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縣旅遊指南
延慶縣概況
延慶總麵積2000平方公裏,人口30萬,其中城鎮人口8萬。耕地麵積56萬畝,森林麵積45萬畝,森林覆蓋率55.4%,2000年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範縣。
地理位置
延慶地處東經115°44′~116°34′,北緯40°16′~40°47′,位於北京西北部,距北京城區70公裏,為北京遠郊縣之一。南接八達嶺長城,北依海陀山群峰,西瀕官廳水庫,與北京市的懷柔縣、昌平縣,河北省的懷來縣、赤城縣接壤。
地形
延慶地處燕山沉降帶西端,是華北平原向張北高原的過渡地帶,其東、北、南三麵被群山環抱。縣城呈東北向西南延伸的長方形,其地形三麵環山,一邊瀕水,中間是北京市最大的盆地,盆地平均海拔500米,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境內山地麵積占全縣總麵積72.8%。
延慶高山屬燕山係軍都山脈,全縣共有80座海拔1000米以上高峰。東山為燕山前後兩列山地的交彙地區,其西部、南部較高,東部較低,海拔多在600米—1000米之間。南山是一係列低山,海拔多在800米以下,山勢平緩,群山連綿,穀地寬闊,盆地中有一些島山,它們從平原上拔地而起,小巧靈秀,形象多姿,山體不高,徒步攀登一二十分鍾即可登頂。延慶盆地由東北向西南延伸,東西長35公裏,南北最寬處16公裏。
氣候
延慶氣候類型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延慶處於黃土高原的東部邊緣和華北大平原的北端,是個過渡地帶且全境海拔都比近郊高出400米以上,所以,雖與北京城區距離70公裏而氣候卻有很大區別,突出表現為氣溫偏低。其地形特點,特別是水庫造成了獨有的小氣候,夏季涼爽,多陣雨。而距八達嶺長城8公裏的康西草原,由於海拔高,又臨近湖水,氣候濕潤清爽。其次,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時間長。冬季氣溫低,結冰期較長,宜於開展冰雪旅遊活動;夏季炎熱期短,適宜旅遊的時間長。由於氣候的影響,延慶四時景色有其獨特的魅力,早春陽坡冰雪還沒融盡,山桃花、杏花、梨花次第開放,滿山遍野籠罩著羅綃輕紗,如雲如煙,淡香襲人,是北國特有的春景;五月暮春時節,城裏已經燥熱,這裏卻溫暖宜人一片新綠,各色野花盛開,春光這邊獨好;夏季這裏也和關內一樣,山野平川,綠蔭濃鬱;秋天是延慶最美的季節,這裏藍天格外明淨,陽光格外明媚,由於早霜來得早,不僅黃櫨、楓樹的葉子是紅的,就是桃、杏樹的葉子也會變紅,斑斕秋色,分外迷人;冬季,八達嶺長城銀裝素裹,讓人真正領略到“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北國風光。這種特殊的氣候,為延慶開展以消夏避暑節為內容的夏季旅遊和以冰燈、冰雪為內容的冬季旅遊,創造了極好條件。
年平均氣溫
延慶年平均氣溫8.4℃。由於地形地貌的影響,縣境內的景區氣候又小有差異,位於縣城東北山穀內的龍慶峽,平均氣溫低於北京城區6.0℃(比縣城和山區地帶還低2.8℃)。
風土人情,風俗習慣
延慶的民風民俗,曆史悠久,多種多樣,普及麵廣,民俗旅遊極具吸引力。在延慶人民創造的各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中,其中以花會和燈會最為典型。
花會:俗稱“玩藝兒”。延慶的花會,曆史悠久,品類繁多,普及麵廣。不僅在北京地區頗有名氣,在全國乃至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目前全縣有260餘檔花會、樂隊和演員2萬餘人,演員人數占全縣人口的十三分之一。主要節目有:高蹺、旱船、秧歌、竹馬、獅馬、龍燈。
