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體建設專題研究(3)(1 / 3)

七、集體成員素質與教學

集體教學活動既是教師集體與學生集體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教師集體與學生集體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徑。從表麵看,任課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時間和形式是各自分散和獨立的,但實際上,他們的教育對象是同一個班集體中處在集體關係中的每一個集體成員,因而教師之間必須要以教學活動中的班集體、學生個體為中介,發生相互影響,自覺或不自覺地采取各種聯係方式進行溝通、協作,從而使教師集體的教育力量得到整合優化。為進一步提高教師集體水平和班集體水平,無錫市郊區教育局強調了在集體教學活動中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1)教師集體要以班主任為核心,班主任要協調科任教師認同班集體發展的各項目標(包括教學目標);(2)科任教師要上好每堂課,要盡可能地獨立處理好教學活動中的偶發事件;(3)各門學科的任課教師要經常了解其他學科學生學習的情況,並經常溝通、協調、修正班級發展目標。

無錫市郊區的實踐表明:高水平的教師集體必定會帶出高水平的學生集體,高水平的班集體也必將推動教師集體的發展。

中小學班集體建設評估方案

一、班集體建設評估的基本範疇

(一)班集體建設評估的涵義

班集體建設,就是使班級由假性、表性向真性、理性邁進的過程,也就是使班級由鬆散群體到聯合群體進而成為上述係統結構與高級群體的一個質的飛躍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班級成員的個人目標同集體目標不斷地整合一致並刷新集體目標;外部行為準則內化為成員的自覺認識和行為習慣;班級機構健全並能實施自治自理;人際關係凝聚協調;班級輿論健康且有導向作用和矯正力,從而形成優秀的班集體和班級傳統。

中小學班集體建設評估,是一個根據我國基礎教育的目標,用科學的、可行的評價技術對班集體建設的水平和成就進行價值判斷,其實質就是確定班集體建設目標的實際實現程度。

(二)評估範圍和對象

中小學班集體建設評估的範圍這個大域應包括建設目標、建設過程和建設成就三個子域。其中建設過程概括為常規管理和教育活動,建設成就體現於班風和學生成長狀況。為增強評估方案的適應性和穩定性,在學生成長這一指標中增加了具有機動性的“學生特長”指標。

中小學班集體建設評估的對象應該是集體中的成員(學生)及其表現出來的與班集體建設直接映射的個體與整體狀態。班主任不納入這項評估的對象。誠然,班主任的職業道德、心理素質、工作能力和工作數量等等,與班集體建設有極大關係。這種關係,有因果關係,也有關聯關係。但對於班集體建設的目標、過程和成就來說,還是一種間接關係。而校長、任課教師群體對班集體的建設也具有這種間接關係。如果班集體建設評估的取景框把班主任攝入,那必須同時考慮校長、任課教師應擺在什麼位置,這樣勢必給這項評估帶來不必要的複雜性。所以,我們認為,班主任的工作情況不作為班集體建設評估的因素,而班集體建設評估的結論,卻可作為班主任評估的一項重要依據。

(三)評估依據

中小學班集體建設評估以《中小學班集體建設評估指標體係》為依據,包括要素結構、執行標準和量化方法三部分。

(四)評估的目的與作用

美國現代教育家布盧姆認為教育的功能有兩種互相對立的觀點。一種是篩選,一種是發展。篩選的觀點,就是把學生的學習看成是一種競爭,把教育的功能看作是選拔,是讓少數優勝者升學深造;發展的觀點,就是要使絕大多數的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到掌握程度的觀點。我國的教育任務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我們努力的方向是全體的合格率而不僅僅是少數的優秀率。因此我們應持發展的觀點,把評價的重點放在過程的反饋與控製——形成性評價上。通過班集體建設評估,使學校、教師和學生知道如何建設好一個班集體,促使他們確立正確的建設目標,加快卓有成效的建設過程,從而獲得符合發展觀點的建設成就。也使一個地區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合格班集體和優秀班集體,從而提高教育管理的整體水平,提高教育教學的全麵質量。

由於教育管理的需要,常常要對班級工作進行檢查評比。從這個角度來說,是需要“篩選”優秀班集體的。所以我們的評價指標體係考慮了“發展”與“篩選”的兼容。按照此科學建設起的科學指標體係來評選優秀班集體,要比用若幹典型事例和一些不成係統的數據來說三道四全麵、合理、客觀、科學。

