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理想
於丹專欄·國學天空
於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著名電視策劃人;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
中國先哲怎麼看政治?孔子提出了政治理想的“五美”。
一美,惠而不費。即好的政治是惠及草根,是給人民帶去恩惠和福利,讓百姓生活有保障,不縱容浪費。什麼是真正的恩惠呢?就是實惠,是落實到每個人的權利得到保障,而不是空洞運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的浪費是貧瘠過久的一種虛榮和滿足,以浪費去膨脹“自尊”。《莊子》有言:“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一隻小麻雀,給它一片樹林,它也隻能站在一根小樹枝上;“鼴鼠飲河,不過滿腹。”一隻小鼴鼠,給它一條大河,它也隻能喝飽小肚子而已。人這一輩子用的資源並不多,而貪官貪的那些錢,也許一輩子都不敢花,導致那些錢隻能作為紀檢部門對他立案的證據。如果我們能夠把浪費看做一種心態,就能在行為上做到節製。
二美,勞而不怨。即讓每個人都有勞動的權力,讓人在勞動上獲得精神尊嚴和物質回饋,少一點埋怨。勞動公平是公民的社會權利,很少有人僅僅是因為幹活累了而抱怨,抱怨是因為沒有給他與勞動相應的尊嚴和評價,沒有給他相應的物質報酬。如果勞動者在精神和物質方麵都獲得保障,那麼勞動的人是快樂的。所以孔子“勞而不怨”的社會理想在今天同樣適用。
三美,欲而不貪。即滿足每個人正當的欲望但絕不縱容貪婪。儒家哲學是實踐的哲學、行動的哲學,這種哲學思想不要求老百姓都沒有欲望,都高尚到舍己為人。孟子曾說“製民恒產”,良好的政策是給普通百姓土地和產業,“無恒產者無恒心”。
《論語》對人的範疇有兩個常用的概念是“君子”和“士”。“士”是知識分子、受過教育的人、士大夫。對知識分子和官員要求嚴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對“君子”就比較寬容了,君子可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是什麼人?君子可以沒錢、可以不認字、可以沒地位,君子就是願意修為的人,是每個普通百姓都能夠達到的道德境界。對君子來講,隻需滿足他基本的欲望。
儒家還提出一切秉持中庸。中庸是什麼?用今天的話來講是平衡。滿足人的欲望,但不縱容貪婪,這是“欲而不貪”的政治解讀。這一切靠誰去做?靠官員,官員是有儀態的,所以孔子後兩個政治理想跟官員的儀態有關。
四美,泰而不驕。即泰然自若而不驕橫跋扈。“泰”字在中國文化裏是通泰、安泰、康泰之意。泰山為五嶽之尊,評價一個人尤其是領導幹部我們會用穩如泰山、有泰然之氣等。官員對上阿諛,對下跋扈,就沒有“官儀”。
五美,威而不猛。“泰而不驕”和“威而不猛”要相互參見,“泰而不驕”是一份從容坦蕩,“威而不猛”是一種有利的措施,言之必行,但是不用猛烈。官員對下屬、對百姓不要用猛烈的言辭和態度。
所以孔子說:“政者,正也。”“政治”的“政”就是“方正”的“正”,“方正”的“正”加上“人文”就是政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一個人自己正,不下命令別人也會跟從你做事。老百姓願意跟從你,是因為你正。“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如果領導幹部自己身不正,就算強行命令老百姓也不會追隨你。即使法規政策正確,也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局麵。(責任編輯/吳文仙)
以打造旅遊升級版提升景區建設質量
1月23日,2014年貴州省旅遊工作會議在貴陽召開,會議要求,全省旅遊行業要迅速製定下發2014年100個旅遊景區工作方案計劃,著力打造重點示範景區,突出重中之重,以打造旅遊升級版為目標提升景區建設質量;要主動麵向經濟發達、實力雄厚、理念先進的資本高地引進戰略合作者和投資主體。(文/圖 本刊記者 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