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篇
班級活動概說
每一位班主任都會搞班級活動,但是否能搞好班級活動卻是另一碼事。如果要求班主任能夠並且善於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則是高層次的標準了。這就要求班主任對班級活動有較深入的理性認識,對不同類型的活動有一定的探究並且掌握它們,對於開展活動的原則和方法能夠付諸實施。總之,對班級活動要具備從“知”到“行”的能力。
假如您決心做一位優秀的班主任,您必須在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方麵傾注心血。
提高對開展班級活動的理性認識
班級活動,顧名思義,是在班級內有組織地開展的各種活動。實際上,班級活動是一個不很確定、不很統一的概念。比如說,班級裏大量的活動是各科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中總蘊含著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個性心理品質培養的內容,那麼,教學活動算不算班級活動呢?如果我們在認識上不拘泥於“課外”這一條件,教學活動就是主要的班級活動了。當我們以“課外”對班級活動加以限定時,又會發生歧義,比如,我們的“班會”課是排在課表裏的,勞動技術教育課則是必須進行的課業,它們是作為“課內”還是“課外”呢?許多語文教師(有些就是班主任)常常利用作文課時間與班主任協作開展一些活動,像演講比賽、朗誦比賽、參觀訪問,又怎麼算呢?當然,各任課教師按教學大綱和教材直接進行的授課活動,班主任的參與度較低,我們不擬加以探討。為了把對班級活動的探討,限製在一定範圍內,我們不妨對“班級活動”做一模糊的界定:班級活動是班級內以“課外”時間為主有組織地開展的各種活動。
開展班級活動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育人。我們先做一假設:各個班級的學生在學校隻學習規定的各門課程,聽講、完成作業、參加考試,任何其他活動也不組織,沒有班會、校會,沒有文體活動,沒有社會實踐,不聽報告,不辦板報,不慶祝任何節日……我們能夠培養出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麵和諧發展,有優良個性品質的“四有”新人嗎?當然不能。因此,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是按照教育方針,更好育人的需要。
我們知道,活動(廣義的)是人的需要,人不能離開活動。人類在各類活動中滿足著需要,發展著自身,社會在人類的活動中前進。每一個人通過參加各種活動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活動中發展自己,同時,也影響、作用於他人和社會。人類是活動著的人類,個人是活動著的個人。我們的教育事業,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大規模的係統化的社會活動。人才的成長離不開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在一定條件下(時間、場所等)所進行的各種活動。教學活動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活動。班級活動,在全部活動中占最大的比例,因為班級是教育大係統裏的最基本的單位,是學生進行各種活動的第一環境。
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促使學生提高認識能力。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從不同方麵打開了視野,獲得了知識。許多知識是書本上沒有的。在各種活動中,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感官去觀察,去傾聽,去感受,更要通過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因為每一項活動都是有明確的目的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很多的信息,這些信息經過大腦的分析、加工,就會得出新的認識。這正是活動內容“內化”了,學生的認識能力當然得到了提高;新的認識,成了學生知識結構的新的補充,增加了學生今後認識活動的基礎。
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促使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學生在參加活動時,不僅要看、要聽、要想,而且要說、要做。社會調查、勞動、參觀、訪問、文藝、體育、科技等等活動,都需身體力行,即使是準備一次班會的發言,也必須收集材料,撰寫發言稿。而且,由於學生的“成就動機”,他們總是想說要說得好,做要做得像樣,他們肯於付出精力是不待言的。當他們說的和做的取得成果時,在獲得愉快心理體驗的同時,也獲得了能力,這就是實踐的能力。如果他們的結果不理想,他們將取得教訓,作為以後實踐的借鑒,這也有助於他們實踐能力的提高。學生在實踐中鍛煉的能力,既有普通的能力,也包含有特殊的能力。