查閱獲獎證書。p中“特長”指德智體美勞及人的發展諸方麵的健康突出的技能技巧;g中“競賽”指教科及其合法競賽,頒證單位必須是合法常設機構。

三、對指標體係的一些說明

(一)關於要素結構

1.班集體目標與目的認同。

班集體目標是建設班集體的動力,也是實現教育方針、實施教育管理的保證。我們考慮班集體的目標應從總目標、分解目標和分期目標三個方麵來製定和評估。分解目標是總目標在空間上即橫段的經,分期目標是總目標在時間上即縱段的緯,二者交織,才使得班集體目標既有抽象、概括的口號性提法,又有具體、係列的務實性內容。

班集體建設的基本問題就是集體目標逐步內化為每個成員的精神需要,使每個成員的認識、情感、意誌與行為同集體的要求統一。因此,目標認同也必須列入評估要素。

2.班集體的常規管理。

班集體目標一旦確定,就可以也必須進行目標管理。但是,目標管理的實施與實現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常規管理不僅是目標管理的前奏,而且也是目標管理的全過程中主要的內容,再考慮目前班級工作水平還不夠理想的實際情況,還必須強調常規管理,並列為評估的一級要素。

3.班集體的教育活動。

班集體的教育活動,是班級內有組織地開展的各項活動,或稱班級活動。我們認為,班集體的活動包括課內活動、課外活動和校外活動三大空間,不能把教學活動與班集體建設割裂開來,把班集體和教育活動限製在“課外”,對班集體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都是有害的,因此,我們將“教育活動”這個一級要素分解出“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勞動與社會實踐”三個二級要素。又由於班會和團隊活動既可在校內的課內外進行,也可以在校外進行,因而將這兩項活動與前三項活動並列為二級要素。

4.班集體建設的成就。

班集體建設的成就,是一個包含近期與遠期大空間、長時期、多因素的綜合範疇,其中還不乏“黑箱”。從目前班集體建設的工作水平、評價測量技術的發展及普及與應用的可能程度、實施評價應遵循的可比可測諸原則等多方麵考慮,還隻能設“班風狀況”和“學生成長”兩個一級要素,而且“學生成長”的內涵還無法把遠期效果劃入。

在“班風”狀況要素中,我們力圖克服對班風的認識與權衡的模糊、遊移、膚淺,在“整體風貌”這一傳統要求之外,並列地賦予了人(“凝聚力”)、情(“健康輿論”)、事(“集體貢獻”)、物(“環境狀況”)四個方麵的二級要素,使這項評估清晰、厚實。

(二)關於評價標準

目前國內各級各類各項教育評價都較多地采用了等級標準。我們在實驗中發現,等級標準,無論是製定還是使用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是增大級數、縮小級距,在許多敏感指標量麵前也都會失去應有的區分能力。所以,致力於尋求一種突破,找到了等級製式、結構製式、折算製式並用的製定評價標準的方法,這在教育評估中尚屬首創。

等級製式就是根據末級指標的內涵,取各等的行為特征表述為評判標準,最宜用於那些隻能定性評價或以此為主的指標。等級製式的評語中也夾帶有定量標準,但這些量數的規定隻能是一個數字區間。

結構製式就是把末級指標的內涵和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作結構性分解,同時把末級指標的權重也分解後歸屬給每一個結構點。用結構製式製定的標準易於理解和執行,是製定標準的首選方法。

折算製式就是以末級指標和權重為折算上限,取合適的量數與之對應,從而以此為量標作正比例折算或線性折算,產生評估量。由於正比例關係或線性關係的數學模型中自變量與應變量是一一對應的,因而用折算製式表述的評價標準有“無限”的區分能力,實為製定標準的一個好方法。

以上三種製式的具體例子,可參見前頁的指標體係表。

(三)關於計量方法

1.權重的分配“一杆子插到底”。

我們在調查研究之後給五個一級指標分配的權重依次為:A1(0.08);A2(0.2);A3(0.25);A4(0.25):A5(0.22)。由於歸一對應一百分,因而一級指標的權重用百分數表示。所謂“一杆子插到底”就是不再形式地給二級指標分配權重,隻是把一級指標的權重直接分解給所轄的二級指標。比如A1權重是8%,分給B15%,餘3%給B2。這在理論上也許“偷換”了權重的概念,但給實踐上的理解和操作帶來了方便和直觀性。

2.指標B18的折算公式“3m+2n”。

m、n的涵義及計算方法在指標體係表中已作規定,而且這種規定是符合B18的5分,給m方麵3分,n方麵2分。因為m、n都是可能等於1的,當它們為1時,3×1+2×1=5,即獲得了滿分。