高蹺:在延慶數量最多,約占全部花會一半以上。蹺長約1米,分逗蹺、踩蹺和走蹺三種形式,隻扭不唱。逗蹺突出個人演逗技巧和情趣,動作幅度較大,難度也高,可表演撲蝶、金雞獨立等高難動作。踩蹺節奏較緩,動作舒展大方,灑脫柔美,突出整體協調,以永寧、古城一帶為代表。走蹺一般在隊形變化和行進中完成其表演,動作幅度小,但迅捷幹練,節奏輕快,主要流行於西部地區黑龍廟一帶。
旱船:是延慶眾多花會中影響最大的品種,它的總檔數僅次於高蹺,其影響卻勝過高蹺。近年來曾多次被邀請到北京、河北等地演出。
旱船的表演有一隻船、三隻船和多隻船三種。在行進時以打擊樂伴奏為主,在表演時以嗩呐伴奏為主。旱船主要道具——船,也是一種特殊的工藝品,它約長130厘米,寬約80厘米,高180厘米,由船頂、立柱和船身三個部分組成。船頂類似古建築,剖麵前為半圓形,後呈三角形,飛簷翹拱,彩繪成細瓦高脊,四角的拱頭用木頭雕成4個龍頭,口銜4個彩綢繡球,簷下四周繃糊細白紗,上繪“遊龍戲鳳”、“蒼海日出”等各種民間傳統圖案和《白蛇傳》中人物故事,其下再掛絡纓彩穗,中間為4根紅漆立柱,上支船頂,下連船身。船身裏麵是支架,外麵用繪有金魚、荷花、波浪、騰龍等圖案的麵幔圍成船狀,船身正中留有40厘米左右的方空,演員在其中,用兩根布帶將船挎起。船身靠柱紮4盞蓮花燈,船頂內插蠟燭。晚間走時全部點燃,燭光輝映得整個旱船剔透玲瓏,顯得格外精美。1985年河北省歌舞團曾攜延慶製作的旱船赴美國訪問。
秧歌:延慶的秧歌分為老秧歌和大秧歌兩種。老秧歌是古老的玩藝,表演時不用道具,演員自己化裝,表演以扭為主,隊形變換穿插。大秧歌是解放後傳入延慶的東北秧歌和陝甘寧秧歌,在延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隊伍大,二普及麵廣,三花樣不斷翻新,在化裝、表演上多有創造,有的秧歌隊加入了大頭娃、跑驢等。1996年,參加在福建舉辦的全國秧歌大賽獲得一等獎;1997年,分別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和北京電視台組織的春節聯歡晚會;1997年6月30日晚,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了慶香港回歸的大型文藝演出。
竹馬:原名竹馬燈。康熙年間出版的李振聲著的《百戲竹枝詞》說:“元夜兒童騎之,內可秉燭,好為明妃出塞之戲。”30年代京劇大師尚小雲改編京劇《昭君出塞》,曾將竹馬搬上京劇舞台。現在北京地區隻有延慶還有幾班竹馬。演員所騎之馬,是用竹篾紮成馬形,內可秉燭,演員二三十人,人騎一馬,左手持韁,右手揚鞭,隨嗩呐、鼓、缽的伴奏,作催馬馳騁表演,所以又叫“跑竹馬”。
⑸獅子:延慶的獅子舞,年代久遠。小營村的一對獅子道具,經文物專家鑒定確認為明代製做的,已被國家文物管理部門收購保存。延慶舞獅沒有高難動作,以表演細膩見稱,用大鼓、大缽和小缽伴奏。開場模擬猛獸下山的氣勢,張牙舞爪,時而昂首欲嘯,時而低伏欲縱,樣子十分凶猛,群眾非常喜歡觀看。
龍燈:延慶傳統的龍燈隻有龍頭、龍尾點燈,龍身用布彩畫。套路有蟄伏、騰躍、翻滾、金龍盤玉柱等。表演龍燈講究燈與演員嫻熟默契地配合,在奔跑跳躍中完成各種套路而蠟不倒、燈不滅。1997年延慶舉辦消夏避暑節,邀請全國10餘支舞龍隊到八達嶺進行舞龍比賽,這次比賽極大地促進了延慶舞龍藝術的發展。八達嶺特區已成立一支新的舞龍隊,舞龍將成為延慶慶祝節日的主要表演項目。
