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盲者的光明:從莎士比亞到梅特林克(2 / 2)

《莫娜·瓦娜》是一出曆史劇(就題材而言),突出的一點是對人物內心世界的表現:隨劇情變化而表現出人物劇烈不安的內心衝突。我初次讀這個劇本是1984年夏天在北京國子監首都圖書館,我能記起當時激動的心情。1986年,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上演過這出戲。它不是表麵意義上的悲劇和喜劇,人物不是互相鬥爭,所以沒有勝負之分,但是每一個人都在他們各自的命運之中,沒有誰是以喜樂幸福而告終的,這顯出真正深刻和優美悲壯——人的獨特而永恒的命運。

梅特林克把自己的劇本稱為“靜”劇,不是為演出而是為閱讀寫作的。事實上,演出也極為成功。梅氏的劇本總寫像是夢幻與陰影那樣一種色彩和氣氛,並且注重這氣氛中點染一點點微渺的事物,例如《盲人》中一片大森林中一朵豔麗的阿福花,眾盲人中一個小孩的哭聲,

像是夢幻中的一點明亮的光,透露著自然之外的某種光明。光是太悠遠了。此外,他劇中總有一個非常老的人物,做為智慧的象征,把現在和永恒連在一起。他寫人物的內心感覺:

梅:花園裏很黑。

日:誰都覺得奇怪的。

梅:我聽見下麵有聲音。

佩:是我!我從大海那邊來……

佩:今夜海上有風暴的。

梅:那船為什麼要走呢?③

梅特林克的詩意,是世界的神秘性和人物內心的不可言說的東西。換句話,它融化在人的情緒和感受之中、在人的心靈之中,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作者強加於客觀外物之上的。因此,這是自然內在心靈的詩情。

①《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場。

②梅特林克:《佩雷阿斯與梅麗桑德》二幕一場。

③《佩雷阿斯與梅麗桑德》第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