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引導孩子與異性交朋友
正確引導孩子與異性孩子交朋友,是培養青少年正常交往能力的一種手段。朋友是寶貴的財富,取得朋友的幫助,是一個人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條件。這裏所說的朋友,包括異性朋友在內。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小的嬰兒,離開群體就會害怕、哭喊;兩歲的兒童,就要與同伴作遊戲;到了五六歲時,兒童群樂的欲望就愈加強烈。到了八九歲時,就喜歡成群結隊到外邊去玩。所以,家長應理解孩子好與夥伴共同遊戲的特點,引導兒童學會與小夥伴友愛合作的習慣,而不要限製他們與小夥伴交往。
一般地說,兒童在10歲之前,對小夥伴的性別是不大注意的。但是到了十一二歲時即小學五六年級至初中一二年級,孩子的成長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此時孩子生理發生變化,逐漸產生對性的害羞與不安,因而,會有意地疏遠異性同齡夥伴。這在女孩方麵表現的更為明顯。這一時期,少年男女隻要在一起說上幾句話,或被學校安排共同去完成某項任務,往往會引起同學們的起哄。他們在內心雖然萌發了對異性的好奇與接近的願望,通常是以疏遠與反感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時作為家長,要鼓勵孩子打破顧慮,同以前一樣,與異性小夥伴自然相處,鼓勵他們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在課外參加一些公益勞動和遊戲活動。
從少年中期到青年初期,即初中二三年級至高中階段,青少年異性意識有了明顯增長。隨著青春期生理發育高峰的出現,全心全意與異性交往接近的願望更加明朗化,並以感情吸引和實際接觸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時的女孩往往表現為愛打扮自己,舉止害羞、靦腆,男孩也會有意識地在女孩麵前顯示自己。少男少女還常常以試探的形式故意與對方接近,達到交流感情的目的。
在此期間,家長要十分注意與正確引導,既要防止孩子早戀,同時也不要限製男女青少年的正常交往,幫助孩子掌握交往的分寸。還應告訴孩子,一個人成年後,需要一位傾心的異性做終生伴侶,更需要許多同性與異性的朋友合作開創事業。所以,家長應鼓勵男女青少年正交往,在班級集體中象兄弟姐妹那樣真誠、平等地相處,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培養與發展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使他們成為人格健全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