燈會: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流傳久遠。《乾隆延慶州誌》載:“上元節張燈三夜,或作黃河九曲燈,共360盞,或作混元一氣燈共500盞,又有燈山,以席為高樓,約三四丈,中以木作架,安小燈數千盞,排列佛神等像,或作“天下太平、民安物阜”等字。
黃河九曲燈:黃河九曲燈是個浩大的連環燈陣,由365盞燈組成,整個燈陣為邊長99市尺的正方形,占地1.5畝,每邊分19個點,每點張燈一盞,點與點之間距離5.5市尺,橫豎交叉為361個點,再加三盞門燈和一盞天燈,天燈位於燈陣正中,由一根高杆挑起,是專為薑太公豎的。燈陣座西朝東,正東中間留有出口和入口。出入口搭牌樓,中間和兩旁各掛一盞較大的燈叫門燈。其餘361盞燈,分別用杆托起,並連結成一條通道,全長1782尺,共有90個曲折,組成9個盤環。人從入口進入燈陣,曲折回環如步謎宮,隻有順通道一直走下去,方能出陣。
居住特點
城市以單元式的樓房為主,別墅較少,在農村,農民以住獨門獨戶平房小院為主,兩層小樓較少。
延慶縣景點
八達嶺長城
萬裏長城是中華巨龍的象征,中國人的驕傲、中華民族古老文化和悠久曆史的見證。長城蜿蜓曲折橫貫中國北部,全長12700多裏,故以"萬裏長城"聞名於世。它經曆了千百年的風霜雨雪,目睹了無數朝代更迭和人間滄桑,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多少世紀以來,長城擋住了從北部侵襲而來的風沙,更抵住了多少次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如今,長城作為軍事建築抵禦騷擾的職能已成史跡。它已成為把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連接起來的友誼之牆--世界旅遊聖地。
(一)萬裏長城的曆史
1戰國長城
中國首建長城始於公元前7世紀,即春秋戰國時代。最初出現是在今山東濟寧至臨沂之間的齊國,故叫齊長城。繼齊之後,楚國在伏牛山西端,築了一條南北走向的長城,叫方城。秦、燕、趙等國為了防止北方的匈奴入侵,都各自修築了長城。燕長城從宣化修到遼陽,長有千餘裏;趙長城從河北蔚縣修到黃河河套西北,亦有千裏之多;秦長城由今甘肅岷縣修到陝北黃河西岸,也逾千裏,三者相加共有5000多裏。
2秦長城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燕、趙、韓、魏、齊、楚、秦七雄爭霸的局麵。經過一番戰爭之後,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了其他六國,首先把中國統一起來,隨後派遣大將蒙恬修築長城,主要是把中國北部的秦、燕、趙等國的舊長城聯接起來,另外又修了一部分新城,於是出現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此城稱為秦長城。
3漢長城
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曾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征服了匈奴,又派張騫出使西域,做了一些外交方麵的工作,同時為了加強防禦,"不叫胡馬度陰山",又修了一道外長城。外長城西起今新疆自治區,東經蒙古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到黑龍江,長度近2萬裏。此後東漢、北魏、北齊、北周、金,共有二十多個朝代和侯國都修築過長城。唐朝統一中國後,國力強盛,長城存在的地域都在大唐帝國的版圖之內,所以唐代數百年沒有修過長城。
4明長城