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促使學生學會“做人”。許多項班級活動的內容都是為了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即教他們如何“做人”的。即使不以思想品德教育為主的活動,也滲透著諸多的德育內容。尤其應該指出,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必然在活動中與人交往,參加的活動越多,交往的麵越廣,交往的頻率就越高,這正好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做人”的極好機會。在交往中,他們會認識到互相協作、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的重要,他們必須按應有的道德規範去處理好自己與他人,自己與集體的關係。他們以往的道德認識、道德判斷得到實踐,而且在實踐活動中,又會獲得新的道德認識、道德判斷和道德情感。如果有誰在活動中品德表現不好,就將得到否定的評價,將會受到批評和譴責,他將會反省,努力改變自己。學生也會在活動中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水平。
班集體在班級活動中逐步形成。不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要建設成班集體永遠是不可能的。班集體的奮鬥目標,要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活動才能實現,每一個活動,都是達到目標的班集體建設計劃的一個局部,順利地完成一項活動,就向目標跨進了一步。
班集體的形成,要靠班集體諸因素的協同發展,而活動便是諸因素協同發展的前提條件。班級的組織係統,隻有在活動中才能發揮其組織作用。不開班會,要班長、班委幹什麼用?一次活動,要分組準備,小組長才得到發揮能力的機會。班級的組織係統,隻有通過活動才能運轉起來,也隻有通過活動才能得到完善,小幹部才能在活動中鍛煉才幹。班級的輿論工具,可以為班級活動“鼓吹”,造聲勢,發揮參謀作用,班級活動的優點、缺點、成功、失敗,可以通過輿論工具使集體成員有所認識。班集體的健康輿論,在班級活動中逐步形成。班級的紀律、作風,在活動中得到檢驗。為了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必須提出嚴格要求。活動中還要不斷整頓紀律,強化要求。良好的紀律、作風,不正是在班級活動中形成和鞏固的嗎?一個班集體,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在交往中形成,在交往中調整。但是,沒有班級活動,交往就少得多了,況且,班級活動都是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的,其間人際關係的建立和調整,都納入了集體主義的價值體係,意義當然不能低估。
班集體的奮鬥目標是綜合的,包含了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麵。各個方麵的和諧發展,意味著每個集體成員的健康成長,這就要求必須開展體現德、智、體、美、勞各育的班級活動。班級活動的豐富多彩,主要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如果從育人的內容上“單打一”,搞的活動再多,也不符合要求,也談不上班集體的真正形成。曆年來,由於“智育第一”、“分數掛帥”、“片麵追求升學率”的不正確的教育思想和社會風氣的影響,開展班級活動受到極大的幹擾,學生的課外時間,幾乎全被“學習活動”占用了,還談得上什麼豐富多彩呢!其實,並不是學習占的課外時間越多,學生就越愛學習,成績就越好。學生生活單調乏味,多方麵的興趣愛好和潛在能量得不到發揮,他們反而會“厭學”的。因此,建設班集體,就必須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
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促使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具有重要意義。隻有在集體中,才有利於培養良好個性。如果沒有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就談不上建設班集體,也就談不上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了。學生的個性(一說人格)特征,在班級活動中反映出來,也在活動中得到鞏固、發展和調整。班主任大多有這樣的體會:一個性格內向的學生,當他在多項活動中獲得滿意角色而高度參與並盡力發揮其特長和智慧之後,他變得比以前活潑、開朗了,也喜歡與人交往了。而一個性格外向、熱情卻不踏實的學生,當他在班級活動中多次承擔較複雜、細致的任務後,他會變得冷靜、實在些。正由於此,一些高水平的班主任,在了解、研究學生個性特點的基礎上,把開展班級活動與發展學生良好個性結合起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些班主任,既注意發揮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特長,也注意學生在班級活動中的“角色變換”。
幾個同樣水平的班級,開展同一項活動,效果可能很不相同。這雖然可能是由多方麵的原因造成,但是,主要原因在於活動的內容安排、形式和學生的參與程度。
要取得較好的活動效果,活動的內容必須正確、科學、深刻,要符合班集體建設和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生理特點、心理特點、知識水平、能力水平。這樣的活動,必須建立在把握集體發展情況和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取得較好的活動效果,活動的形式必須新穎、活潑,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學生不喜歡成人化、程式化的形式,他們願意創新、求異。他們喜歡“動”起來,而不喜歡不動的活動;他們喜歡辯論,而不喜歡一本正經地座談發言,他們喜歡自己說,自己幹,而不喜歡光聽別人說,光看別人幹;他們喜歡活活潑潑,緊緊張張,而不喜歡死氣沉沉,鬆鬆垮垮。因此,開展班級活動的方式,要多聽學生的意見,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學生的參與度,除了上麵的內容和形式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角色地位”的問題。活動內容再好,形式再好,沒有學生個人施展才能的機會,也是不行的。學生的參與度,一要看集體成員真正參加活動(動腦、動口、動手)的比率,二要看每個成員參與的深度。一次效果好的活動,一定是吸引了絕大多數成員全身心投入的活動。
