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作者:於泳強
該怎麼跟員工訂目標、打考核、說想法或聊感覺,一直是擔任主管的最愛與最痛,特別是近年來,職場新鮮人(有人統稱為80後或戲稱為草莓族)在職場上的比例越來越高,對擔任管理工作的主管,也形成一股新的挑戰。即使多年擔任主管的人,也總是處在“人際導向”與“目標導向”的矛盾中而不易取舍。扮演一個“人際導向”的、比較傾向於會“做人”的主管,要求部屬做事時,往往被員工七折八扣的響應、推拖拉弄得執行緩慢;反之,扮演一個“目標導向”、比較傾向於要求“做事”的主管,在做人方麵往往因為工作的要求,讓部屬討厭或恨之入骨,失去民心又造成人才流失。那麼主管在這個過程中,要“魚與熊掌兼得”有沒有可能呢?
大部分的企業,施行正式績效考核的頻率是一年或半年,較少數的企業才會以季或月為考核的頻率。考核的頻率太低,失去了及時性;考核的頻率過高,動員的行政成本又無法負荷。我們都同意考核與獎懲要能兼具及時與具體的重要性,那麼主管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與行政成本兼顧”,有可能嗎?
早在1981年,美國出版了一本迄今銷售超過350萬冊的管理經典書——《一分鍾經理》( The One Minute Manager),它的概念很淺顯易懂,被經理人奉為圭臬。它告訴我們:經理人每天隻要好好利用這關鍵的三個一分鍾,就能做好對員工的管理與溝通工作。
第一個一分鍾:與員工設定工作的目標
第二個一分鍾:對員工糾正不好的表現
第三個一分鍾:對員工讚賞良好的表現
這三個一分鍾,形成了關鍵的三分鍾,它的重點是:一、每天、每周或至少每個月例行性的施行,不要間斷;二、不需要長篇大論、滔滔不絕,要精簡扼要;三、以共同目標為起始、具體的工作改善要求與糾正表現不良介於其中,以讚賞優異的表現作為結尾,使員工最後在一個愉快且受到肯定的雙向溝通中劃下句點,留下努力以赴的正麵印象。
這關鍵的三分鍾,它的精髓在於短、持之以恒,目標導向與人際導向兼顧、工作目標製訂與成果考核具備,它化繁為簡的告訴我們,應該怎麼讓主管與部屬的溝通,搭上一個良好的橋梁。其實,它更遵循了績效考核的最重要原則——“績效考核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績效考核是為提升工作績效,所采取的必要指導與糾正手段,而非隻是為了打完考績,然後按照考績的結果,用來作為調薪、升遷或發獎金的計算目的所用。這道理聽來行雲流水、理所當然,不幸的是,大部分公司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也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在務實地執行,可惜的是,他們完全將考核當作最終“目的”來進行運用,以致於考核對員工來說,隻是在工作期末結束的時候,得到表現肯定或是打擊挫折,甚至於是在期末的時候,給員工來個大驚奇(因為考核結果超乎個人的認定!)而不是在最需要工作管理執行的過程中,適時的得到指引或糾正。這種考核的效果,對工作表現好、獲得考核佳的員工無異於錦上添花,而表現不良、獲得考核等級差的員工,形同遭到落井下石。考核被當成目的在使用,而不被當成一種及時性矯正的手段在運用,在管理上是失去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