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鼻褌”之我見
文史雜談
作者:李鳳能
“犢鼻褌”(又作“犢鼻裩”“犢鼻”“犢裩”)累見於文人著述,茲舉例如下:
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乃令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
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越王服犢鼻,著樵頭。”
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貧。七月七日,北阮盛曬衣,皆紗羅錦綺。仲容以竿高掛大布犢鼻褌於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複爾耳!’”
姚察、姚思廉《梁書·文學傳下·謝幾卿》:“後以在省署,夜著犢鼻褌,與門生登閣道飲酒酣嘑,為有司糾奏,坐免官。”,
李頎《別梁鍠》:“庭中犢鼻昔常掛,懷裏琅玕今在無?”
梅堯臣《岸貧》:“稚子將荷葉,還充犢鼻裩。”
辛文房《唐才子傳·陸羽》:“工古調歌詩,興極閑雅。著書甚多。扁舟往來山寺,唯紗巾藤鞋,短褐犢鼻,擊林木,弄流水。或行曠野中,誦古詩,裴回至月黑,興盡慟哭而返。當時以比接輿也。”
方夔《盧明之開爐》:“燕頷已空西塞夢,犢裩莫遣遠山愁。”
孫柚《琴心記·當壚市中》:“丈夫淪落竟何言,犢鼻含羞隻自寃。”
蒲鬆齡《聊齋誌異·鴉頭》:“積年餘,漸能蓄婢媼,王自是不著犢鼻,但督課而已。”
唐孫華《七夕喜雨》:“農家且穩魚羹飯,貧室忙收犢鼻褌。”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女吊》:“看客們都屏著氣,台上就闖出一個不穿衣褲,隻有一條犢鼻褌,麵施幾筆粉墨的男人,他就是‘男吊’。”
……
自漢以來,曆朝曆代,形諸文字的“犢鼻褌”並未斷檔,然而,“犢鼻褌”究竟是什麼樣子,人們的看法卻是早就存在分歧的。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裴駰集解引韋昭曰:“犢鼻褌,今三尺布作,形如犢鼻矣。”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王先謙補注引劉奉世曰:“犢鼻穴在膝下,為褌財(才)令至膝,故習俗因以為名,非謂其形似也。”明人鄭明選也同意這種看法,他在《秕言》一書中說道:“膝上之穴為犢鼻穴,言袴之長才至此。”
韋昭是三國時吳國的大臣、史學家,而劉奉世是北宋進士、太子中允。兩人對“犢鼻褌”的得名雖有不同見解(一說它“形如犢鼻”,一說它僅及“犢鼻穴”),但都承認它較短。
不過,清代學者王先謙自己補注《漢書》卻說:“但以蔽前,反係於後,而無袴襠,即吾楚俗稱圍裙是也。”
另一位清代學者錢大昕卻以為“犢鼻褌”是“脛衣”(《十駕齋養新錄》),也就是套在兩腿上的無襠褲。
“犢鼻褌”是短褲,是圍裙,還是無襠褲?要弄清這個問題,不妨先來看看什麼是“褌”。
漢劉熙《釋名》:“褌,貫也,貫兩腳,上係腰中也。”西漢史遊《急就章》顏師古注:“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注:“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襱孔穴言,曰惚。《方言》:‘無袴,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