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釋厄者,命運多舛,修神通,不為長生,隻為明心見性;不懼艱難,但求問心無愧,如此,方得神通真性,窺見元始。
三災不過,灰飛煙滅,若能度過,便是無拘無束,掌緣生死。
這種人族特有的體質在太古,上古妖族縱橫的年間,對於人族有著不可或缺的功績,如果沒有“釋厄”的激勵,人族就不會湧現那一輩輩縱橫大荒的先輩偉人,如果沒有“釋厄”的幫助,人族也就不可能在這妖魔橫行的大荒深處站穩腳跟。在上古之前,“釋厄”就是人族特有的標誌,也是人族引以為豪的驕傲,但是,凡事有好有壞,有圓有缺。當人族徹底成為大荒之中威名遠揚的族群之後,釋厄的缺點也慢慢浮現出來了。
釋厄古體,當時也稱為釋厄聖體,這種人族特有的體質覺醒太過於霸道,透露著一股不成功便成仁的霸氣,這種激勵和霸道在人族微末之時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當人族安定下來之後,釋厄古體卻死死的限製著人族的數量,不成功,便成仁。
人族的實力確實大漲,但是因為強行覺醒死去的族人也是成千上萬,以至於,人族數量始終排在大荒所有種族的末尾,這也是當時無能為力的妖族能夠勉強接受人族崛起的原因之一。
要知道,一個種族的強大,絕不是神通法力的強大就足夠了的,族群數量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而人祖伏羲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隻好回到昆侖找尋當年人族遺留的倉頡九字中的第一字,也是在龍皇巡獵時失去蹤跡的守護著人族渡過危難的一字。
但是,鬥轉星移,昆侖山闕之中,倉頡留下守護人族的第九字早已經消失不見了,無奈之下,伏羲回到族裏,與妻子商討之後下定決心,認為人族身體的缺陷就是因為缺少了倉頡九字中最後一字的原因,於是安排好後事之後,便傳下族長之位,外出尋覓消失的第九字。
而當時龍族雖然元氣大傷,卻在龍皇的統治下依舊強行發動了洪荒之戰,意圖乘所有種族元氣大傷之時一統大荒。大荒之戰不可避免,人族也全麵被迫卷入戰爭。
而時任人族族長的首領燧,強烈要求全力參戰,一戰定鼎人族大荒之主的地位,而同樣德高望重的神農氏卻強烈反對,認為應當先解決人族體質缺陷的問題,才有資格問鼎大荒。
兩人爭吵不休,最後,燧傳位給神農氏,自己則一個人激戰大荒中心不周山,意圖一雪前恥,定鼎至尊。
而神農氏則專心解決人族體質缺陷,然而神農找遍整個大荒世界,上探天闕,下尋九幽。但無一物能解決人族體質覺醒。
最終,為了族群的發展,神農氏與女媧決定重新改造人族體質,抽離倉頡八字的力量。但為了保證人族的發展,神農氏和女媧采取緩慢的抽離,一代人中抽一半。
於是曆經整個太古紀元,人族數量開始突飛猛漲,而人族的創造能力卻絲毫沒有減弱,總體實力靠著釋厄聖體依舊維持不變,這越發堅定了神農氏與女媧的信心。
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除了人族在龍鳳大戰期間獲得了喘息時間以外,古巫族也在恢複元氣,乘著萬千生靈征戰不周山,巫族舉全族之力,侵襲人族聚集地,意圖血祭人族盜取倉頡八字,無奈之下,神農氏與女媧拚命拖延,希望保留火種。
但是那一戰,神農氏與女媧,紛紛戰死,釋厄聖體死傷殆盡,等前任首領燧趕回時,人族已經戰死了最後一個釋厄聖體的族人,剩下的都是被剝離聖體的普通人族,無奈之下,燧再次帶領人族遷徙,徹底退出太古紀元的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