開展班級活動的基本原則
我們叫做“原則”,是為了突出其重要、不能疏忽與更易的含義。
(一)班級活動的教育性原則
這似乎是不需論證的命題了,其實不然,有的班主任搞班級活動,仍有忽視教育性的現象。
班級活動的教育性,應以能否發生教育作用,達到育人目的來檢驗。這就要求班級活動不僅有體現教育方針的正確內容,還要符合教育規律。要使教育內容真正“內化”到學生心裏,才是真正具備了教育性。班級活動的教育性,不僅要看組織活動的動機,更要看組織活動的效果,要把二者統一起來。盲目性是教育性的大敵,班主任組織開展班級活動,既要考慮內容,又要考慮形式,既要考慮全體學生,又要考慮活動的全過程。教育性是班主任教育思想和教育能力的綜合體現。
(二)班級活動的針對性原則
班級活動要講針對性,針對性越強,收效越大。可以開展的活動很多,每項活動都應有針對性。
一是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需要。同一內容的教育,在各個年齡段都可以進行,但具體的內容層次和方法卻應有所區別,沒有區別就沒有了針對性。
二是要針對班級裏實際存在的問題。活動總要解決點問題,越是能針對班級裏現實存在的問題開展活動,效果會越好。
三是要針對社會上各種有影響的現象開展班級活動。社會上的“熱點”現象,有的是積極的,通過活動,引入班級,促進集體的發展和每個成員的成長,像學雷鋒、學張海迪、學賴寧,等等。有些現象是消極的,或比較複雜的,要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認清現象的實質,分清是非,自覺抵製消極影響,像“瓊瑤熱”、“武俠熱”、“台球熱”、“消費熱”,都曾是許多班級活動的熱門話題。
(三)班級活動的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有人也叫完整性、立體性,都是強調活動的全過程和活動的各個側麵,使其成為一個係統,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作用。
一次活動,一種活動,一學期或一學年的活動,都有整體性的問題。
一次活動,要有一個完整的過程,包括醞釀、計劃、準備、實施、小結等階段。一次活動的教育作用,不隻是在“實施”一個階段,而是體現在活動的全過程之中。在醞釀、計劃、準備階段,學生的身心已經投入活動之中了,學生的思想已受到影響。實施階段是整個過程的高潮階段,教育影響力最大。小結階段也不能忽視,集體和和個人的收益,都應通過小結加以梳理,活動的優點與不足,通過小結加以分析、評估。有的活動比較簡單,而且時間短,各個階段不明顯,那也要注意它的全過程。
一次活動,要有幾個側麵,各個側麵構成一個整體。一般地說,至少應考慮活動的主題內容、活動的基本形式、活動的組織領導、活動的輿論配合,活動的時間、地點,活動的基本要求等,這些方麵都需從班級實際出發,從教育效果出發,進行統籌安排。如果有一個側麵、一個局部配合不好,就會影響整體效果。
一種活動,例如文藝活動,體育活動,科技活動,不隻搞一次,而是搞若幹次;一學期、一學年的活動,包含了各種、各次活動,都應該堅持整體性的原則,即都應注意全過程和各個側麵。
(四)班級活動的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既包括活動內容的多樣性,也包括活動形式的多樣性。班級活動,非常忌諱單調劃一,刻板乏味。這有兩方麵的原因,首先是少年兒童在小學、中學,需要接受多方麵的教育培養,他們必須立體化地逐步完成其社會化和個性化過程,需要德、智、體、美、勞多方麵的和諧發展。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班級活動的多樣性,正是這種教育環境的最重要組織部分。其次,少年兒童活潑好動,求知、求新、求美、求樂,惟有豐富多彩,新穎出奇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適合他們的口味。
隻要肯於開動腦筋,即使同一個題目,也可以根據班級不同,實際導演出內容各異,形式多樣的活動來。以“集體過十四歲生日”為例,可以根據班級存在的問題和班集體建設需要,確定完全不同的主題內容:回顧父母的養育之恩,培養敬愛父母的感情;反思自己走過的道路,踏上新的人生旅途;認清過度消費的弊病,培養艱苦奮鬥的作風;為少先隊站好最後一班崗,爭取早日加入共青團等。活動的方式也因內容和條件而多樣化:學生與父母互相寫信;領導、老師給學生贈言;學生自己抒發情懷;請革命前輩、英模人物座談;請成年人講“當我們十四歲的時候”;請共青團幹部講團課……
(五)班級活動的主體性原則
班級活動的主體是班級整體和全體成員,班主任隻是這整體中的重要一員。班主任起指導和出謀劃策的作用,但不能包辦代替,班主任的領導藝術在於使班級整體運轉起來。主體性原則要求班主任與班委會(團支部、中隊委)配合,最大限度調動起全體同學的積極性,使全體同學處於興奮狀態。應該讓學生們普遍感到:這是我們自己的活動,我們要動腦筋想辦法,我們一定要在活動中顯身手,爭取幹得出色。
主體性原則要求在活動中消滅“死角”。每次活動,都應該有“預謀”,事先給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死角”安排合適的“角色”,讓他們動起來。在活動中,改變他們的地位,並使他們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