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批評藝術篇

批評的情感基礎及其藝術

在教育學生的諸手段中,批評是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其意義在於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的錯誤思想和言行進行教育,幫其提高認識、改正錯誤。但由於學生錯誤的普遍性、再現性和教師工作的監督性、期待性先天共存,稍不注意就會使批評蛻為訓斥,甚至咒罵。所以了解批評的基本原理並掌握正確的批評方法,對每位教師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批評的情感基礎

批評成功的前提是“師愛”。這種教師對學生的聖潔之愛,來源於教師高尚的職業道德、美好情操和完善的人格。教師首先應具備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愛事業、愛學生,按照“四有”標準去培育人才,把體貼愛護與嚴格要求統一起來;這種愛遠遠超出翼護子女的母愛,遠遠高於同齡同好的友愛;教師堅持“有教無類”,愛所有的學生,不論美醜優劣,都能公正無私,一視同仁。這樣才能對學生尊重信任、理解同情,建立起良好師生關係的感情基礎。

師愛的情感基礎是對學生自尊心的尊重。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類有許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種品格是人性的頂峰,這就是自尊心。”自尊心是青少年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是他們在學校參加各項集體活動的重要的內驅力和強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教育者開展批評時應首先考慮的前提。

因此,隻有了解並掌握青少年自尊心的特點,才能藝術地開展批評,有效地實施教育。

青少年的自尊心有以下特征:

1.動力性:自尊心的健康發育,可以形成催人上進,激人進取的內動力,使人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堅持不懈的毅力,頑強不屈的鬥誌。“激將法”的運用,便是這種“動力”的明證。

2.敏感性: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正值“旺盛期”、“迷惘期”,帶有相當的幼稚與天真,因而其自尊心是極其敏感的。他們過分留意於周圍的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甚至漫不經心的一個習慣動作和一個微妙的表情變化,都可能引起他們自尊心的顫動。像成績排名次、調整座位、選拔幹部、挑人發言之類事情,都被認為是一種評價,因而,教師的一舉一動,不可不慎。

3.情緒性:青少年由於心理生理特點限製,其自尊心往往是非理智的,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自尊心得到滿足,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使潛能超水平發揮,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反之,自尊心受到傷害(有時是自認為),便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可能失去控製,做出過激行為。曾有學生因犯錯誤怕請家長而吞服安眠藥的事,便是一例。

4.脆弱性:青少年的自尊心帶有很強的脆弱性,禁不住外力的衝擊,受不了任何粗暴與冷淡,教師應注意保護學生自尊心,而不得隨意訓斥、責罵、懲罰學生。有的教師常當眾點名批評學生,撕毀學生作業本,會使學生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從而一蹶不振,甚至產生逆反心理,不服管束。

5.複燃性:自尊心是人類先天性品格因素,雖然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隨時有被摧殘、受傷害的可能,但它永遠不會徹底泯滅,一遇適合的溫度和土壤,它就可能恢複,產生強大的引動力。正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但這也與受傷害的深度、學生自我封閉的程度,教師教育方法的藝術性有關。

綜上所述,強化尊重愛護學生自尊心的意識,不僅是教師們必備的素質,也是教育成功的關鍵。

一個上課刻孫猴的學生,手拿兩塊磚頭被送到政教處。老師沒有生硬地指責他的違紀行為,先是稱讚了他的愛好與技藝,繼而取出自刻章與之“交流”。待其消除戒備和滿足自尊之後,老師才啟發他認識該怎樣處理學習與愛好,課上與課下的關係,學生徹底改正了錯誤。

此例也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加以指導,談話氣氛融洽,批評不留痕跡,達到了教育的較高境界。

某差生,號稱打遍某城無對手,老師們見他都皺眉頭。一次課上,他又未經允許,便大聲叫嚷挑出老師寫的一個錯字。老師沒有從印象出發,批評他破壞紀律,而是當即改正了錯字,並表揚他認真聽講,反應敏捷。隻是課下提醒他注意方式。寬容與激勵,極大地滿足了他的自尊。從此他把“拳頭上爭高低”變成了“學校裏賽進步”,經長期教育,有了很大進步。

