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愛與教育行為師愛的效能
崇高的師愛,具有偉大的力量
崇高的師愛,具有偉大的力量。它是教好學生的感情基礎和前提,是教師獻身事業的強大精神動力。師愛所具有的功能和效應,對教好學生有著重大意義,是教師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力量源泉。
(一)師愛創造了施教的良好心理氣氛
教師與學生,有一個“教”與“學”的關係。要使“教”者的意圖和“學”者的願望一致起來,良好和諧的心理氣氛起著重要作用。形成這種心理氣氛,主導麵在“教”者。一個教師具有熱愛學生的情感,才會耐心地教育學生,熱情地關心學生,就不會因為學生犯了錯誤而簡單急躁;也不會因學生各方麵後進而厭惡鄙棄。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到溫暖、親切,造成有利於教育的良好心理氣氛。
首先,愛生之情,是使學生動情的“生發點”。情,在思想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生接受教育,離不開感情因素。愛的河流從來不是單向流動的。教師對學生施以愛的暖流,主動去親近他們,幫助他們,關心他們,就會使他們受到感染、感動和感召。在他們的內心世界產生積極的情感,產生移情體驗,就會同教師發生共鳴,這便是愛的“合流”、“支流”和“回流”。這樣,學生對教師提的要求樂於遵從;教師的批評,他們也願意聽取;教員講的道理,他們容易信服。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就是這個意思。有位農村中學的班主任,很注意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每屆新生入學,他都要做好迎新準備,親自把教室、寢室打掃好,把鋪位擦洗幹淨,把掛蚊帳的繩子拉好。為了消除學生剛離開父母對生活的不適應感,學生病了,他送水送藥到床前;需要護理的,則接到家裏護理。運動員訓練遲了,他還用保溫箱為他弄好熱飯……他以誠摯的師愛去填補學生離開父母感情上的空缺,極大地贏得了學生的愛戴。有位個性很強,過去誰的話也不聽的學生,到他帶的班後,對他卻十分尊重。該生說:“老師待我們這麼好,亂來的話,我們怎麼對得起老師?”崇高的師愛,使學生動心、動情,產生一種積極進取的力量。反之,師生感情對立,互不信任,乃至敵視,教師的話即使有理,學生聽起來也抵觸;教師的要求即使合理,學生執行也要打折扣。如若教師再來一點批評,就可能形成頂牛的局麵了。可見,做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以情領先,有情有理,才能情通理達。而這個“情”,它的“生發點”,首先就是來自於師愛。
其次,愛生之情,使學生對教師產生“向心力”。學生與教師之間是具有向心力、凝聚力,還是離心力、排斥力,往往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實踐告訴我們:一個教師之所以缺乏“磁性”和引力,除了其他一些原因外,最主要的還是缺乏師愛。對學生冷漠無情的教師,學生不是敬而遠之,就是若即若離,甚至退避三舍,頂撞抗拒。如此,怎麼可能接受教師的教育,對教師傾吐衷腸呢?如果教師具有真摯的愛,並使學生親身得到體驗,就可能成為一個巨大的“磁場”,把學生緊緊地吸引在自己的身邊,這時學生的心就會向著教師,自覺地團結在教師的周圍,施教就有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全國優秀班主任河北省香河縣魯務小學武興元老師,就是以赤誠的師愛,耐心細微的工作感召了一個四年不曾開口的“啞巴”學生(該生因在四年前讀一年級時,一次由於不會回答教師的問題而受到教師的批評和家長的打罵,心靈受了創傷,從此索性不再開口講話,一連四年),使他重新開口講話,終於把她團結在自己的身邊。全國著名模範班主任北京四中女教師丁榕,克服自己身體多病的困難,以巨大的毅力,赤誠的愛生之情,硬是騎著單車與學生同甘共苦,往返五百裏,搞了一次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內容的遠足活動。回校後,丁老師累得大口大口地咯血,使全班學生受到了極大的感動,一個平常頑皮的學生流著淚說:“丁老師為我們真是付出了血的代價,下學期說什麼也不能再讓老師為我們操心了!”