大規模修築長城的最後一個朝代是明代。當時北方的蒙古殘餘勢力不甘失敗,經常南侵。同時北方的另一個少數民族女貞族的崛起,對明朝的威脅也不小。為此,明朝開國第一年,即洪武元年(1368),就派大將徐達北上修築長城。首先改建了山海關至古北口一段,後來鎮邊名將戚繼光和譚綸,對長城的修建功績也不小。明代大修長城共18次。從開國初期到明孝宗朱佑樘時(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才基本完工。此時的長城東起鴨綠江邊,西至甘肅嘉峪關,經過今遼寧、河北、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八個省市自治區,全長12700多裏。這就是我們現在見到的萬裏長城。明代對長城的修築是很重視的,不但改建了原來的舊城牆,同時增加了許多新設施,如城堡、敵台、煙墩。在長城伸延的範圍內,設置內三關、外三關,沿線分為"九邊",也叫"九鎮",分設總兵把守,還在山海關以北3000裏的奴兒幹都司(前蘇聯尼古拉耶夫斯克)地方和嘉峪關西北數千裏的哈密等地設行政管理機構。清代隻是維修了長城的一些關隘,沒有修築新長城。我國的長城,從曆代算起,遍布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全部加起來,總長度有108萬餘裏。
(二)長城的構造
1類型
磚砌長城始於明代,以前各代多用土築和石砌。長城的結構極富變化。就城牆而言,有板築夯土牆、夯土芯磚包牆、條石為基的夯土芯磚包牆、石砌城牆、木柵牆、崖榨牆、山險牆、壁山牆等。2城台約每隔半裏,有一個突出牆體的台子。一種是牆台,上有簡單的房子,是戍衛軍士暫避風寒的地方;另一種是敵台,結構很複雜,形式多樣,一般上下兩層,下層的設計有"田"字型、"井"字型、"亞字型"、"回"字型等,既能住人,又能起戰鬥防禦作用。上層有樓櫓和燃放煙火之處。還有一種叫烽火台,也叫烽堆或狼煙台,是傳遞軍情用的。白天燃煙叫燧,夜間點火叫烽。當時規定,敵人百餘左右燃一煙、鳴一炮,500人舉放二煙二炮,千人以上三煙三炮……用這種方法傳遞軍情很迅速。至今在長城的關隘上還能見到數千斤重的大炮。垛口也是計兵的單位,根據不同軍情,每垛口配備軍卒數目亦隨之變化,多至5人,少則1人。
(三)長城的修建
曆代修築長城耗費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人力來源主要是軍隊、民夫和罪犯。每次修長城都征調大批軍士和民夫。如北齊天保六年(555)修居庸關下口,到恒州(今大同)900多裏長,一次征夫180萬人。在八達嶺長城上發現過一塊記載明萬曆十年(1582)築城情況的石碑,碑上刻著人力、物力的配置,由數千官兵加民夫才包修了70多丈的一段。可見工程是相當艱巨的。修建萬裏長城極為艱苦,2000多斤重的條石搬上山頂,所耗工力可想而知。殘破城牆內常露骸骨,這是築城人死後,直接砌入牆內的見證。所以有"修萬裏城,築萬裏人"之說。
(四)八達嶺景觀介紹
1關溝
關溝是一條長40裏的峽穀,下端溝口叫下口或夏口,也叫南口。關溝曲折而上直至八達嶺,古屬居庸關口範圍。北溝是北京北部燕山山脈的缺口,係北京北方的門戶,亦是北上蒙古高原的必經之路。契丹人、女貞人、蒙古人幾乎都是從此打進北京的。其軍事重要性可想而知。
山穀內峰巒疊嶂,林木蔥鬱,山花爛漫,層林盡染,山水明媚,景致非凡,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疊翠"碑就在此穀中部的疊翠山上。曆代逐漸形成許多風景點,統稱七十二景。在七十二景中,有的已蕩然無存,有的曆盡風雨仍有遺址,有些景致雖經曆史變遷,至今麵貌依舊。
下麵把七十二景名稱列表於後,大部分尚能指出具體位置。
關溝七十二景序號稱謂狀況位置
1二龍戲珠南口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