色的優雅智慧,充滿著師生在場的生命活力。
人到中年,依然有很多不圓滿,如同繪本《失落的一角》中的那隻圓。不圓滿,才有生命力。失落的一角如是,教育如是,成長也如是。23年,不算短的教齡,即使一路行走得磕磕絆絆,依然跛者不忘履,與教師職業執著相守,對語文教育依然熱愛,恍如初見。
不因十年磨一劍,隻因每十年我被調動一次。每一次調動,對我都是一種磨煉與提升。因此,我想以十年為一個階段,來說說自己的成長故事。
第一個十年:修煉
當初,麵對“丹陽師範”與“句容市高級中學”兩張錄取通知書,我因為喜歡著母親的喜歡,而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者。
19歲,我作為優秀師範畢業生被分配到句容市實驗小學。這更堅定了我對教師職業的喜歡與向往。可是,喜歡並不能讓我繞開初為人師的尷尬。
心懷喜歡與向往,總渴望演繹一次付出就能成功的教育童話。哪知,師者若水,水滴穿石。一個不起眼的習慣,需要我進行多次的強化,懵懂無知的孩童們才能初步養成。
心懷喜歡與向往,期望得到一個萬金油似的永恒靈驗的教育方法。哪知,師者若水,隨物賦形。水無定形,教無定法,因材施教,因地製宜。
心懷喜歡與向往,卻遭遇課堂組織失控的無助。於是,我把大嗓門當武器使用。但在發泄之後,我才發現大嗓門不僅不能震懾孩子,反而弄得自己元氣大傷。漸漸地,我才明白,理直氣壯不如心平氣和一點。有時候,輕聲或沉默更透露著威信。
心懷喜歡與向往,卻發現教師不單純是上課,每天還要處理很多瑣事。於是,煩躁、焦灼甚至抱怨。慢慢地,我才知道要換個角度思考:每多一個任務,就多一份學習和證明自己的機會。我不再抱怨,隻是靜靜地做著,慢慢形成一種忙而不煩的姿態,一種寧靜而積極的心態!
心懷喜歡與向往,總渴望被快速認同。可那些自以為是的想法在現實麵前常常不堪一擊,我隻有默默退回,寧靜致遠。
心懷喜歡與向往,總想有人來指個方向,走點捷徑。但在那時,沒有多少學習培訓活動,更多的要靠自己去看、去聽、去思考、去實踐。
青蔥歲月,十年沉潛。有喜有憂,有得有失,對教育的熱愛卻與日俱增。我是一個永葆童真的人,隻有在與孩子清澈的眸子相對時,我才更加自信。不是每個人都能遇上適合自己性情與愛好的職業。我遇著,我珍惜。
第二個十年:拔節
1999年,句容市雙語實驗學校誕生了,校長是原句容市實驗小學校長洪建明。他赴任的條件是要在實小選帶幾名優秀教師。我被選中。雖說工作關係仍放在實小,而且工資上浮20%,可離開自己工作十年的實小,轉戰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我極不情願。一些朝夕相處的同事也舍不得我走。
沒曾想,這次調動促使我加快了成長的步伐。我走上了教務處副主任崗位,從被別人引領到去引領別人,有一種被剝開了讓大家審視的感覺。學校教師除了連我在內的5名教師是從實小挑選的,其餘都是從全市教師中公開招聘,經過層層選拔出來的。在這樣一個優秀的群體裏,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打鐵還須自身硬”,我為洪校長校務會上那句“教學上,你們隻管向唐婉主任看齊”而拚命努力。
——走出“半個人時代”
博大方能精深。在這個十年裏,我開始涉獵各類書籍。
雖然執教著蘇教版教材,我卻常常參閱著人教版、北師大版教材。汲取幾家教材之精華思想,我們編印了漢語拚音校本教材,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