此例表明,即使是極為頑劣,看似自尊心泯滅殆盡的學生,其放蕩不羈的外表下,依然存在一顆渴望理解尊重的心。教師的責任是選擇合適的契機,挖掘其閃光之處,哪怕僅是點點“亮意”,導其上路,促其猛醒。

可見,師愛突出地表現在對學生自尊心的了解、尊重、愛護上。當然,師愛固然與和藹、熱情、親切、寬容密不可分,但在必要時動怒,也是很好的教育。這是因為它可使犯錯誤的學生感到震動。不違反教育原則的動怒確實是“出色教師的情感的表現”。馬卡連柯說:“如果在需要生氣的時候生氣,就甚至於會比和顏悅色還更有效力。”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善良並不在乎聲音高低、字斟句酌,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種情緒豐富的人,他同樣強烈感受喜悅、憂愁、激動和憤怒。”如對人數較多的過失,顯而易見卻又狡辯抵賴者,教師動怒可使學生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對學生錯誤無動於衷,放任不糾,“溫吞水”式的“媽媽腔”,不是合格教師應有的品德和情感,當然,發怒絕不是簡單粗暴、喝斥謾罵、刁難責罰。適時適度的動怒,同樣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二、批評的操作藝術

實施批評也要注意科學性、藝術性。必須明確這樣幾個原則:堅持實事求是,持之有據,客觀公正;堅持治病救人,堅信學生的可塑性和可育性,不希冀畢其功於一役;堅持使批評與表揚相結合,一分為二看待學生,分清主流與支流;堅持原則與變換方法相結合,因人而製宜,因時而異;堅持“恩威並施”,使和風細雨與疾風暴雨相結合。

根據多年教育經驗,我們歸納出針對不同類型學生可采用的10種批評方式,供同仁參考。

1.對性格內向、勤於思考和悟性較好的學生,可采用“發問式”批評。提出問題,列舉事實,促進感悟,助其檢討反思。

2.對自覺性、自製力較強和較為成熟的學生,對他們偶然出現的小錯,可采用“暗示式”批評。不直接與之單獨正式談話,可利用課上話題或課間閑聊之時,稍加點撥,略施暗示,甚至可用“非語式”,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以示告誡。

3.對性情機敏,多有疑心的學生,可采用“提醒式”批評。揭示誘導,拋磚引玉,觸發聯想,幫其回憶,尋機點撥,使其認識錯誤,幡然悔悟。

4.對不肯接受批評,態度蠻橫,極不虛心者,可采用“即席式”批評。發現問題,隨時指出,當場批評,使他無法狡辯抵賴,揭示危害,講透道理,促其動心。

5.對閱曆較淺,自覺性差而易感化的學生,可采用“參照式”批評,借他人他事的經驗,運用類比的方法,點出其錯誤所在,使他在借鑒感悟中吸取教訓。

6.對自尊心和榮譽感較強的學生,可采取“漸進式”批評。先正麵鼓勵,肯定成績,然後指出缺點,順藤摸瓜;擺現象,論危害,尋根源,啟迪疏導,遞進深入。

7.對反應快、個性強、易於衝動的學生,可采用“商討式”批評。出語柔和,心平氣和,以商量探討的口吻,平等公正地交流思想,推波助瀾,導入正流,撥正航向。

8.對惰性大、依賴心理較重的學生,可采用“觸動式”批評。態度嚴肅,措辭尖銳,鄭重其事地痛批錯處,揭示危害,預示後果,狠擊一掌,促其覺醒。

9.對性格沉靜,為人老實,不太機敏的學生,可用“啟迪式”批評。娓娓講述有關道理,細細剖析錯誤性質,和風細雨,動之以情,啟迪靈性。

10.對刁鑽古怪,不承認錯誤的學生,可采用“揭露式”批評。在揭露事實、擺出證據的前提下,動怒容,震其心,使其認錯服理,既批其錯誤事實,又批其不良態度。

當然,學生情況極其複雜,難以一一分類劃別。批評時往往數法並用,綜合使用,既循規律,又要創新。

善於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不同特點,選擇良好的教育時機,運用恰當的教育方法,是教育科學,也是教育藝術。