再次,愛生之情,是激發學生向上的“催化劑”。做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好比做飯那樣,隻有米和水,生米還是不會成熟飯的。一定要加熱,並達到一定的溫度和經過一定的時間,生米才能變成熟飯。教育學生,有了對象和教育內容,如同有了米和水一樣,這時,就應傾注教師的愛,這就是在做加溫的工作。事實反複證明,一些被教師愛的學生,由於受到教師的肯定、讚揚,他們不僅感到溫暖,受到鼓舞,並且對前途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優秀學生和小幹部們如此,中間狀態的學生也是如此,後進學生則更為敏感。教師愛他、肯定他、關心他,他的信心就來了;教師對他冷漠、厭棄,他就泄氣,甚至自暴自棄,越變越壞。可見師愛對學生心理的影響之大。
(二)師愛是教師獻身教育事業的動力
人民教師最本質的特征之一,就是對黨的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獻身精神。這種精神,既是人民教師所必需具備的素質,又是教育學生的需要。它來自於對祖國下一代的無限熱愛。這種愛,使教師心甘情願地為教育學生作出犧牲,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所謂“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就是這種獻身精神的寫照。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他對兒童的誠摯之愛,把自己的整個心靈都獻給了孩子們。他的獻身精神使他創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罕見的記錄:他為了改進作文教學,自寫小作文一千多篇;每年聽課450節~480節;對3700兒童進行了觀察,逐個做了筆記;能說出178個“最難教育”學生的曲折成長過程;一生寫了40多本書籍,600多篇論文,1000多篇童話、故事和短篇小說。他為了孩子,也為教育事業留下了一大筆精神財富。由於過度辛勞,去世時年僅52歲。可以說,他是教育事業中獻身精神的一個典範。有了這種獻身精神,我們就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竭盡心力地教育學生,就能表現出一種可貴的耐性和韌勁。我們國著名模範班主任北京市通縣第一中學教師劉純樸對差生王魯燕的教育就是很好的說明。劉老師為了找小王談心,小王與他“捉迷藏”20多次,由於劉老師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具有獻身精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於感動了小王,使小王第一次感到老師是個可以談心裏話的人,並下了決心,對劉老師表示要爭取進步,最後成了三好學生,數學尖子。劉老師的耐心和韌勁,正是教師熱愛學生的獻身精神的體現。
(三)師愛激發著教師探求科學育人的規律
教育學生的方法必須科學。掌握科學的方法,除了與教師的教育經驗、知識水平和教育技能技巧有關外,最重要的,還是對學生的愛,這種愛,激發著教師去探求和思考教育方法,千方百計地摸索育人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育人的方法來自於愛。
教育學生必須了解學生。了解學生也有方法問題。學生不同於機器,學生是成長發育中的人。了解學生比了解機器難得多。如果沒有對學生的愛,就沒有和學生打成一片的感情,就深入不到學生之中去,即使勉強讓自己和學生混在一起,但心不可能和學生融在一起,腦子裏裝不住學生,仍然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然而,一旦教師對學生有了愛,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教師就會主動深入學生的生活圈中,即使對那些最難接近的學生,也會努力去尋找其接觸點;就能下功夫調查研究,細心觀察,把學生的內心看得透透的。
教好學生必須正確地看待學生。隻有熱愛學生,才能正確地看待學生。對學生的了解和對學生的看待並不完全是一回事。正確地看待學生基於對學生的了解;但了解以後,並不等於能正確地看待。因為,正確地認識和看待學生,還有教師的感情和思想方法問題。一個對學生缺乏感情的教師,往往把學生看“扁”看“死”:隻看缺點,不看長處;隻看枝節,不看主流;隻看孩子一時一事,不看孩子的發展變化。相反,對孩子有了愛,就能既看到孩子的問題,也能發現其閃光點;既看孩子的現在,又看到其可塑性和變化;既看孩子一時一事,又能綜觀孩子全貌。可見,正確認識學生與教師是否熱愛學生有著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