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報紙情結
偉人風采
作者:孟紅
毛澤東終生博覽群書,對報紙更是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他都時刻關注著各種報刊。他的讀報興趣之濃厚,到了一日不讀報就如一日不喝水的地步。毛澤東不但愛讀報,還將報紙當作工具,把報上的報道、社論、調查報告等,寫上批語,在全國範圍內製造出政治宣傳攻勢……把報紙等媒體運用得出神入化,令人歎為觀止。
25歲的青年才俊創辦出“全國最有分量”的報紙
青少年時代的毛澤東,躊躇滿懷,立誌“改造中國與社會”。他接觸的第一份報紙是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合訂本,並從此開始接受先進思想。除《新民叢報》外,他還是同盟會主辦的《民主報》、《民報》的熱心讀者,後來更是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的熱心讀者。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讀書的幾年裏,他一共花了160元錢,其中有三分之一用於訂閱報刊。他的父親對此很不理解,多次責罵他把錢揮霍在報紙上,但是毛澤東認定報紙是一所學校,是一部百科全書,始終沒有放棄訂閱報紙。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不僅早早就養成了愛讀報刊的良好習慣,而且還是一個著名的報刊活動家和政論家。報紙成了他從事革命鬥爭和政治運動的武器。他曾在新民學會學習會上說:“我所願做的工作,一是教書,一是新聞記者。”報紙在毛澤東向堅定的革命者的轉變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啟蒙、指引作用,他早年讀報、辦報的過程即是他踏上革命道路的開始。
1918年4月14日,毛澤東、蔡和森為“集合同誌,創造新環境”,成立了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宗旨的新民學會。五四運動爆發後,毛澤東領導進步學生運動,成立湖南學生聯合會。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下,1919年7月14日,毛澤東為新民學會創辦了《湘江評論》報紙,他親自任編輯和主筆。
《湘江評論》是湖南學生聯合會的機關報,是以評論為主的四開四版的小型報紙,它的創刊號上刊登了毛澤東撰寫的《湘江評論》創刊宣言。在宣言中,毛澤東慷慨陳詞:“自世界革命的呼聲大倡,人類解放的運動猛進……這種潮流任是什麼力量也不能阻住,任何什麼人物,不能不受他的軟化。”毛澤東的感懷由湘江直指世界:“至於湘江,乃地球上東半球東方的一條江。它的水很清,它的流很長。住在這江上和它鄰近的民眾,渾渾噩噩,世界上的事情,很少懂得。”“咳!湘江,湘江!你真枉存於地球上。”
毛澤東大聲疾呼:“時機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閘門動了,且開了!浩浩蕩蕩的新思想業已奔騰澎湃於湘江兩岸了!順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傳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這是我們全體湘人最切最要的大任務。”
《湘江評論》鋒芒犀利,用白話文充分表達了追求世界進步思想的主旨。該報以述評為主,時事報道和評論相結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文章為毛澤東所寫,從創刊號到第四期,毛澤東先後為《湘江評論》撰寫了《創刊宣言》、《民眾的大聯合》等政論、述評、雜文41篇文章,充分反映出《湘江評論》的思想傾向。
報紙要出版的前幾天,預約的稿子常不能收齊,毛澤東隻好自己動筆趕寫。他白天事情既多,來找他談問題的人也是此來彼去,寫稿常在夜晚。他不避暑氣的熏蒸,不顧蚊子的叮擾,揮汗疾書,夜半還不得休息。文章寫好了,他還要自己編輯、自己排版、自己校對,有時還得自己到街上去叫賣。可是,就在這種窘困生活中,青年毛澤東的思想探索卻進入最活躍的狀態。
期間,毛澤東寫出了一篇長篇政論《民眾的大聯合》,首次提出了“民眾大聯合”的主張,號召人民聯合起來進行革命,還熱情讚頌了十月革命及其對世界的影響。
這篇文章在《湘江評論》上連載後,上海、北京、成都等一些報刊也相繼轉載或推薦。
《湘江評論》別具風格,在全國影響極大。讀者把它比作“湘江的怒吼”。《湘江評論》創刊號印2000份,當天銷售一空,後加印2000份。從第二期改印5000份,深受讀者歡迎。創刊號寄到北京後,李大釗評價它是全國最有分量、見解最深的報刊。北京的《晨報》也予以介紹,說它“內容完備”、“魄力非常充足”。它雖然隻出了5期,但對湖南的革命運動卻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影響到江南各省乃至全國。
由於《湘江評論》反帝反封建的目標明確,而且文風新穎,通俗易懂,筆調尖銳,氣勢磅礴,切中封建統治的要害,因而引起了反動派的仇視。在1919年8月中旬第五期剛剛印出,還未發行,就被湖南軍閥張敬堯以“異端邪說”的罪名給查封了。
那段時間,毛澤東的名字頻頻出現在報上各種通電和新聞裏,他的社會活動能力和政治才幹越來越引人注意。隨後,毛澤東接編《新湖南》周刊,全麵革新,提出四條宗旨:“批評社會,改造思想,介紹學術,討論問題。”之後,他到北京組織了“平民通訊社”,自任社長,向北京、上海、漢口等地報刊供稿。他還指導《湖南通俗報》的出版,任長沙《大公報》館外撰述員。
利用報紙資料尋找革命方向
如果說,毛澤東在青少年時代嗜讀報刊是為了增進知識,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那麼,在緊張的戰爭歲月,他以更加迫切的心情如饑似渴地閱讀報紙,則是直接為了革命戰爭的需要。正如他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所說的:“為著了解敵人的情況,須從敵人方麵的政治、軍事、財政和社會輿論等方麵搜集材料。”
井岡山時期,在艱苦卓絕的鬥爭歲月中,毛澤東仍然不忘設法搞來報紙,堅持讀書讀報。因為毛澤東知道,在戰爭中要打勝仗就要知己知彼,報紙則是了解敵情的一個重要渠道。他能夠從國民黨報紙上那些大量摻假的報道中,分析出國民黨的動向和意圖、當前的形勢和發展趨勢,以便決定紅軍的戰略和策略。
由於國民黨對井岡山實行封鎖,不許報紙通過封鎖線。為此,毛澤東多次派人到白區買報紙、訂報甚至是“搶報”。
1927年12月下旬的一天,賀子珍身患瘧疾剛剛好轉,跑到茅坪河裏捉了些泥鰍,準備給毛澤東加餐。回來正好迎麵碰上了毛澤東。毛澤東批評她說:“病剛剛好,又到處亂跑!”賀子珍看毛澤東不大高興,覺得奇怪,便走上前托起裝泥鰍的竹簍給他看。毛澤東心煩意亂地說:“沒得胃口,吃得再好也沒得用處,眼睛都瞎了……”賀子珍一時不明白毛澤東話中的含意,警衛員何有富告訴她:“毛委員5天不看報就著急,10天不看報就罵人。隻要他看了報紙,曉得了敵人的活動,才好用計謀哩!”原來如此,賀子珍想了想,立即快步跑去找她昨天用來包鹽巴的報紙,又把另外幾片破了的報紙拚湊在一起,送給毛澤東。毛澤東一看是一張《申報》,立即高興起來:“子珍同誌,你很能幹麼!”也就是通過這次讀報,毛澤東掌握了敵人在井岡山周圍地區的兵力部署,而且獲得了方鼎英正帶領國民黨部隊開進茶陵的重要軍事情報。他立刻策馬去追趕前往茶陵地區的革命軍,用他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膽略,及時粉碎了革命軍中有人企圖拉隊伍投靠方鼎英的陰謀,使秋收起義存下來的這支工農革命武裝幸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