隻要我們愛心常在,愛學生、愛教育,以科研理論為基礎的批評藝術之花,必將結出豐碩的育人之果。

批評的藝術

對學生錯誤言行進行批評,這是班主任經常性的教育方法之一,但如何科學地使用這件武器,有些班主任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事實上批評也像其他工作方法一樣,蘊藏著高深的科學道理和高超的運用技巧,能否正確掌握和運用,使之符合時代的要求,直接關係到班主任的班務工作藝術水平的高低。

批評和表揚一樣,屬於激勵的一種方法,其目的是為了限製、製止或糾正某些不正確的行為。然而,批評卻是一種相當難以運用的工作方法。猶如在別人身上動手術,出了偏差就會傷人,甚至會置人於死地。班主任應努力學習研究批評這門藝術,並成功運用之。

1.弄清問題真相。批評是一種嚴肅的事情,不能道聽途說,無憑無據就指責學生,也不能輕信個別學生的反映。批評必須有確鑿的證據,還要認真仔細地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當事學生的態度、有關教師和學生的反映等。這樣對學生的批評才可能準確無誤,恰如其分。如果批評錯了,就要放下老師的架子,誠懇地向當事人道歉。

2.分清批評的界限。批評的目的是幫助被批評者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積極向上。因此,凡是不批評也能改正的缺點或錯誤,如通過討論、參觀、榜樣示範等方式能提高覺悟,得到糾正者,就不必提出批評;犯錯誤的學生巳深刻地認識了自己的問題,痛下了改正的決心,就不必再批評;班、團(隊)幹部由於缺乏工作經驗,工作中造成了失誤,或者了解的情況不準確,向老師提供的信息不全麵,也不應輕易批評。

3.選擇合適的機會。批評一方麵要及時,在問題發生後即要進行批評。這樣做有兩大好處:一是如果不及時,等問題發展到嚴重的程度,影響擴大了,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另一個是時過境遷,當事學生的記憶可能不那麼清楚了,再提出批評,他可能感受不那麼深切,甚至可能認為是班主任在和他算老賬,導致嚴重的逆反心理。批評應選擇合適的時機的另一原因是,在特殊情況下,學生的行為本身是錯誤的,但自身又深信其正確時,班主任在製止了這些言行之後,不要急於批評,而應要求學生自己對其行為思考一定的時間,當學生有所認識時,再進行批評,避免造成學生與班主任的情緒對立。

4.區別不同對象。不同年級、不同家庭、不同性格、不同環境的學生,其經曆、知識、心理特征各具特色,接受批評情況有很大差異。班主任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區別對待,采取不同的批評方式。例如對於性格比較溫順的學生宜用“溫和的批評”;對於惰性心理、依賴心理和試探性心理較強的學生宜用“觸動式批評”;對於自尊心較強,主觀見解難以改變的學生宜用“漸近式批評”;對於脾氣暴躁、行為容易被語言所激的人宜用“商討式批評”;對於性格機敏、疑惑心理較重的學生宜用“提醒式批評”;對於性格內向,善於思考的學生宜用“發問式批評”;對於逆反心理嚴重的學生宜用“緩衝式批評”。

5.主動替犯錯誤的學生承擔責任。學生的缺點錯誤常常與班主任老師的工作有一定的關係,如布置工作不明確,安排活動不具體,要求過高等。即使是完全由當事學生個人負責的缺點錯誤,班主任也有教育不夠的責任。所以,當學生出了毛病不能隻是批評學生,班主任老師要主動承擔責任。這樣,一方麵有利於班主任從教育者角度接受經驗教訓,改進工作;另一方麵也能感動當事學生主動地檢討自己,改正錯誤;同時,也有利於教育大家,接受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6.保持良好的心境。學生犯了錯誤,給班集體造成了損失,使班主任工作遇到障礙,班主任當然著急,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無論如何,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時,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因為發怒並不能解決問題。劈頭蓋臉地向當事學生發泄一通,不但效果不大,還會引起學生的不滿。發怒的原因除了為工作損失著急以外,有時是對學生早有看法,現在看他犯了錯誤,便怒從心來;有時是出了毛病的學生態度不好,不僅不承認錯誤,還強詞奪理,因而憤怒油然而生。這時,班主任要想到批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改正錯誤,而不是為了其它。要明白批評的對象雖是你的學生,但在人格上他與你是完全平等的,不能采取封建家長的態度對待學生,更不能與學生爭吵,或者諷刺挖苦,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7.不可以權壓人。班主任握有批評學生和糾正學生錯誤的權力,但是不能仰仗這個權力來壓製學生。有些班主任和學生爭論起來愛說:“到底是你說了算,還是我們說了算?”或用處分、撤銷幹部職務和開除等來威脅學生,采用這種壓服手段,往往會壓而不服。