3.指標B20的折算公式“1.25×2p+10×3g”。

擬定這個折算公式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把B20的5分分給p方麵2分,g方麵3分;二是規定當p達80%即4/5時,即給滿分2分。此時設有某個班集體所計算出來的p值為p1,設p1所對應的折算分為X,由4/5:2=P1:x,得x=4/5×2P1,即1.25×2P。

同時,也規定g達10%時即給滿分3分。用同理同法推得10×3g。1.25×2p及10×3g可分別寫成2.5p及30g。寫成1.25×2p+10×3g,是為了保持權重分配的原跡。

由於p與g的值都有可能分別大於上述設定值(即80%與10%),因而必須以5分封頂。

四、班集體建設評估的實施

實施班集體建設評估的程序,與其他綜合評估與專項評估的一般程序如宣傳學習、采集信息資料、計算評估量、綜合評判、結論應用等等大體一致,不作贅述。有兩點要加以注意:

一是一個評估方案(主要是指標體係)在投入正式運行之前要先作驗證性實驗,即在幾所學校展開班集體建設評估,然後反饋調整,重點是調整二級指標的設置,調整一、二級指標的權重,調整執行標準中的定量規定,調整折算公式的量度量標。並且要取得評估的實施經驗,根據驗證性實驗中暴露的問題完善方法與對策,補充製定評估細則。

二是由於我們在製定班集體建設評估方案時,讓指標體係具備了兼容性,即既可用於校內對每個班級進行班集體建設評估,又可用於在一個地區進行優秀班集體的班集體建設評估,因而在應用這個指標體係時,要滲入靈活性和保持一致性。所謂靈活性是校內運用時,據校情調整權重、定量規定,但一、二級指標必須一致,對各個集體施標必須一致。所謂一致性除靈活性中要求一致的因素,還指地區評優時,必須采用一致的標準,不能“因地製宜、因班製宜”地隨意變通。否則,將有損於評估的科學性與嚴肅性。

班集體建設

正直團結勤奮創造——關於“未來班”的實驗報告我們在任班主任的兩屆初中班裏,運用“未來班”這種班級教育形式,在中學德育內容與方法上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嚐試,並取得了一些成果。

合作激勵競爭進步

為了改革封閉型、矯正型和經驗型的班集體教育管理方式,使班集體建設向開放型、塑造型和科研型的方向轉軌,我們對合作學習這種當代教學理論和策略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對“建構班集體激勵機製,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一課題進行了探索,提出並嚐試了建構一種創新的班集體運作模式——“合作教育”模式,即把合作學習策略應用於現代班集體建設的模式。

一、合作學習策略

合作學習是目前廣泛應用於美國、以色列等國家中小學的教學理論和策略。在美國,合作學習和掌握學習被譽為當代最受歡迎的兩種教學策略。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根據學生的性別、學業成績和能力等把學生分在各方麵存在一定差異的異質小組)活動為基本形式,係統地利用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作用來促進學生的學習,並根據學生以往的學業表現和測驗成績,將同等學力的學生分組測驗(即優等生在同一組測驗,差等生在同一組測驗),將測驗組每個成員成績與原屬合作學習小組的團體成績掛鉤獎勵(優等生組第一名和後進生組第一名均可為本組贏得相同的分數),使合作學習小組每個成員共同達到教學目標。合作學習追求的目標是達到一種“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境界。

二、“合作教育”模式

“合作教育”是我們把合作學習這種學科教學策略運用於班級教育教學管理的一種現代班集體運作模式。

“合作教育”模式是“以追求學生‘人人進步’為最終目標,以合作學習小組為運行載體,以全員激勵為操作手段,以小組團體成績評價為導向,激發競爭活力”的現代班集體運作模式,即:合作——激勵——競爭——進步。

具體解釋為:

以合作學習小組活動為基本形式,創設公平合理的競爭機製,實施班集體全員管理,為每一名學生提供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空間,激勵全體學生同伴之間互相協作,小組之間開展競爭,使每一名學生的素質得到提高,個性得以發展,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麵獲得進步,最終走向成功。

