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亂之中,船上的士兵如熱鍋上的螞蟻,毫無章法的抱頭亂串。然而等待他們的命運隻有一個,要麼是被燒死,要麼被淹死。
稍稍會點水性的士兵,早就跳入水中,準備遊回去,不過突然變強烈的西北風在江麵掀起壯闊的波濤,逆水遊泳很快就耗盡了他們的體力,望著遙遠的彼岸,他們徹底放棄了希望。
與此同時,登上岸的漢軍也麵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火石打散了他們的陣型,斷絕了他們的後路,他們隻能一個勁兒的往前衝。可是,前方突來的箭雨又將他們帶到了另外一個深淵之中。
劉邦目不轉睛地盯著眼前這幅悲壯、殘酷的場景,方才在他臉上得意洋洋的神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吃驚、懊惱、憤怒,還有一絲絲疑惑不解的複雜神色。
“怎麼會這樣?”他似乎在自言自語,又似乎在對著一旁的張良詢問原因。
張良無法回答,眼前的場麵使他失去了冷靜思考的能力,“怎麼會這樣?”他也在反複的思考著這個問題,對岸綿延十幾裏的小山丘上,那些如巨人一般,不斷投放著火石的東西是什麼?它們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還有河對岸那一群弓箭手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探子不是說項羽的所有兵力都在吳中嗎?那他們是什麼時候再次此地準備埋伏的,怎麼我們不知道?
無數個問號糾纏在一起,纏成了張良這個智多星無法解開的結……
這是李唐第一次親眼看到戰場,站在小山丘上登高遠望,視線所及之處皆是一片殘酷、血腥的畫麵。隔著大老遠都能聽到的哀嚎聲,以及空氣中彌漫的血腥味,讓李唐這個從來沒有經曆過戰爭的溫室花朵有點難以接受。
親眼看見血流成河的那種感覺的確很不好受,李唐幾乎快要嘔吐出來。同情心就像突然爆發的山洪,將他緊緊包圍、淹沒,他不忍心在看著無辜的生命白白的犧牲。
大家都是炎黃子孫,何必相互為難呢?
李唐讓隨從架起一塊大鍾,學著《功夫》裏包租婆使用獅吼功的方式,大吼道:“劉邦,你快撤兵吧!不然的話,小心後院起火!韓信、彭越、英布這三個人可不是省油的燈哦!”
他的聲音回蕩在戰場上,然後又迅速的向空中飄去,不一會兒,天地間隻剩下他的聲音。
不知過了多久,回音還在飄蕩。原本麵朝大江的漢軍,突然間齊刷刷的轉過身去,看到這一幕,李唐不由得鬆了口其,劉邦終於退軍了。
下令停止攻擊後,李唐又接著吼道:“這邊的漢軍聽著,本王給你們一個機會繳械投降,否則的話就格殺勿論。”
鬼哭狼嚎聲、呻吟痛苦聲取代了李唐的回音,被遺棄在戰場上的漢軍,除了投降別無他法。
確定劉邦大軍走遠後,李唐立即組織軍隊開展收編漢軍俘虜和救治傷員的活動。
行走在滿是血跡和屍體的戰場上,李唐強忍著心中強烈的嘔吐感,強迫自己必須學會接受這種場麵。如果讓人知道西楚霸王害怕戰場,那豈不是會讓人笑掉大牙!
他是爭霸天下的王者,王者要學會“仁”,但絕不是“婦人之仁”。
這場戰役最終以劉邦損失十萬大軍,灰不溜秋的撤軍而結束。作為勝利者的一番,李唐不僅不費一兵一卒,而且還俘虜收編了將近五萬士兵。
民間百姓將這場戰役稱為“烏江之戰”,史官們更是將其誇讚為霸王項羽指揮的最為精彩的一次戰役。
無數人想知道楚霸王是怎麼不費一兵一卒,就將劉邦的二十萬大軍阻擋,並且還讓他落荒而逃。民間出現了很多個版本,但是大多都是“楚霸王得到了神靈幫助”之類的傳聞。
真正的原因永遠隻會存在於一個人的腦中。
同當年的巨鹿之戰一樣,烏江之戰使得已經一敗塗地的楚霸王再次威震中原。此次戰役之後,韓信、彭越、英布三個異姓王與李唐達成同盟關係,隨後又公然脫離劉邦獨自稱帝。劉邦就像被人截去了四肢,可謂是元氣大傷。
韓信等人稱帝不就,劉邦和李唐也先後稱帝。華夏大地同時冒出來了五個皇帝,真正的分裂割據時代正式來臨。
劉邦雖一家獨大,但卻害怕遭到其他四人的聯合攻擊。其他四人雖然表麵上結成同盟,但其實又各懷鬼胎,誰也不想貿然發動戰爭,讓對方得漁翁之利。就這樣,華夏大地上進入了短暫的和平期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