8.不可全盤否定。對犯錯誤的學生的錯誤言行,班主任應恰如其分地指出來,是什麼說什麼,有多少說多少。不能誇大事實,形容過分,更不能抓住一點,否定全麵,甚至否定整個人。“不可救藥”、“死木頭疙瘩”等類言詞絕不能用,相反,要鼓勵學生提高勇氣,麵向未來。

9.一般不可當別人的麵批評。有別人在場時,會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而且會影響他們接受批評的態度。班主任批評學生通常應和學生個別交談,這時他會體驗到老師對他的關懷和體貼,有利於學生認識自己的問題。有些錯誤言行必須當眾批評時,可在事先或事後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幫助他打消顧慮和抵觸情緒。

10.不可背後批評。對犯有缺點錯誤的學生的批評一定要當麵指出,這樣能夠讓他聽清班主任的意見,明確班主任的態度,也便於雙方意見得到交流。背後批評,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而且經別人的口轉達,很可能有誤傳,這樣常會造成誤解。

11.不可算總賬。批評應針對當前發生的問題,幫助學生提高認識,改正錯誤。對於過去的缺點錯誤,不要陳穀子、爛芝麻全部拉扯出來。有些班主任為了說服學生認識缺點錯誤,把平時積在心裏的一串“事件”像流水賬一樣都數落出來。這樣會使學生認為,你一直在注意搜集他的缺點,這一次是在與他算過去的賬,從而產生對立情緒。

12.不可一味批評。在某些情況下批評是必要的,但切忌成天沒完沒了的批評指責。批評如果反複地進行,將失去刺激作用。在有些時候,不采取批評的手段,同樣也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這是一種高超的班主任工作藝術。

13.先表揚後批評。批評隻有被受批評者接受方能有效。學生對於批評產生拒斥的最主要的心理障礙,是擔心批評者會傷害自己和損害自己的利益。為此,在批評之前要幫助學生打消這個顧慮。最好的辦法是先表揚後批評,這樣被批評者會覺得批評者是善意的,對問題的分析是全麵的,而且不會產生抬不起頭來的感覺。有時也可以先批評後表揚,這要根據具體需要來確定。

14.批評時要請學生坐下。一般學生均把批評理解為挨罵受訓,總有一種排斥、反感甚至敵對心理,因此,批評者與被批評者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班主任在批評學生時,請學生坐下來,有利於解決這種矛盾。具體地說,請學生坐下,可以創造一個較融洽的批評情境,師生促膝而談,體現出師生間的民主、平等關係,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請學生坐下,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平衡學生的內心矛盾,有可能排除學生不必要的疑慮和無理狡三分的想法,便於老師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以便“對症下藥”。另外,請學生坐下,可以為學生提供自我辯護的條件。學生做錯一件事,一般情況下,總有自己的想法和“正當理由”,給學生一個辯護的機會,更能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

15.批評要有說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批評的說服力就是指在批評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說理充分、準確、無懈可擊的特點。說理是否充分是批評的基礎。學生認識的提高,思想上的轉變,固然是內因發生作用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真理的說服力則是促使內因起作用的外因條件。批評要有說服力,就是把理說得準確、充分,說得透徹、深刻,有根有據,采用以理服人的方法。批評的感染力指批評的語言要具有形象生動、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特點。例如“打比方”、“舉例”等,有人有事,從事到理,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啟迪被批評者的思想覺悟。一般來說,批評具有了說服力和感染力,也就能吸引被批評者,即產生強烈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