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家庭類型造就不同個性的孩子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統關係為基礎的社會單位。在每一個家庭裏,由於成員的文化修養與個性特征不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較大差異,也就會造就出不同個性的孩子。根據一些研究資料介紹,我國的家庭類型大致有以下十類。
(1)教育型。父母文化水平較高,修養較好,能夠注意教育方法,以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孩子,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並能夠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生活在這類家庭的孩子,往往學習勤奮,待人熱情,對自己的前途富有理想和拚搏精神。
(2)養育型。父母隻管孩子吃飽穿暖,不注意對孩子的教育,與老師缺乏溝通。對孩子沒有什麼具體要求,隻求過得去,不出亂子就行。生活在這類家庭的孩子。在校表現一般,學習不求進取,行為自由散漫。如果遇上好老師好夥伴,也能促進他奮發向上;如果接觸壞群體壞朋友,就會跟著走上邪路。
(3)民主型。家長與子女處於平等地位,能夠尊重孩子,對孩子愛而有教,有寬有嚴,這對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積極主動的求知精神,適應社會需要的行為習慣,都有良好的作用。生活在這類家庭的孩子,聰明才智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他們在校有進取心,有事願與老師商量,也能與同學友好相處。他們學習成績好不好,或者犯了什麼錯誤,都能如實向父母和老師彙報。
(4)封建型。父母有封建思想,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有絕對權威,平時說一不二,獨斷專行,對孩子極不尊重。這類家庭多在一些經濟文化不發達的鄉村。生活在這類家庭的孩子,對於父母表麵上聽從,不敢有不滿意的表示,但內心裏對父母的做法強烈不滿。他們往往為人怯懦膽小,沒有獨立見解,依賴性強。
(5)片麵型。這類家庭父母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隻重視智力開發和知識教育,片麵追求孩子上大學、考研究生、出國留學。他們把分數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尺度,把升學作為孩子的唯一出路。平日對孩子熱心輔導,常用金錢、物質來刺激孩子學習。他們隻重視孩子的智育,而忽視孩子的德體勞美教育。這類家庭在城鄉占有很大的比例。生活在這類家庭的孩子,學習比較出色,但心胸狹窄,不大關心集體,看不起學習差的同學,往往嫉妒和害怕別人超過自己;同時這類家庭給孩子以巨大的精神壓力,一旦孩子考試成績上不去,就會遭到父母的冷遇,甚至打罵。
(6)嬌慣型。父母對孩子的生活要求常常無原則地滿足,過分親昵、放縱,包辦孩子的各種生活瑣事;生怕孩子在校被人欺侮,經常拜托老師多多關照。這類家庭在城鄉亦普遍存在。這類家庭培養教育出來的孩子,容易懦弱無能,懶惰貪玩,任性而無責任心,愛虛榮而經不起挫折。他們沒有自理能力,沒有排除困難的勇氣和毅力,是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一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甚至走上極端。
(7)放縱型。父母文化修養一般較低,家庭成員各忙各的生財之道,各尋各的享樂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不聞不問,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他們認為“樹大自然直”,忽視對孩子的早期教育。這類家庭的孩子常常無視校規校紀,膽大妄為,冷配無情,不愛學習,好結交不三不四的朋友,容易沾染惡習,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