三、“合作教育”模式實施方略

(一)準備階段

主要做好對學生的調查分析工作。在新生入學第一學期,對每一名學生進行詳細的觀察和了解,逐一分析學生各方麵的表現,到期末建立學生檔案卡片,完成分組準備工作。

(二)實施階段

主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成立合作學習小組

一是根據學生性別、學力、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愛好特長等,將學生均分為各方麵存在差異的五六人小組,讓不同智慧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和愛好特長的小組成員,在合作活動中相互啟發,相互彌補,相互幫助,實現思維和智慧上的相互碰撞,進一步完善氣質,培養性格;二是為小組成員創造相互合作的條件和機會,如安排座位、宿舍、值日組和其他課外活動等;三是合作學習小組不單是文化知識方麵的互相學習小組,同時也是學生品行、紀律和生活等方麵互相合作進行競爭的小組。

2.建立公平競爭機製

首先,在學習上廢除學習成績全班排名次的傳統做法,創設公平合理的競爭機製,認真分析每個學生的學力,將學力水平基本相當的學生分配到同一競賽組(測驗組),可根據實際將學生分為優等生、上中等生、中等生、下中等生和差等生不同學力水平的若幹競賽組。測驗後,競賽組成績中,名次相同的成員可為原屬合作小組贏得相同得分(如優等生組第一名和差等生第一名均能為自己合作學習小組掙得同樣的“榮譽”)。這樣,每一個學生都在同一起跑線上競賽,使好中差學生都受到激勵,互相合作,取得進步。此外,在合作小組特長人才的搭配上也要盡可能均衡,如音樂、體育、口才等,使各小組在課外開展合理競爭。

3.實行全員管理班級製度

在進行合作學習的同時,實行全員管理班級製度,倡導“人人關心集體,人人當家作主”,把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按班委會編製進行角色分工,如每組有委員長、學習委員、生活委員、文娛委員、紀律委員等,讓各小組定期輪流主持班級日常工作,督促、檢查、記錄全班學生品行、學習、生活和紀律等方麵情況,使每一名學生樹立參與意識、管理意識和服務意識,增強自理、自立和自治能力,成為現代班集體建設的主人。

(三)評價階段

每學期分期中、期末兩次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諸方麵小組團體成績評價。評選出若幹數量的“優秀學習小組”、“文明生活小組”、“模範文體小組”和一定比例的“助人明星”等,並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

四、“合作教育”的激勵效應

“合作教育”所產生的激勵作用的意義在於它能使班集體全體成員無一例外地受到多方麵的激勵。這種由“合作”引發的激勵是一種全員激勵、全麵激勵和全程激勵。

(一)全員激勵,激發自信自強的進取精神

如果學生因比過去做得更好而受到表揚或獎勵,並非比同伴做得好而受到表揚或獎勵,那麼學生會有更強的學習動機去取得進步。“合作教育”給學生創設了成功機會均等的公平競爭機製,這樣會使後進生消除自卑感,看到成功的希望;會使優等生增加危機感而比以前更加勤奮,成為更優秀的學生。這種公平競爭,使班集體好中差學生無不受到激勵,向各自的目標積極奮進,使弱者變強,強者更強。

(二)小組目標激勵,促成統一的班集體道德行為規範

“合作教育”的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班集體目標、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個人目標的實現是上一級目標得以實現的前提,班集體目標則是小組目標實現後的必然結果。可見,小組目標是“合作教育”多層次目標中的核心和關鍵。合作性獎勵結構的采用,很自然使小組成員為了共同利益而產生“榮辱與共”的互賴關係,從而成為一種統一的班集體道德行為規範和班集體輿論,使“團結互助”的班風進一步形成。

(三)歸屬激勵,形成和諧愉快的班級精神氛圍

學生在合作小組中學習、生活、工作,成員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尊重,既充滿溫情和友愛,又充滿互助和競賽。同學之間通過提供幫助而滿足自己和別人的需求;同時又通過互相關心而獲得歸屬感。當學生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時,他們得到的更多,學習得更愉快。這樣使團結互助的班級人際關係得以形成,使融洽、和諧、愉快的班級精神氛圍得以產生。

(四)民主激勵,增強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意識

班級全員管理,“輪流執政”,給每一位學生創造了參與班集體管理的機會和條件;實行民主、平等待人,倡導學生“當家作主”,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民主激勵,能激勵學生積極為班集體獻計獻策,並在行動中實現自身價值,使班集體逐步向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現代教育目標靠近。

(五)評價激勵,促進後進生的個性發展

公平競爭、民主管理的最大意義莫過於能使後進生的才幹在班集體管理及文體活動中易於顯露,從而有更多機會得到教師的肯定和同伴的認可。教師和同伴對後進生的正確評價和讚譽,能使後進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其內部潛能,使其個性得以充分的發展。

