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祖大壽的這個判斷,在場眾將也都表示認同,覺得應該是這個道理,可問題是,就算援軍進展順利,可是還要多久才能趕到,誰也不知道!可是城破的日子卻已經扳著指頭都能算清楚了!這要是援軍趕到了,城也破了,不還是一切都白搭了嘛……
並且以他們所知的明軍的尿性,往往一點點路都要走上半天的,各種沒有效率!(當然要是把他們換成援軍的話,同樣也是如此,另外此時的行軍,全靠兩條腿走路,確實困難,當初的渾河血戰,由戚金帶領的戚家軍,從出發到趕到渾河岸邊,整整走了三年)
所以這要是等待援軍來救援的話,恐怕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麵臨這危機時刻,就另有一個親信將領小聲說道:“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照我看來不如再守上一二天,如果到時候援軍再不來的話,那咱不如就往那邊去了吧……”說著他還朝著狗韃子占據的方向指了指。
而聽他這麼一說,在場的人心思都活泛起來,畢竟這也是很明顯的,他們這邊在狗韃子那裏並非沒人,相反人數不僅不少,還活的很滋潤。
就像祖大壽的心腹部將韓大勳,大淩河血戰後投降過去,就被封為戶部承政,另一員部將李雲,被封為刑部承政。
(所謂的承政,大約相當於大明的正三品侍郎,屬於絕對的高官了,當然在正宗的滿人眼裏,就算你品級再高,依然還是把你當成可以隨意使喚的奴才,就像著名的大漢奸範文程,官拜秘書院大學士,類似大明的內閣首輔,算是深得韃子看重了吧?可是連自己的老婆都保不住),
更不要說祖大壽的兩個兒子,都被封為大官,所以有了這樣的對比,也難怪這些人心動了。
並且不得不說,皇太極在某些方麵,確實比較英明,或者說更加的陰險!如果是換成之前的老奴,極端仇視漢人!幾次三番的對遼東漢人高舉屠刀,甚至喜歡玩屠城的把戲!所以這些將官就算再怕死,也不敢投降過去的……投降過去也是死,那還投降過去幹什麼!
可是現在呢?皇太極的這種懷柔政策,很能迷惑人心啊……
不過就算這樣,祖大壽聽了這樣的議論,卻隻是狠狠瞪了他們一眼,然後說了兩個字:“膚淺!”
而這也是很明顯的,祖大壽雖然是個武夫,可是在幾十年中的明清兩國交戰之中,也早已學乖了,別看現在他的兒子和部下,在韃子那邊過得還不錯,這隻不過是他還有利用的價值罷了!
真要是祖氏子弟全部過去,徹底投向韃子,誰知道狗韃子會不會就翻臉不認人?玩起了卸磨殺驢那一套?然後到了那時呢?他們就隻能完全任人宰割?幹瞪著眼在一棵樹上吊死?
所以說兩頭下注,方為上策,當然這種在曆史上也是有跡可循的,君不見三國時期,諸葛一族同樣也是如此,弟弟諸葛亮,侍奉劉備,哥哥諸葛瑾,卻是孫權的重臣,兩頭下注,旱澇保收啊!
更不要說他們在遼東經營多年,其實日子過得非常滋潤的,而且朝廷對他們幾乎也是毫無約束,相當的‘寬容’。
(例如在大淩河血戰慘敗後,崇禎曾經幾次召祖大壽入京問話,可祖大壽就是不去!然後崇禎對這樣的軍頭還毫無辦法,還得捏著鼻子許以他高官厚祿,加封太子少傅,左都督等等,所以像他這樣的勢力,在遼東差不多就等於一個土皇帝了)。
包括他手下的這些部將,和下麵的一幹祖氏子弟,乃至是眾多家丁,個個在遼西都有田畝莊園,有若一個個大小地主,日子過得相當滋潤,可真要是投到韃子那裏去了,還會像大明那麼寬容?讓你留著這麼多的產業?並且沒人管束的?所以這樣一番對比,自然知道哪裏的好了。
所以在經過祖大壽的一番分析後,在場眾將都是恍然大悟,感覺說的有道理。
可就算是這樣,祖大壽說完之後,反而沉默了起來……道理是這個道理沒錯,可這一切的前提就是,援軍要能及時趕到!不然的話,真要是城破了,在為國盡忠和再次投降之間,祖大壽都不知道會做出怎樣的選擇了?甚至會不會和十年前一樣呢?畢竟好死不如賴活著啊……
可正在眾人都感覺左右為難的時候,這時忽然有個親衛來報:“報告,守城的兒郎們帶來了一個明軍,還自稱是玄甲軍特別分隊的,並且還帶來了援軍的消息,請問是否要把他帶進來?”
Ps 鞠躬感謝書友zz681027的打賞!前幾天剛剛打賞過,今天又來,這樣的支持……感動之下,無以為報,隻能力爭寫出更多更好的情節,來回報親的厚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