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主動的第一步是要有積極的態度。大家可以用我在“第三封信”裏推薦的方法,積極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追尋興趣並嚐試新的知識和領域。納粹德國某集中營的一位幸存者維克托·弗蘭克爾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積極主動的第二步是對自己的一切負責,勇敢麵對人生。不要把不確定的或困難的事情一味擱置起來。比如說,有些同學認為英語重要,但學校不考試就不學英語;或者,有些同學覺得自己需要參加社團磨煉人際關係,但是因為害羞就不積極報名。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不去解決也是一種解決,不做決定也是一個決定,這樣的解決和決定將使你麵前的機會喪失殆盡。對於這種消極、膽怯的作風,你終有一天會付出代價的。
積極主動的第三步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事事用心,事事盡力,不要等機遇上門;要把握住機遇,創造機遇。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在大三時被分配到青海做鑄造工人。但他不像其他同學那樣放棄學習,整天打撲克、喝酒。他依然終日鑽研數理化和英語。六年後,中國科學院要在青海做一個重要的項目,這時朱校長就脫穎而出,開始了他輝煌的事業。很多人可能說他運氣好,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這機會。但是,如果他沒有努力學習,也無法抓住這個機遇。所以,做好充分的準備,當機遇來臨時,你才能抓住它。
積極主動的第四步是“以終為始”,積極地規劃大學四年。任何規劃都將成為你某個階段的終點,也將成為你下一個階段的起點,而你的誌向和興趣將為你提供方向和動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誌向和興趣,你應該馬上做一個發掘誌向和興趣的計劃;如果不知道畢業後要做什麼,你應該馬上製定一個嚐試新領域的計劃;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麼,你應該馬上寫一份簡曆,找你的老師、朋友打分,或自己審閱,看看哪裏需要改進;如果畢業後想出國讀博士,你應該想想如何讓自己在申請出國前有具體的研究經驗和學術論文;如果畢業後想進入某個公司工作,你應該收集該公司的招聘廣告,以便和你自己的履曆對比,看自己還欠缺哪些經驗。隻要認真製定、管理、評估和調整自己的人生規劃,你就會離你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
七、掌控時間:事分輕重緩急,人應自控自覺
除了積極主動的態度,大學生還要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事務。一位同學是這麼描述大學生活的:
“大學和高中相比似乎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每天依舊是學習,每次考試後依舊是擔心考試成績……不同的隻是大學裏上網的時間和睡覺的時間多了很多,壓力也小了很多。”
這位同學並不明白,“時間多了很多”正是大學與高中之間巨大的差別。時間多了,就需要自己安排時間、計劃時間、管理時間。
安排時間除了做一個時間表外,更重要的是“事分輕重緩急”。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作者史蒂芬·柯維提出,“重要事”和“緊急事”的差別是人們浪費時間的最大理由之一。因為人的慣性是先做最緊急的事,但這麼做會導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廢掉。例如,我認為這篇文章裏談到的各種學習都是“重要的”,但它們不見得都是老師布置的必修課業,采納我的建議的同學們依然會因為考試、交作業等緊急的事情而荒廢了打好基礎、學習做人等重要的事情。因此,每天管理時間的一種好方法是,早上確定今天要做的緊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顧一下,這一天有沒有做到兩者的平衡。
每個人都有許多“緊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實際的。我建議大家把“必須做的事”和“盡量做的事”分開。必須做的事要做到最好,但盡量做的事盡力而為即可。建議大家用良好的態度和寬廣的胸懷接受那些你暫時不能改變的事情,多關注那些你能夠改變的事情。此外,還要注意生物鍾的運行規律,按時作息,勞逸結合,這樣才能在學習時有最好的狀態。
大學四年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時期。大學生必須有自控的能力,讓自己交些好朋友,學些好習慣,不要沉迷於對自己無益的習慣(如網絡遊戲)裏。一位積極、主動的中國學生在“開複學生網”上勸告其他同學:“不要玩遊戲,至少不要玩網絡遊戲。我所認識的專業水平比較高的大學朋友中沒有一個玩網絡遊戲的。沉迷於網絡遊戲是對於現實的逃避,是不願麵對自己不足的一麵。我認為,要脫離網絡遊戲,就得珍惜自己寶貴的大學時間,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做一些有意義並能給自己帶來滿足感的事情。”
八、為人處世:培養友情,參與群體
很多大學生入校時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離開自己生長的環境。進入校園開始集體生活後,如何與同學、朋友以及社團的同事相處就成為大學生學習內容的一部分。大學是大家最後一次可以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學習、培養、訓練如何與人相處的機會。在未來,人們在社會裏、在工作中與人相處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超過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學生要好好把握機會,培養自己的交流意識和團隊精神。