(六)榮譽激勵,增強小組成員的集體榮譽感

建立健全班級表彰、獎勵製度,如對各種優秀小組及助人明星的表揚和獎勵,能使學生積極正確的言行得到鞏固和發揚,使學生更加熱愛集體,有助於形成集體主義的自豪感和榮譽感。

集體的負責精神使個人高尚起來

平時家訪,常聽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在家很是任性,不大願意聽大人們的話,而在學校裏卻“惟命是從”。不知何故?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為此,我們認真地進行了一番探討和思考。究其原因,我們想,孩子在學校裏表現好,除老師教育有方,學生集體的感召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從某種角度上講,兒童的集體榮譽感和上進心往往顯得比成人更甚,且易溢於言表。他們常常喜形於色地說:“這是我們班幹的!”不難看出他們對與自己“同齡人”組成的集體抱有一種特別的感情,樂於參加集體活動,在集體的懷抱裏成長。這是兒童一種難能可貴、極富潛力的心理品質。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論述兒童教育時曾經說:“集體的負責精神使個人高尚起來”。針對兒童集體榮譽感極強的心理特點,幾年來,我們在班級中進行了平行教育法的嚐試。我們在全麵衡量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基礎上,將班級劃分為若幹個“勢均力敵”的小組(有時可根據需要在中途調整),平時對每一個學生的得失表現,均以其所在小組的名義,從集體的角度加以評定,從而達到用教育整體的方法來教育、影響每一個人,讓學生們在“集體負責”的精神激勵下,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維品質。

加強信息交流,及時總結提高,是搞好平行教育的有力保證。小學生年齡小,做任何事情都喜歡“立竿見影”,對於那些“看不見”的做法往往缺乏恒心和耐力。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牢牢抓住“及時反饋、及時總結”這一關鍵,充分利用有效的時間和空間,如班會、隊會、晨會、板報、牆刊等,及時交流學生們的信息,進行總結評定以及表揚批評,給學生們提出切實可行的努力目標,讓他們集體討論、製訂計劃,並進行自我鑒定。這樣,進一步強化了平行教育的效果。

在運用平行教育法的實踐中,我們感到這種方法有以下三個突出長處。

1.培養了學生們的集體主義精神。由於評定集體的道德麵貌及其他方麵,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將自己同集體的利益和榮譽緊密聯係起來。一方麵,個人對集體負責,自己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到集體的利益和榮譽,每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都要想想是否對集體有益;另一方麵,集體對個人負責,優秀的集體是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要使自己的集體先進,必須調動大家的積極因素,絕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掉隊。在實際教育中,班級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團結友愛、助人為樂的多了,互相監督、互相競爭的多了。那些過去在家裏嬌慣、在學校不合群的獨生子女也積極行動起來,投身於集體進步的行列。

2.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運用平行教育法,變過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單向型教育為現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集體與集體、集體與個人的多向型教育,擴大了教育途徑和範圍。許多學生在活動中鍛煉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學生們不僅要管好自己,而且還要幫助、監督他人,以求得共同進步。

3.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一個班級學生的競爭意識強不強,決定著這個班是否具有活力和生機。在進行平行教育中,集體的榮譽感促使每個人積極行動起來,不甘示弱,努力上進。因此,班級中出現了你追我們趕、力爭上遊的局麵,氣氛熱烈,競爭活躍,效果顯著。

“班級幹部值日製度”

“班級幹部值日製度”是創建班集體的有效途徑班主任對學生全麵發展和良好個性的形成,負有直接教育責任。如何完成這個任務,重要的方麵是創建優秀的班集體,促進學生在集體中健康成長。

我們校在兩地辦學,有的班主任既要帶班,又要在兩地上課,這就給管理班級帶來一些困難。這一新的情況也要求我們在建設班集體方麵狠下功夫。建立班幹部值日製度,是建設班集體的有效途徑,它的效果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發揚了民主作風,增進了師生的相互理解

搞好班級管理、提高育人效果,發揚民主作風尤為重要,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開拓型、創造型人才,班主任首先應增強民主觀念。不民主的教育,隻會限製人才的成長,甚至會扼殺人才。實施幹部值日製度後,我們把自己當作班集體的一個成員,同幹部們一起想辦法、做決議、搞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自己論是非,辨曲直。這樣,既克服了“惟我們是從”的不民主作風,又融洽了師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